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假期的第二天,估计很多朋友都在自己的旅游目的地或者在家宅着。 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欢的是梳理各地的人文资源。很多朋友抱怨去很多景区什么也看不到。 说到底,文化旅游最终是一种体验,需要场景和你的心境产生共鸣,而不只是走马观花,看黑压压的人头,听导游讲刻板的故事,吃似是而非的所谓本地小吃,能够买到的基本是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 很多景点,按照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不去一辈子后悔,去了后悔一辈子。 正确的旅游姿势,是做好充分的资料准备,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目的地,不一定设施多高级,也不一定口碑多好,跟随自己的兴趣去旅游,而不是随大流。 其实,我们在读很多资料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事情和我们潜意识里或者说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结论大相径庭。 我给很多朋友讲过他们的家乡,让他们觉得自己对自己的家乡太缺乏了解,自己的家乡还发生过那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还和很多历史的重要人物、我们现在的风俗有关。 我最近一直说,下半年想抽时间开一个视频节目,专门讲各地的人文资源,合适的时候,可以和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去走走。我原来规划过一个山东佛教旅游的线路,春节前发过一篇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周末放松一下,给大家推荐一条很特别的山东旅游线路 最近因为讲《管子》的原因,一直在读《管子》,凑着假期,还是分享一段《管子》的内容吧,这里也涉及到齐楚交锋,涉及到汶山、郑国(今郑州一带)、宋国(商丘一带): 《管子·小匡》 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故使天下诸侯以疲马犬羊为币,齐以良马报。诸侯以缕帛布鹿皮四分以为币,齐以文锦虎豹皮报。诸侯之使垂橐而入,载而归。故钧之以爱,致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是故天下小国诸侯,既服桓公,莫之敢倍而归之。喜其爱而贪其利,信其仁而畏其武。桓公知天下小国诸侯之多与己也,于是又大施忠焉。可为忧者为之忧,可为谋者为之谋,可为动者为之动。伐谭莱而不有也,诸侯称仁焉。通齐国之鱼盐东莱,使关市几而不正,壥而不税,以为诸侯之利,诸侯称宽焉。筑蔡、鄢陵、培夏、灵父丘,以卫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诸侯也。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社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劝于中国也。教大成。是故天下之于桓公,远国之民望如父母,近国之民从如流水。故行地滋远,得人弥众,是何也?怀其文而畏其武。 这一段是讲管仲给齐桓公制定的结交诸侯的策略,有些内容原来的文章里讲过,但是这一段总结是说的最清楚,也最明白的。 这一段的重点,其实就是三句话: 第一句:故钧之以爱,致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 这里的钧,其实是钓鱼的钓,就是用友爱、仁爱来钓取这些诸侯,给他们利益,用诚信和他们结盟,同时还要用武力向他们示威。 第二句:喜其爱而贪其利,信其仁而畏其武。 第三句:怀其文而畏其武。 第一句是总结管仲的策略,后两句是策略执行的结果。 我们很多人看经典容易看傻的原因就在于,经常只看一门经典,或者只看儒家,或者只看道家,或者只看佛家,或者只看一些智谋类的书。这样很容易读傻。原因很简单,所谓的分类,是我们现代为了方便区分,过度的去强调了他们的不同,先秦诸子们的目的基本都是一致的,就是有感于周王朝末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他们的观点和思想都是要给这种混乱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实现天下的从乱到治,从无序回到有序,随着竞争的加剧,也就是各诸侯国都有称霸天下的想法,就出来了更多的个性化的供给。个性化本质上就是更多的体现自己的不同,强化差异。 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经世致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直强调与时偕行,与时变化,而不是刻板,不是把经典当成一个死的东西,而是要活学活用,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应对。 说这些,我是想告诉大家,不管是做企业,还是个人来讲,需要文修武备,而不是过度的强调文,也不能过度的强调武,行仁爱要有武力做后备。对个人来讲,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有菩萨心肠,也要有霹雳手段。 人与人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偏性,我们有所成就基本是靠自己的偏性,很多时候就是我们的长处,而如果过度的强调偏性,最后容易走上极端,所以要用一些经典,让我们照顾共性,偏性决定你到达多高的高度,而共性决定你能走多远。 在后边的《霸言》这一篇,《管子》又讲了一个具体的案例,因为原文比较长,这里我就用自己的语言直接翻译过来: 当时楚国是南方的强国,楚国在当时一直都比较强大,但是一直也被中原的大诸侯国视为蛮夷。所以楚国和中原大国之间经常也会出现战争。当时楚国想吞并郑和宋两个国家,也就是今天的郑州、开封一带。虽然对这两个国家进行过多次攻击,但是楚国一直比较害怕齐国会进行干预。 楚王的策略就是,派人去结交齐桓公周边的人,进行游说,目的是让齐国不要干涉楚国对这两个国家的吞并。楚王给出的酬劳可谓非常丰厚,说“谁能为我交齐者,寡人不爱封侯之君焉”,就是说谁办好了,就可以裂地封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很快,齐桓公周边的人基本上全部被楚国的人收买了。 这时候,齐桓公自己也被身边的这些人成功的游说了。怎么说是已经被成功的游说了呢?他召见管仲说:寡人闻之,善人者人亦善之。今楚王之善寡人一甚矣,寡人不善,将拂于道。仲父何不遂交楚哉? 意思就是说:我听说,别人对你好,你就要对别人好。现在呢,楚王对我很好,如果我对人家不好,就是不善,就是不合于道。 其实,这种情况,我们经常会碰到。别人因为自己的目的,主动向你示好,给你利益,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我们确实应该是与人为善,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要么选择用这个与人为善作为借口,其实是贪图利益,而有些人是抹不开面子,被别人的这种善所绑架,然后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到最终遭受了极大的损失,我想大家可能碰到过很多类似的情况。 楚王的这些把戏肯定逃不过管仲的眼睛,那管仲是如何应对的呢? 管仲把当时的形势,以及楚王的策略分析给齐桓公听,总结下来就是:是欲以文克齐,而以武取宋、郑也。 这时候,通常意义上,或者说从齐桓公自己的认知来讲,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条是接受楚王的示好,对楚国吞并郑国和宋国的行为视而不见,另外一条路就是直接和郑国对着干,采取最为明确的立场,坚定的捍卫郑国和宋国两个国家的领土完整,保护好自己的这两个小弟,做一个有担当的大哥。 管仲给出的是第三种方式,同样是出兵解救宋国和郑国,但是不要主动攻击楚国,而是先礼后兵,也就是先请求楚国不要攻打这两个国家,如果楚国同意呢,就是用文的方式。如果楚国不答应,那就正式开战。我们经常说要文修武备。文修的前提,或者说基础必须是武备,如果没有武备做基础,文修有时候就是愚蠢。 随后齐桓公帅兵南下,与楚王在召陵会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和方法,其实就是对楚国的要求:毋贮粟,毋曲堤,无擅废嫡子,无置妾以为妻。就是说不要储存多余的粮食,不要到处建设堤坝,不要擅自废除嫡子,这里应该是已经被立为储君的公子,不准将妾置立为妻。同时要求楚国解决焚毁郑国的城池的问题,和宋国的水源被堵的问题。楚王没有答应这些要求,但是应该说对齐国还是非常的忌惮的,往后退兵七十里驻扎下来。 随后,齐桓公派军队在郑国的南部修筑了一座百代城,并且规定,从百代城一直往北到黄河,都有郑国自己来筑城,其实就是给郑楚两国划定了边界,如果楚国还敢来再来侵略,就是和齐国对着干了。而对于宋国被堵塞的水源,齐桓公也命令军队进行了挖掘,恢复了宋国的水源。同样,楚国也不敢再来堵塞。 这些问题都解决以后,齐桓公开始向南讨伐楚国。最南边一直到汶山,这个汶山应该不是云南的汶山,综合判断应该是江西的汶山,也就是说基本已经打到了楚国的最南边。这时候,应该说已经把楚国打服了,打怕了。 我们经常说要文修武备。文修的前提,或者说基础必须是武备,如果没有武备做基础,文修有时候就是愚蠢。我们也一直强调要讲道德,讲仁义,与文修和武备的关系一样,如果只有道德仁义,而没有智慧,结果就会成为冤大头。我前边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人心险恶,该如何做个智慧的好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 文修必以武备,仁义必有智慧。 祝大家假期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