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捷径

 Pengqingo6uegk 2019-05-01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坪山图书馆举办“与周国平共读一本书”活动,周国平老师就其著作《周国平论阅读:做大师的学生》与读者开展“与周国平共读一本书”活动,与读者现场分享读书心得。

以下是周老师在活动上的演讲实录,分享给大家。


读书的三不主义 来自周国平 21:15



一个人的一辈子,可以用来读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对我来说读书是我的职业,但实际上一辈子能读的书也是有限的,所以选书非常重要。你自己去选的话,每年出的书有十几万,真的很难选。最权威、最公正的评论家是时间,它已经帮我们选一次了,选出来的就是经典的著作。实际上这些书也读不完,太多了,涉及到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非常多。我主要是从里面选,作为我基本的读物,当然新书我也读,但是我仍然是把读经典作为最基本的。 





这么多书,你怎么去鉴别书的好坏,你需要打一个底子,你看经典书就是打了一个好的底子,有鉴赏能力了,就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看书的时候很容易判断出来。所以我说我有这个嗅觉,一本书拿来闻一闻就知道值不值得看,当然这是打比方,一般翻几页就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看了,就不浪费时间了。


我有这样的计划,比如两个月,我跟大家一起读书,慢慢的下去,一年读6本书,如果坚持下去,还是会有一定的分量的。共读的第一本书,为什么选《周国平论阅读:做大师的学生》这本书?这本书不是经典,周国平写的书当然不是经典,但它汇编了我关于读书的文章,你们读了,就知道我的读书理念,我为什么要建议读经典。书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我对读书的看法,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还有一部分是我读一些具体的书的体会,围绕某一本书我会写一篇文章,这里面大部分是文学的、哲学的经典著作,也有一些是当代的新书。    



其实我今天是想听你们说的,在我们坪山图书馆公众号上发布了共读活动的内容,不知道你们是否读了这本书,我还是建议你们读一读。我的文章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我对读书的看法,比较靠近现在的一篇文章,可以说归纳得比较清晰,这篇文章中我把我读书的口味、方式归纳为三个“不”,我称它为我读书上的“三不主义”。



1
不务正业、博览群书



第一个“不”是不务正业,博览群书。读大学时哲学是我的专业,大学毕业以后考研究生也是考的哲学,然后在社会科学院工作,从事的也是哲学研究,主要是德国哲学,尤其是尼采的研究和翻译,这是我的专业。但是,我读书的范围是非常宽的,什么书都读。我从大学开始,同学、老师就认为我这个人是不务正业的。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但是我读得最多的是文学书,我当时读了很多俄罗斯文学作品,当时俄罗斯文学作品翻译得特别多,我把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等都读了,读的非常全,可以说酷爱,非常喜欢,也读了一些哲学书,也读了许多诗歌、散文,我基本上是打破界限的。


后来到哲学研究所工作以后,我的同事们仍然有这个评价,说周国平这个人不务正业。为什么?我除了写他们认为很重要的学术论文之外,我还写了很多所谓的散文,跨界跨得比较大,他们就认为这个人不务正业。我心里想,你们说的正业,我也做,我翻译了那么多尼采的书,我还写了两本关于尼采的专著,我怎么就不务正业了?我只不过比你们多做了一点,除此之外还写散文,你们就说我不务正业了,这不是很荒唐嘛。我心里还想,什么叫务正业?为什么要务正业?一个人的所谓正业,就是所从事的专业,有很大的偶然性,为什么要用它来限制自己?


我高中读的是上海中学,毕业的时候,我选了哲学专业,当时我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哲学系,那个时候我基本上一本哲学书都没看过,我就选这个专业了。为什么选这个专业呢?因为在中学的时候我有两门课是最好的,我最喜欢的,一门是语文,我的作文写得不错,老师经常把我的作文作为范文给大家展示。还有一门是数学,我从初中到高中始终是数学课代表,尤其是解平面几何那些习题,我非常入迷。到报志愿的时候就犯难了,怎么办呀,数学我也不想放,语文我也不想放,最后我说来一个综合吧,因为毛主席的一句话给我指明了方向,毛主席说“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两个学科我都不愿意放弃,所以我报考了哲学。当年这在上海中学是一个大新闻,我数学那么好,居然去报文科,尤其是我们上海中学最重视的是数理化,我们全班50个同学只有我一个人报文科,其他人报的都是理工科。但是我不后悔,我从事哲学是歪打正着了,这正是我喜欢的。如果我的专业不是哲学,我仍然会喜欢哲学,我仍然会看很多哲学书。


所以,一个人没有必要被自己的专业限制住,人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让人性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才是最有意思的事情。你仅仅是钻在专业里面,这样是挺可怜的。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他说你钻在一个专业里,你成为一个专家,你无非是一条训练有素的狗。什么是专家?专家就是一条训练有素的狗,你在一个狭小的领域里训练有素,反应敏捷、准确,你就是一个专家。但是如果仅仅是一个专家的话,你是一个好工具,你还没有实现人性的价值。




人本身是目的,你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实现人作为目的的价值,而不只是当一个好工具。在读书上也是这样,你是理科生,人文的书也应该看,你是文科生,理科的、科普的书也应该看。爱因斯坦的书,霍金的书,我都读,似懂非懂,但觉得有意思。这是我的第一条读书原则,不务正业、博览群书。为什么要读书,是为了人性的全面发展,实现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作为一个人,要享受人的价值得到实现的幸福,这是最重要的。



2
不走弯路、直奔大师



第二个“不”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虽然我读书的面比较宽,什么都读,但是无论哪个领域的书,我直奔大师,去读最好的书。其实我是走过弯路的,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一直到中学,但是我没有找到我该读的书,中学读了很多小册子,真正大师写的东西我没有看到。我是17岁进入北京大学的,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发现了世界文化的宝库。当然这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是必然的,我迟早会找到。那时候很重要的一个机遇是我的一个同学,就是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他家里书很多,他读了很多书。他比我大三岁,我那时候17岁,长得又小,像中学生一样,他看见我很爱读书,他说拿书给我看。他把他家里的书,从俄罗斯文学开始,一批一批的拿给我看。那时候我才知道这才是我该看的书,我原来浪费了多少时间。大师就是大师,这个是时间评价出来的,真的是大师,你看多了那些东西以后,一般性的东西你是看不下去的。你的胃口已经吊起来了,一般的饭菜吃起来就没味了,就是这种感觉。





3
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第三个“不”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我读大师的经典著作,不是为了做学问,也不只是为了获得一些知识,我是为了自己精神的成长,所以我没有端着一个做学问的架子去读那些书。比如我研究尼采,跟别的学者不太一样,他们会很认真地搜集很多材料,我不一样,我首先是一个爱好者,我看尼采的书,觉得喜欢,就这样看下去。当时我的德文很差,拿着字典对着原著看,一开始几乎每个单词都要查,看到后来查字典就查得少了,德文也攻下来了,对尼采也比较熟悉了,然后我就可以做一点研究和翻译了。我喜欢翻译,工匠精神在这里面特别明显,有时候为了找汉语里面最准确的对应的词汇,可能要花很多天工夫。翻译的时候,心特别静,以前是用笔翻译,后来是用电脑,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一天下来也就是翻译几百字。


我主张不要作为一个学者去读书,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好者,你喜欢这本书才去读它。在这个过程中,你内在的积累会越来越丰富的。我的体会,读书最快乐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就是读的过程中,把你自己的一些积累调动起来了,把它们唤醒了。你读书真正有体会的东西,一定是你本来已经有的东西,它不会是你以前完全没有感受过、思考过的,你一定想到过,但是可能比较模糊。你有过这方面的感受和思考,你自己还不太清晰,读的过程中就突然清晰了。它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是唤醒了你的积累,这是读书最愉快的时候。所以,读书不只是为了接受知识,主要是为了唤醒自己的感受,生动的活生生的感受。


其实我的写作也是这样的,唤醒了之后要写下来,那就是我的东西了,不是大师的东西了,是我自己感受和思考了的东西。所以读书不是单方面地去读一本书,读书的过程是你和这本书对话的过程,是你自己的积累和这本书的内涵互相作用的过程。你自己没有积累,没有感受和思考,你的心是一张白纸,你是什么也读不懂的。你必须调动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你才能读懂一本书。所以,你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把它们积累起来,让它们越来越丰富,而为了做到这一点,你就应该写作,写作是人人都应该做的事,不只是作家做的事。


有的人认为读人文书是学者的事,写作是作家的事。托尔斯泰说过一句话,说写作的职业化是文学堕落的根源。写作不应该是一种职业,写作本身是精神生活,属于每一个关心精神生活的人。你把自己的感受、思考记录下来,这本身就是过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经常有人问我说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如果说从我发表作品开始的话,是1986年,那时候我是41岁。但我总是说我写作是从5岁开始的,我上小学一年级,我就开始自发地写日记了。那时候我父亲经常带我去同事、朋友家里做客,主人会拿出一点糕点给我吃。我心想,今天吃了,过几天忘了,不是白吃了吗?我就用一个小本子,几月几日吃了什么,都写下来,心里很满足。我当时有了这样一种意识,生命中的一切都会流逝的,我一定要用某种方式把它们留下来,而写日记就是留住它们的一种方式。通过写日记,我留住了人生中的许多好的滋味,这好的滋味就不是几块糕点了,是我在人生中的经历,我在这些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


对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就是你在人生中的经历,你在这些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这是你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是你的最宝贵的财富。可是,如果你不珍惜的话,这些财富是很容易流失的,这些财富只有靠你自己去珍惜它,珍惜的一个好的方法就是写作、写日记。所以,一个养成了写日记、记录自己感受和思考的习惯的人,读书是更有效果的。这样,通过读书,调动了你的积累,通过写作,又丰富了你的积累,读书和写作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


这就是我读书的“三不主义”。




朗读者:高昂,网名go on,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全民悦读全国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山西广播电视台职业播音20余年,专注于纪录片解说。听到他更多声音,公众号:全民悦读太原阅读会,ID:tyreader 

                          

今日互动话题


你最喜欢的一本经典书籍是什么,它给你带来哪些不一样的启迪,不妨写在评论里与大家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