孔子说:“《易经》说出了最高明的道理了吧!《易经》是圣人用来推崇道德及扩大功业的。智慧崇高而礼节谦卑,崇高是效法天,谦卑是效法地。天地设定了位置,《易经》的道理在其中运行。助成万物的天性,保存万物的存在,就是通往道义的门径。” 庄子称“内在有圣人的德行,外在有帝王的功业”为“内圣外王”,后来这四个字却几乎成为儒家的目标。内圣是个人修养德行,外王则要有功业配合,若是只有内在的德行,却没有立下功业,对天下人就没有帮助。这也是当颜渊过世时,孔子会难过地说“不幸短命死矣”的原因。孟子能理解孔子的遗憾,所以他会说:“禹、稷、颜回,易地则皆然。” “知崇礼卑”意谓智慧崇高而礼节谦卑。要辨析智慧崇高与否,可以用哲学来做一比拟。我们常说“哲学没有好坏,只有高低”。哲学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经验,只要是努力思考,都可以讲出一番道理;只要能自圆其说,建立起系统,都可以算是哲学。所以无从比较好坏,但却有高低之分。高低如何分呢?越高深的哲学,解释力越强,可以涵盖越多的存在层次。真正的大哲学家所提出的说法可能较为抽象,但可以观照的层面却是全面性的。所以如何把哲学讲成“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也就是思想达到崇高的境界,但却能以很平常、普通的话语说出,就是一种理想,一种始终存在于哲学家心中的挑战。不管智慧多崇高,既然我们是处在人世间与他人来往,就一定要重视礼节、行使礼节时态度就必须谦卑。 所谓“成性存存”,有助成之意,万物的发展为什么需要人类来助成呢?例如在发生天灾时,可能会对某些野生动物或植物造成生存威胁,人类在这样的情况下施行了保护措施,就是助成万称的天性,维护万物的存在,这就是通往道义的门径。这个议题可以归结到善恶,邪恶是扼杀生命的,因此反对邪恶,助成万物,保存万物的存在,就是善。“成性”一方面是前面所提及的“成之者性也”,另一方面也有“需要人类来助成”的意思。由存其所存,就可以肯定人类有参赞化育的伟大使命。孔颖达说:“性谓禀其始也,存谓保其终也。”一个是始,一个是终。开始时有这样的“性”,而“存”则可以保持不断生存发展,这叫做道义之门。换句话说,我们人类所谈的“道义”、“正当的路”,就是从我们对万物的保护开始。只要我们保护了万物,就能让万物各自的本性适当地实现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