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刮风寨贫困村“变身”富裕村

 云南静一号普洱 2019-04-30

               浇水浇在根上,扶贫扶在点上

                    刮风寨贫困村“变身”富裕村

    每到春季,绿色纷飞,房前屋后,山衔接阳的景象美不胜收......位于易武镇东部与老挝相邻,靠近14号界碑边境瑶族刮风寨村,在引来送往茶商、茶人、游人的脚步中保留着最古老的原始自然风貌。近年来,易武镇在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结合贫困村寨不同特点,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在“保护古茶园,建设古茶镇,开展茶旅游”合理有序的规划和开发下,刮风寨村博弈出一条依靠茶产业带动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这一切的变化,不言而喻,孕育着绿色环保低碳,生态保护给刮风寨村带来的福祉。

   茶在林中 ,林在茶中,原生态成了村里发展最大财富

每年3月底,整个刮风寨村都被绿玉滴翠、原始风貌自然所覆盖,走进村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青山绿水映波岚,秀气俊俏的山脉,生长在原始森林中枝干盘虬,绚丽多姿,老态而生机勃勃的古茶树,新发的嫩芽染绿了枝头,清纯窥丽,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绿色的童话世界。

家家有茶园,户户茶飘香是刮风寨村最大特色。村民邓爱民介绍,刮风寨是一个瑶族居聚村寨,距离易武镇政府32公里,居民属于蓝靛瑶,这一支系在中国已经很少了。2006年公路修通之前,基本与世隔绝,是易武镇老茶树保留最完整的寨子,这里生长的几乎都是树龄上百年的古茶树,有600余亩,最高的有19米、围经最大的有1米。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为茶树创造了适宜生长的条件,出产的古乔木茶有一定的野性,香气很足,气味独特,成为普洱茶中的珍品,使不少客商慕名前来收购。

刮风寨村过去是村民发展意识淡薄,有的人家穷得叮当响,连买盐巴的钱都没有。孩子无钱上学,缺医少药,看不起病,成了周边村寨经济发展最落后的一个村子。2007年,刮风寨村有123户668人,其中贫困人口634人,占总人口的95%。由于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深,过着游耕生活,在当地流传着“桃树开花,瑶族搬家。”的说法。然而,这些年随着改革开放,党的扶贫政策的落实,刮风寨通水、通电,公路绕村庄,泉水村中流,那些与多种野生植物混生在一起的古茶树资源被挖掘出来,成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打项目。

    村民王书兵是刮风寨村这一变化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过去全家人年收入不足1000元,现在上山采茶每天平均可收入1000多元,年平均收入达30余万元。2014年投入130多万元,盖起了三层高崭新大楼房。还购买了郑州日产的锐骐皮卡车、普拉所越野车,家里建起了传统手工茶叶加工小作坊,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

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茶产业成为了当地扶贫工作成效最显著的特点

据麻黑村党总支书记介绍,2016年,刮风寨村实现茶产业收入4.7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16元。刮风寨村的贫困人口已从2007年前的123户降到了4户,而仅剩的4户是残疾、无劳动力。下一步,刮风寨将要“做好一个传承,守住两片叶子”即:做好本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好森林这片叶子,保护好古茶园这片叶子,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知党恩,扶贫路上跟党走的感恩教育,团结和带领全村村民走上更加富裕的康庄大道。

谁也想不到,这个昔日封闭自守,平穷落后,穿衣吃饭靠救济,住着茅草屋的刮风寨贫困村,如今变成了鱼米之村,全村172户人家,有117户盖起了高楼大厦,拥有126台锐骐皮卡车,被郑州日产授牌为边境线上的“锐骐皮卡村”。

刮风寨村纯朴的民风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已经成为易武镇特色旅游小镇、历史文化名镇、省级特色小镇一道靓丽的亮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茶商、茶人、游客慕名前来探访。数百年悉心呵护古茶树的历代村民从来不会想到,这种对大自然简单质朴的热爱会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