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省京山县青树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鄂中京山 2020-08-1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湖北武汉4 30 0 7 7 )

摘要: 青树岭遗址是一处典型的屈家岭文化早期遗存, 主要遗迹有房子、 灰坑和灶。 主要遗物有鼎、罐、 有领罐、 盆、 豆、 瓮等。 青树岭遗址的发掘, 为进一步弄清屈家岭文化早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 同时对于解决屈家岭文化来源问题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 青树岭遗址; 新石器时期; 屈家岭文化

中国分类号: K 87 1. 13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1- 0327 ( 2004 )01. 0003—07

一、地理概况

青树岭遗址位于湖北省京山县孙桥镇青树岭村一组,地处大洪山南麓虎爪山与摩天岭之间的丘陵区域,海拔高度在100米左右,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遗址南距著名的“屈家岭文化”命名地——屈家岭遗址约22公里,东南距京山县城约17公里(图一)。

为配合湖北省长荆铁路(长江埠至荆门)建设工程,1998年夏天,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考古调查中发现该遗址。青树岭遗址属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遗址的地表随处可以采集到屈家岭文化的陶片,遗址现存面积约15000平方米。1999年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掘点位于遗址的西北部,共开55米的探方13个(图二),实际发掘面积208平方米。共清理房址1座、灰坑18个、灶3个,出土陶器、石器共计50件。

二、地层堆积

青树岭遗址地处丘陵缓坡,高于四周低地,虽然历年来因耕作而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土地平整,但遗址总的看来保存较好,遗址文化性质单一,时代为屈家岭文化早期。 现以T 0 310北壁剖面为例介绍如下( 图三)。

第l层: 耕土层, 厚10~15厘米, 黄灰色粘土。 分布整个探方。 含有少量近现代瓷片、 瓦片和屈家岭文化早期的陶片。

第2层: 明清扰乱层, 距地表层深10 15厘米, 厚115厘米。 黄褐色粘土。 分布整个探方。 含有少量明清时期的瓷片和屈家岭文化早期的陶片。

第3层: 灰褐色粘土, 深20 30 厘米, 厚5~28 厘米, 土质松软, 夹少量红烧土碎块。 主要分布在探方的西南部。 该层为屈家岭文化早期堆积层, 出土有陶器、 石器和两个灶遗迹( Z 1和Z 2)。

在第3层下迭压着H 17 。 H 17 打破黄色生土。

三、 屈家岭文化早期遗存

( 一)遗迹

1. 房址1座( F 1)

F 1位于T 0 30 9 和T 0 4 0 9 两个探方内, 迭压在第2层下, 主要保存的遗迹有11个大小不一的柱洞和一部分黄灰色垫土层。 柱洞为圆形, 洞口直径为15~34 、 深10 ~20 厘米。 柱洞打破生土, 洞内填土为黄褐色粘土, 掺杂有少量的红烧土碎块。 有些柱洞内出土有屈家岭文化早期的陶片。 从柱洞的分布可以推测, F l为单间, 呈不规则的长方形, 方向19 5。 , 南北长4 . 3、 东西最大宽度32米。 房址面积在13平方米左右。

F1的居住面经过修整铲平, 并铺有厚0 . 5~1厘米的黄灰色细砂土, 这种垫土主要是起防潮的作用( 图四)。

灶3个( Z I、 Z 2、 Z 3)。

3个灶的基本形状一样, 结构也大致相同。现以Z3为例加以说明。

Z3位于T 0 30 9 的西北部, 迭压在第2层下, 打破生土。 Z3的主体部分在T 0 30 9 内, 灶门部分延伸到T 0 20 9 内。 灶门向西。Z3由灶门和灶膛两部分组成, 灶膛的大部分及周壁已遭破坏, 仅保存了基本形制。 Z 3呈椭圆形, 弧壁, 灶膛底部呈锅底状, 打破生土。 残长54 厘米, 灶膛最大径为4 0 厘米。 灶膛的周壁经烧烤而呈红灰色, 厚2- 3厘米。 灶膛现存最大高度为18 厘米。

Z3的地层堆积分为3层。 第1层, 红烧土碎块层, 也是z 3的废弃层, 厚8 ~15厘米。 第2层为黑色灰烬层, 厚2~3厘米。 第3层为最底层, 是灶内升火的烧烤层, 厚2~3厘米( 图五)。

.灰坑 共发现灰坑18个, 有圆形、 不规则形和长方形三种。

圆形灰坑H 3、 H 4 、 H 18 。 分大、 小两种。大的灰坑口径约10 0 厘米, 深度一般超过50 厘米( 如H 18 : 口径10 0 、 底径56、 深9 7 厘米); 小的灰坑口径有的不到50 厘米, 深度一般为30厘米左右。 这两种圆形灰坑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人工掘成后再加修整, 坑壁一般为直壁或斜直壁, 坑底较平, 坑内填土多为黑灰色, 掺杂有红烧土碎块和木炭、 草木灰。 包含物有兽骨、兽牙和屈家岭文化早期的陶片。

不规则形灰坑H 2、 H 5、 H 6 、 H 9 、 H 10 、H 11、 H 12、 H 14 、 H 15、 H 16、 H 17 。 这类灰坑多利用自然低地, 有的坑壁稍加修整。 灰坑一般都较大, 口径超过10 0 厘米, 大的灰坑开口在150厘米以上( 如H 6 : 口径24 0 、 深约4 0 厘米)。 坑内填土有灰黄色和黑灰色两种, 一般的掺杂有不定量的红烧土碎块、 木炭。 包含物有的只有屈家岭文化早期的陶片, 有些灰坑内填有兽骨渣、 兽牙, 而且数量较大。 出土陶片或陶器中的器形有鼎、 碗、 豆、 有领罐、 折沿罐、 盆等。

长方形灰坑H 7 、 H 8 、 H 13、 H 14 。 这类灰坑也是人工掘成, 坑壁规整, 坑底较平。 与圆形灰坑的不同点在于长方形灰坑都很小, 边长一般在50 ~8 0 、 深度在20 —4 0 厘米。 坑内填土为灰黄色和黑灰色, 掺杂少量红烧土碎快、 木炭。 坑内包含物有陶片、 兽骨、 兽牙等。

下面举一例说明。

H 13开口在T 0 4 0 8 第2层下, 被H 1( 近代扰乱坑)打破, H 13打破黄色生土。 开口呈长方形, 坑口长4 8 、 宽38 、 深约20 厘米, 坑壁较直, 底平坦。 灰坑的填土为灰黄色, 土质疏松,掺杂有红烧土碎快、 木炭、 草术灰。 包含物中的兽骨、 骨头用火烧过。 出土陶片以泥质灰陶、泥质黑陶为主, 器形有曲腹杯、 碗、 盘、 折沿罐、图六H 13平、 剖面图( 1: 10 )l~3兽骨4 —7 陶片有石器、 陶器等( 图六)。

( 二)遗物

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两大类。

生产工具有石器、 陶纺轮、 陶球三种。

( 1)石器

石斧2件。 T 04 01③: 1, 通体磨光, 顶端残。呈长方形, 刃部略宽, 较钝, 有使用痕迹。 横断面呈长方形。 残长9 . 6、 刃宽7 . 8、 最大厚度2. 4厘米( 图七, 1)。 H 2: l, 通体磨光, 顶端残。 呈长方形, 刃部较钝。 横断面呈长方形。 残长6. 3、 宽4. 5、 厚2. 3厘米( 图七, 2)。

石杵3件。 T 0507 ③: l, 呈柱形, 通体磨光,顶端残。 体厚实, 横断面近方形, 下部较圆, 有使用痕迹。 残长5. 7 、 宽4. 5、 厚2. 7 厘米( 图七,3)。 T 0206③: 1, 呈柱形, 制作粗糙, 两面稍加修整磨平。 长8. 4、 宽3. 9、 厚3. 9厘米( 图七, 4)。T 0507 @ : 2, 呈柱形, 下端略瘦, 制作粗糙, 两面稍加修整磨平, 下部有使用痕迹。 残长8 . 4 、 宽4. 8、 厚5. 4厘米( 图七, 5)。

( 2)陶器

陶纺轮5件. 可分三型。

A 型: l件( H 8 : 1). 泥质橙黄陶。 体较厚实, 两面略平, 中间有一直径为0 . 5厘米的圆形穿孔,两侧呈三角形。 素面。 直径3. 6、 厚1. 2厘米( 图七, 6)。

B 型: 2件。 H 8 : 2, 泥质黑陶, 制作规整,体大, 横截面呈长方形, 但比A 型显薄。 两面较平整, 两侧呈三角形, 中间有一直径为0 . 4 厘米的圆形穿孔。 素面。 直径5、 厚0 . 9 厘米( 图七, 7)。

C型: 2件。 T 110 4 ⑧: 1, 泥质橙黄陶。 手制, 制作粗糙, 手工捏制的痕迹明显两面略平, 两侧为弧形, 横截面呈长条形, 中间有一直径为0 . 4 厘米的圆形穿孔。素面。 直径2. 8、 厚0. 6厘米( 图七, 9)。

2. 生活用具

有陶器和装饰品两种。

( 1)陶器

青树岭遗址的陶器和陶片的分类以各探方第2层下的灰坑及第3层的统计为标准。 以泥质灰陶和泥质黑陶为主, 夹砂灰陶次之, 泥质橙黄陶和夹砂黑陶占有一定的比例, 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最少。 其中泥质灰陶占总数的3357 %, 泥质黑陶占总数的23. 4 3%, 夹砂灰陶占总数的15. 56%. 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仅占总数的3. 5%。另有极少量的夹碳褐陶。泥质陶中有一部分细泥灰陶和细泥黑陶, 细泥黑陶表面多磨光。 不论泥质陶还是夹砂陶, 都以轮制为主, 部分鼎足和小件器物为手工捏制。陶器胎都较薄, 一些大型器物如盆、 瓮的胎壁也不厚。 器表以素面为主, 纹饰有绳纹、 弦纹、篮纹、 附加堆纹、 划纹、 压印纹、 指窝纹、 锥刺纹、刻划纹等, 其中绳纹和弦纹相对较多。 器形有鼎、 罐、 盆、 瓮、 豆、 杯、 盘、 器盖、 缸等。 

下面分类叙述。

鼎1件( H 8 : 1), 夹砂灰陶, 砂粒较细。 侈口, 仰折沿, 沿面微凹, 尖圆唇, 圆腹, 晟大腹径偏下. 圜底, 鸭嘴形足。 下腹近足的附贴部位饰一周凸弦纹。 口径13. 8 、 通高10 . 1厘米( 图八, 1)。

罐  可分折沿罐和有领罐两型。

A 型: 折沿罐。 依沿面的不同, 可分五式。

I式: 1件( H 11: 9 ), 小口, 仰折沿, 沿面内凹. 圆唇, 褶肩。 素面。 口径10厘米( 图八, 2)。

II式: 6件。 折沿上仰, 沿面斜直。 H 16: 3,夹砂灰陶。 尖圆唇. 束颈, 溜肩, 素面。 口径17厘米( 图八, 3)。 H 1l: 7 , 圆唇, 束颈, 广肩。 素面。 口径20 厘米( 图八, 4 )。

Ⅲ式: 3件。 仰折沿, 沿面内凹, 尖圆唇。H 16: 1, 夹砂泥质灰陶。 侈口, 束颈。 素面。 口径17 厘米( 图八, 5)。

Ⅳ式: 2件。 仰折沿, 沿面内凹, 唇部里倒钩状。 H 18: 3, 泥质灰陶。 溜肩, 深腹。 素面。口径20厘米【图八, 6)。

V 式: 3件。 折沿渐平, 尖圆唇。 H 3: 3, 泥质灰陶。 束颈, 溜肩。 素面。 口径18 厘米( 图八, 7)。

B 型: 有领罐, 可分四式。

I式: 5件。 矮领, 小口, 圆唇, 广肩。 H 3:4 , 泥质灰陶。 矮直领, 圆唇。 素面。 口径98厘米( 图八, 8)。 T 1204 ③: 3, 泥质橙黄陶。 矮直领, 子母口。 素面。 口径12厘米( 图八, 9 )。

II式: 3件。 矮直领, 厚圆唇外折, 口径较大。 T 0 4 0 7 ③: 2, 泥质灰陶。 广肩。 素面。 口径28厘米( 图八, 10)。

Ⅲ式: 2件。 小口, 高领. 尖圆唇。 H 8: 6, 泥质黑陶。 溜肩, 素面。 口径8 厘米( 圈八, “)。H 8: 3, 小口, 高领, 13沿唇部内凹, 领部饰数周凸弦纹。 口径11. 6厘米( 图八, 12)。

Ⅳ式: 1件( H 3: 2), 泥质黑陶。 口沿外卷,矮领, 尖圆唇。 素面。 口径18 厘米( 图八, 13)。

盆  可分两型。

A 型: 2件。 沿面宽平, 口内收。 T 120 4 ③:1, 泥质黑陶。 敛口, 沿面饰三周凸弦纹, 尖圆唇。 上腹饰凸弦纹一周( 图九, 1)。 T 0507 ⑨: l,泥质灰陶。 敛口, 平沿, 尖圆唇。 素面( 图九, 2)。

B 型: 3件。 沿面窄小, 圆唇。 H ll: 6, 泥质黑陶。 口微敛, 深腹。 素面。 口径32厘米( 图九, 3)。

瓮  2件。 敛口, 网唇, 广肩。 H 16: 5, 泥质灰陶。 素面。 口径17 . 2厘米( 陶九, 4 )。

碗  1件( H 8 : 5), 泥质黑陶, 器表磨光。 敛口, 圆唇, 碗壁外弧。 素而。 口径16厘米( 图九, 5)。

豆  2件。 T 120 4 @ : 2, 敛口. 尖圆唇, 沿面向下起抬肩成字母口, 豆盘斜内收。 圈足r 饰镂孔。 口径22厘米( 图九, 6)。

器耳  1件( H 16 : 7 ), 夹碳红褐陶。 牛鼻形耳。 素面( 图九, 7 )。

鼎足   4 件, 可分三型。

A 型: l件( H 11: 1), 鸭嘴形小矮足, 手工捏制。 泥质黑陶。 素面。 足高1. 8厘米( 图九, 8)。

B 型: 2件。 宽扁足, 足面内凹。 H 8 : 9 , 泥质黑陶。 素面。 足高3厘米( 图九, 9 )。

C型: 1件( T 0 4 0 7 @ : 3), 圆锥状足。 夹砂红陶。 素面。 足尖残( 图九, 10 )。( 2)装饰品有陶环和陶球。

陶环  2件, 可分两型。

A 型: 1件( H 8 : 3), 泥质黑陶。 环身较粗,横截面呈长方形。 素面。 环外径为7 厘米( 图九, 11)。

B 型: 1件( T 0 4 0 7 ③: 1), 泥质红陶。 环身较细。 横截面呈椭圆形。 素面。 环外径65厘米( 图九, 12)。

陶球  1件( H 2: 1), 残。 泥质黑陶。 表面磨光。 球体中空, 内壁粗糙, 壁厚0. 5~0 6厘米。中间有两个相对的圆形穿孔, 穿孔直径0 . 5厘米。 素面。 球体直径5. 9 厘米( 图九, 13)。

四、 结语

1. 青树岭遗址是一处典型的屈家岭文化早期遗存。 这次发掘受工程建设所限, 发掘点不在遗址的中心区, 但在18 座灰坑和各探方的第3层内, 出土物十分典型。 青树岭遗址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泥质黑陶为主, 而红陶系占陶系总数的比例最少( 约3 5%)。 这种陶系比例与屈家岭遗址的早期遗存相似…。 H S : I二矮足小鼎与屈家岭遗址I H 22: 3的同类鼎更是这类遗存中晟具有特征和代表性的器物。 H 3出土的B 型Ⅳ式有领罐( H 3: 2)与屈家岭遗址IH 2: 2和IH l2: l属同类器彤。 遗址r{ _ l出土的瓮、 盆、 折沿罐、 高圈足豆、 碗等器形都足这期文化的典型器物, 而且在陶器中占的比例也最大。

2. 圆桶形灰坑和长方形小灰坑在屈家岭文化早期遗存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这两种灰坑不仅都经过人工修整, 而且包含物中一般都有兽骨、 兽牙等。 并且还有用火烤的痕迹。在H 13中还出土了一件完整的小鼎。 这类灰坑可能带有祭祀坑的性质。

3. F l是一种典型的单间式木骨泥墙小房子, 这种小房子在湖北走马岭遗址” 1( F 3)等同期遗存中都有发现, 应为屈家岭文化早期的主要居住形式。

4 . 青树岭遗址依Jlj傍水, 地理位置优越,是人类早期活动的理想场所。 该遗址与京山屈家岭遗址、 油子岭遗址、 天i’ J石家河遗址、 钟祥六合遗址等构成汉水东部一个庞大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群。 这里也是研究长江中游原始文化和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域。 我们计划对青树岭遗址继续进行考古发掘, 并进. 步弄清屈家岭文化早期的文化面貌。

附记: 青树岭遗址的发掘得到了京山县委、 县政府、 县文化局和京山县博物馆的大力支持。 京山县博物馆给予发掘和资料整理_ T -作以诸多方便扣帮助, 在此深表谢意。

本次发掘领队: 冯少龙。 参加发掘的人员有: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冯少龙、 付守平, 程建华, 徐国胜。 资料整理工作由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倪婉自责, 程建华参加了前期整理工作。

绘图: 陈官涛执笔: 冯少龙倪婉陈官涛

注释:【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京山属家岭》 , 科学出版社, 1965年。

【2】 荆州地区博物馆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