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要人际关系和谐,你得“非暴力沟通”

 那山山 2019-05-03

亲爱的书友,你好,本期要为你解读的是马歇尔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下面大概用22分钟的时间为你解读。

隐蔽的暴力无处不在,只有摆脱暴力,我们才能找到通向幸福的那条路。

2004年,云南大学生马加爵,经过周密计划和准备,残忍杀害四名舍友,震惊全国。成绩优异的三好学生为何会变身成残忍的杀人犯?背后的原因让人叹息。

仅仅是因为马加爵处理不好与同学的人际关系,又无法忍受同学的不屑和讥讽,进而产生了杀人的恶念,一步一步踏入黑暗的深渊。

4条活生生的生命就此凋零,5个家庭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人际关系不和谐,竟然会产生如此巨大危害?那么我们到底要怎样才能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呢?《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答案。如果马加爵或者他的舍友知道非暴力沟通,这起生命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神奇而平和的交流方式,我们称之为爱的语言。非暴力沟通,自1963年提出后,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不同层面、不同环境的冲突预防和解决中。

这本书大概有15万字,分为十三章,中文版于2016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本书大体可以分为3大部分:第1-2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是非暴力沟通,以及导致暴力沟通的原因;第3-8章主要讲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以及倾听在沟通中的魔力;第9-13章主要讲述了如培养对自己的爱自,以及充分表达愤怒和感激。其中,利用非暴力沟通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贯穿本书的灵魂。

本书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是临床心理学博士,是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也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他发展出的非暴力沟通原则,不仅教会了人们如何更好的生活,还解决了世界上的众多冲突和矛盾。鉴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我就为大家讲述《非暴力沟通》的精华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语言暴力,无处不在,我们要避免。

第二个重点,是非暴力沟通四部曲,是打破暴力沟通的魔咒。

第三个重点,是爱自己并充分表达愤怒,生活才能更美好。

0语言暴力,无处不在,我们要避免。

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第一个重点内容:语言暴力,无处不在,我们要避免。

打架斗殴、身体惩罚、战争流血…这些有形的暴力我们大多清楚。但是,那些看不见的、无形的暴力,你有关注过吗?

你小的时候,给同学起过绰号吗?你心情不好的时候,迁怒过身边的家人吗?你在职场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说话难听的同事?这些其实都属于无形的语言暴力的范畴。

简单来说,有形的暴力伤害的是人们的身体肉体,而无形的暴力伤害的是人们的精神。语言暴力虽然没有流血,但是就像软刀子割肉,带来的痛苦和伤害更深。

俗话说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永远不要低估语言的杀伤力,与身体上的伤害相比,精神上的伤害更能摧毁一个人。

那么,是什么引发了暴力呢?作者认为,暴力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内心的感受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非暴力沟通》认为:

“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答案是:“异化的沟通方式”导致了暴力沟通。它有4表现方式形式,即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

什么是道德评判?我们习惯用道德的标准来评价他人,当这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时,我们就会认为这是不道德的。

如果一个人很爱干净,他就是“死洁癖”;如果你爱干净,他就是“邋遢男”。

过年的时候,丈夫要求媳妇必须回婆家过年,否则,她就是“不懂事儿”。

你瞧,这些评价的产生正是因为事情没有达到我们的期待,所以我们就会觉得对方有问题。实际上,这些评价里暗藏着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希望对方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期望通过道德评判的方式,迫使对方做出让步,满足我们的愿望,然而结果可能并不美好。

每个人对于价值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学会区分。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我们生活中常常见到。

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总是说:你看,李阿姨家的小乐,比你还小,比你懂事多了,学习从来不用父母操心,还能帮着父母做家务,你再看看你,你就不能跟人学学!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特别讨厌这个邻居家的孩子。实际上,根源在于我们讨厌被比较,讨厌被评判。

人生活在社会上,都要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责。但是,我们常常用“不得不”,来推卸责任,表达其实我也不想,只是外界逼迫我没有其他办法这类的意思。

比如“我不得不加班”、“我不得不早起”、“我不得不去做什么”。这种表达方式,实际上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一旦我们意识不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就有可能做出任何可怕的事情。

有一个家庭妇女,做了20多年的饭,让她感到很痛苦,她抱怨自己根本不想做饭,但又不得不做。学习完非暴力沟通后,她直接回家告诉家人:我不想再做饭了,你们自己解决吧。没想到几个星期后,她的孩子们欢呼雀跃:妈妈终于不在做饭的时候发牢骚了。

显然,对这个女士的孩子们而言,母亲的牢骚抱怨比不做饭这件事更严重。

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牺牲了自己成全他人,我们希望对方理解、感恩。实际上,这只是我们自己的一厢情愿,我们得牺牲并不是对方想要的。

我承认,存在那种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比如我希望每天不用上班还有工资拿。但是作为普通人,没有劳动就不可能获得工资报酬。

一件事情我们不能选择做与不做,但我们能够选择面对它的态度。如果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比如把“不得不”改成“我选择”,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我们的负面情绪。

强人所难,暗含着威胁,潜台词就是:你得听我的,否则你就会收到怎样的惩罚。

这种形式是双方中强者一方对弱者采用的手段,父母常常威胁孩子:“这次考试考不了100分,就没收你的游戏机”。老师常常威胁孩子:“上课再不好好听讲,就把你父母叫来”。

短时间内,这种方式可能有效,但它传达了“谁强大谁就掌握话语权”的错误信息,长期下来很容易导致恶性循环。

0暴力沟通四部曲,是打破暴力沟通的魔咒

刚才,为你讲述了《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接下来,咱们说说第二个重点内容:暴力沟通四部曲,是打破暴力沟通的魔咒。

绝大多数人际交流中的冲突,本质上是彼此内心的需要与满足之间的冲突。非暴力沟通,也叫“爱的语言”,指导我们改变沟通的方式,避免语言引发的暴力和痛苦。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描述你的观察。

观察正在发生或者已发生的事情,只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而不做任何评论。生活中,我们习惯于评论,比如看到一个人中午十二点才起床,我们就会说这个人懒惰。

《非暴力沟通》中有一首小诗,充分反映了观察和评论的差别,我们一起来看下: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

调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

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

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

这只是我的意见。

不去调查求证,就轻易地给他人下结论、贴标签,无疑是错误的。每个人都有多面性,在没有全面了解一个人之前,请不要给他人下定义。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孔子也说:“勿意、勿必、勿固、勿我”。意思就是:不要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尊。

实际上,每个人都不喜欢被评论,尤其是听到不好的评论时,我们第一时间就会做出防备。非暴力沟通强调的就是把观察和评论区分开来,只描述客观的观察结果,而不做主观的评论和判断。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步是:说出你的感受。比如高兴、害怕、担忧等等。

表达感受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很困难。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育着压抑自己的感受,隐藏自己的情绪

如果,孩子对父母说:我在学校一点儿也不开心,我感觉很孤独。父母常常的回答是:小孩子瞎想什么呢,你的任务是好好学习。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被忽视感受,我们慢慢丧失了表达感受的能力。

语言是打开心门的钥匙。只有让别人了解你内心真实的感受,彼此之间才能更好地沟通和理解。现在我们要做的是重新学习,体会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怎样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呢?可以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参考词汇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区分感受和想法。

比如,我觉得自己唱歌不好听。

在这个句子中,我评价了自己唱歌不好听,并没有表达自己的感受。

作为歌手,我有些失落(郁闷、苦恼)

在这个句子中,则表达了认为自己唱歌不好听时,我的心理感受。

再举个例子,妻子对丈夫炫耀说:“老公,女儿今天跟我说很爱我,我感到很开心”这叫感受。而“女儿真是越来越懂事了,都知道体贴妈妈了”这就是想法。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如果我们一直压抑自己的情绪,不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旦爆发可能就会伤害他人。只有我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沟通交流中明确自己的真实想法,对方才可能会照顾到我们的情绪。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步是:表达你的需要,你想要的是什么?

一个人生气的时候,往往是因为自身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一句无心之言,落在有心人的耳中,可能就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

在开头所说的马加爵事件中,马加爵杀人的一大动机正是因为他没有得到自己渴望的亲密朋友。马加爵以为对方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结果在对方的口中,自己只是可有可无的,马加爵的内心受到了伤害和打击,进而愤怒杀人。

随着未婚青年男女年龄的增长,大家或多或少都承受了来自父母长辈的压力。中国式家长的催婚,让年轻人压力倍增。

有的人,选择一切听从安排,父母让相亲就相亲,让结婚就结婚,即便自己压抑、痛苦也忍耐;有的人,选择放飞自我,完全不考虑父母的感受,就不结婚,甚至以离家出走、自杀等极端行为表达反抗;有的人,选择与父母耐心沟通,争取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既不让自己委曲求全,又能让父母放宽心。

说到底,父母的催婚,最终目的也是希望儿女能够幸福。只要儿女真实的表达自己的需求,父母也不可能明知是火坑还非把儿女往里推。

我们不要做情感的奴隶,我们要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步是:明确提出你的请求,你想要对方怎么做。

咱们中国人,历来以内敛为美,说话办事也讲究个委婉含蓄。尤其是佛家,更是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这种委婉,恰恰容易导致沟通不畅,极易引发矛盾、冲突。

很多朋友应该有过借钱与被借钱的经历吧。

这不,前段时间,好久没联系的同学小朱打电话找我借钱,理由是没钱付房租了。说实话,我不想借。但是又不好意思直接开口拒绝。只能委婉地说,最近家里事情多,手头比较紧,不宽裕。没想到对方回复:有多少借多少吧,给个千儿八百的也好呀。我还能咋说?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了。

女朋友常常对男朋友说:“你以后对我好点儿”。男朋友常常抓耳挠腮:“啊,我对你不好吗?怎么才算好点儿呢?”

男朋友的困惑原因正在于女朋友的请求太抽象了。在语言沟通中,你说的越清楚、越具体,你越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回应。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一起来看看在恋人之间,非暴力沟通是如何应用的。

先说观察:

亲爱的,这半个月我们只见面了2次,每次不都10分钟。

其次表达感受:

我感觉不太高兴。

再次表达需要:

我希望你能多陪陪我。

最后说具体的请求:

以后,你可不可以,每星期拿出两个晚上的时间跟我一起度过?

你瞧,这样沟通,是不是对方就很容易理解你的意思。也就不存在,你自己白白生气,对方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0爱自己并充分表达愤怒,生活才能更美好

好了,上面的非暴力沟通四部曲到这就讲完了。接下来,咱们说说第三个重点内容:爱自己并充分表达愤怒,生活才能更美好。

当我们表现不完美的时候,我们常常陷入自我责备的圈子,我们可能会自我痛骂、自我厌恶。然而,自我责备,除了增加了我们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对于事情的解决往往毫无用处。

在非暴力沟通中,作者认为我们要排除:“这点小事都做不好,我真是太蠢了”,“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我不是一个好丈夫”等等这种自我责备的话语。

自我责备是自己给自己施加暴力的过程,非暴力沟通认为我们应该培养对自己的爱。

那么,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呢?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是一个重要方面。

非暴力沟通认为,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对自己的指责反映了,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

一旦发现自己正在进行无用的事情,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怎样才能清醒地认识需要和价值观。我们要做的是转变自我评价,同时满足既符合我们的心愿又尊重爱护自己。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自我宽恕,倾听自己的内心,发掘心灵深处的需要。与其自责,不如自我宽恕,反思自责背后所反映的需求。

比如,当我们痛骂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我们应该马上反问自己:“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如果能意识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是什么,我们就不会再怨天尤人,而是把专注点从内疚和沮丧,转变到问题的解决上。把当前的挫折化为前进的动力,努力去实现想要达成的满足。

爱自己就是要包容自己,既要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动后悔的“我”,也要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

为了参加研讨会,我特意新买了一件浅色的外套。研讨会结束后,许多人围着我询问信息并请我签名。为了赶下一场会面,我匆忙的留言,并顺手把没有盖笔帽的笔放进了新外套的口袋。结果那件外套染上了墨水。

我懊恼不已,在二十分钟的时间里都在不停地自我责备。但幸运的是,我随即开始思考自己的“粗心”和“愚蠢”是想满足什么需求?我马上明白了,其实我是想满足的需要是服务他人并照顾好自己。想到这,我便不再自责,更加关爱自己。

人有七情六欲,愤怒是其中之一。当我们生气时,最反感的应该是听到旁人干巴巴地说:“不要生气了”、“面对现实吧”。因为,这不但没有减少我们丝毫的痛苦,还火上浇油地让我们感受到了被批评。

俗话说的好: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我们不用压抑、忽视愤怒,我们要做的是正确的将愤怒发泄出来。

那么,愤怒的根源是什么?答案是:内心的渴望没有得到满足。

我们常常将愤怒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比如,恋人之间常常会说:“情人节,你没陪我吃晚餐,我很不开心。

而非暴力沟通认为,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当听到不中听的话时,你是选择责备自己,还是指责他人,你是选择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还是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内心。

佛祖说:世上万物都在我们心中。

李白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岳飞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大多数情况下,愤怒趋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而当我们被指责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反驳而不是去体会对方的需要。

我们不是生而就是贤人,在愤怒时我们天然地就会抱怨、挑剔、指摘、奚落、嘲讽他人,有时候甚至将这个作为无畏的象征,但你会发现如果这样,你就会把自己的生活给破坏了。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释放自己的愤怒,并将服务于需要。的确,痛苦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于我们内心。

那么如何充分地表达愤怒呢?

首先,停下来,深呼吸,什么都别做;其次,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再次,体会我们自己的需要;最后,表达感受,并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

一般来说,当对方情绪愤怒时,他很难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只有我们先耐心聆听,表达了我们对他的理解,对方才会关注我们的需要。

好了,说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我为大家对《非暴力沟通》的讲述,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首先,我们说到了语言暴力,无处不在,我们要避免。语言暴力造成的精神伤害比肉体伤害更可怕,暴力沟通的根源在于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

其次,我们说到了非暴力沟通四部曲,是打破暴力沟通的魔咒。沟通中要做到:把观察和评论区分开来,只描述客观的观察结果,而不做主观的评论和判断;明确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勇敢说出来,让对方了解;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了解感受的根源,表达你的需要;请求帮助,清晰、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和希望得到的对方的回应。

最后,我们说到了爱自己并充分表达愤怒,生活才能更美好。摆脱自我责备,学会自我宽恕,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动后悔的“我”,和采取那种行为的“我”,直面背后深藏的需求和满足。正确发泄我们的愤怒,聆听我们内心深处的声音。

04 总结与感悟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下面,跟大家聊聊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它具有神奇的力量。只要懂得了好好说话,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争吵,极大降低暴力沟通的产生。会好好说话的人,在职场上,往往如鱼得水,应对自如;在家庭中,往往是夫妻和谐、子女幸福;在社会上,往往是深受欢迎、人人皆赞的。

从暴力沟通到非暴力沟通,只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希望大家都能掌握非暴力沟通的精髓,让非暴力沟通打开囚禁爱与理解的牢笼。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会尊重与理解他人,学会爱惜自己,收获和谐、幸福的人际关系。

爱的语言,打破了精神的枷锁,突破了精神暴力的屏蔽,为人与人之间架起爱的桥梁。

愿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更美的明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