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14:51关于鬼谷阴符经和鬼谷子文章的一些思考 ![]() 鬼谷子阴符七术,从2008年看完之后,也只是偶尔翻阅,这些年一直把重点放在鬼谷子十二章的内容的学习和探索上,直到最近经常有人问起鬼谷阴符七术的一些思想,其次是近期的一些工作中发现,关于内心修炼的一些基本问题。现在在回过头来看内心的修炼与鬼谷子纵横术的关系,很自然会发现内心与外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偏薄。对于阴符经的文章其实太过于道家学说,这些内容极有可能是后世道家根据鬼谷子纵横术的研习之后,与道家思想修心学说的一脉相承,因此通过总结之后完成的文章。因此,近期我们会系统篇幅与大家探讨鬼谷子阴符经的内容。 在此之前,我想先了解鬼谷子第一篇盛神中的“神”,很显然这个神不是神灵,而是使用鬼谷子阴符经之前必须要修炼的元素。其次是“气”、“德”、“道”的一些关系。其实不管是否认同,阴符七术里已经有了道家学说的影子。比如古时候认为世界的组成元素是气,“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也可以理解为品德,道德。而“道”是与宇宙同生同灭的,比如道就是一。为了能理解盛神,我们暂且如此理解,其他有悟性的人,自然能明白。而五气的理解有人是金木水火土,但是根据战国时人所称的“五行之气”,被当作生养万物之原。此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道德观念。关于“神”神是寄于心,牵引心,给心以法则,使心认识本体。神就是宇宙万物正常运行的法则。还有一种解释是心思,心力,注意力。但是前面的理解,更便于理解。 就像月球和地球的关系一样,牵引法则一旦被打破地球四季将变化无常。一切将被毁灭。这样也能让鬼谷子的理解更精确一些。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 。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 ,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穷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这一段其实本想逐字逐句的理解,但是后来发现这一段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是阴符经盛神的一个系统。所以这个体系,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盛神就是使“神”充沛。神是第一,而“神”寄存于心。德乃为自然规律的根本,德是道的载体,神得以存养,与道相合。道,是天地的开始,一是其表现和特征。她可以造物,是源于天,包宏无形。道是一,气是组成万事万物的元素,诞生比天地还早,不能见到其形状,不能知道其叫什么,只能称为神灵。所以道,是神明之源,随一而化,所以德为道的载体,化育五气(仁、义、礼、智、信),但桂,德存养五气,心作为神的载体才能与道相合而聚精会神,才能形成术,术就是因为心能得一,气能存养所释放的,神则为之用,九窍十二舍的器官,是气的门户,心总管气。(可以理解为器官收集信息,心负责思考) 生受于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 ;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穷,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逃邙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这一段,其实要理解“真人”、“圣人”的一些常识,真人,就是佛家说的顿悟者,就是说天生的执道人,圣人,就是经过修炼而知道天道的人。所以这一段,可以这么理解: 天生就是顿悟,有慧根的执道人,是真人,真人就是能做到天人感应之人。通过修炼而渐悟天道之人就是圣人,圣人就是能以类知之(参考孔子的举一反三)。所以,人虽然生活在大道之中随着事情环境而变化成长,而知道“类”而是根据九窍十二舍的器官,对于环境和事物有了疑问,就需要用心思考,心如果没有与道相合,自然不会有术的存在,心不能聚精会神,思考自然就不会通畅。无气得到存养,务必要聚精会神,这样才能出现术的变化,舍神之后产生五气,分别是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养气需要安静,心平气和,气能调和,则四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不会衰减,四者威势顺应自然之道,使气常存于身,使“神”气变化,归之于身,被称之为“真人”。所谓真人,就是能合天意,按万物产于一的自然规律养护万物,怀大志,施道德,养育万民、以无能不包的思想威行于世界的人。所谓士,一般能通达此理,也能精神旺盛,养气养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