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民,主任医师,天津市王忠民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硕导,研制出临床特色方剂20余个,其中14项获国家医药发明专利。在长期的妇科临床中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王师治疗子宫肌腺病(AM)引发的严重痛经颇具特色。
AM发病确切原因不明,诊断较容易,但治疗较为棘手,AM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AM经期剧痛可能与多次妊娠和分娩时子宫壁的创伤等有关,因子宫内膜基底层与肌层之间不存在粘膜下层,通常基底层内膜也不向下侵入肌层,当子宫内膜侵入肌层时就会发生AM。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内弥漫性或局限性生长,刺激周围平滑肌与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子宫正常收缩受到干扰,经前或经中期充血、水肿或出血均致子宫增大,这种压力增高的刺激,使四周肌肉发生痉挛性收缩,故而发生严重痛经。
在中医看来,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异位,酷似中医所说的离经之血,其主要病机属于瘀血阻滞,但所不同的是,这种离经之血具有一定的活性。因此,在月经来潮过程中,如果运用活血化瘀之品,常常使离经之血容易发生扩散,而不是化解吸收,容易加重病情。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尽管其痛经有明显的血瘀指征,但不宜使用破血祛瘀之品。而对于严重的痛经,则应根据其基本特征,分别采用理气除滞止痛、益阳温经散寒、养血活络调肝等方法治疗,方可有效缓解该病引发的剧痛。
关于正确诊断AM,临床上凡是月经来潮腹痛剧烈,均应进行化验检查,CA是必查项目,无论是诊断还是评价治疗效果,均有重要参考意义。凡是CA高于35U/mL(个别患者高于20U/mL)即应做相关检查。B超检查可见子宫呈均匀性增大,子宫内膜线正常或稍弯曲,子宫切面回声不均匀,有时可见有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核磁共振(MRI)可区别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并可诊断两者是否并存。
AM辨证分型依然根据脉证加以区分。该病常常是虚实夹杂,血瘀、气滞与气血虚弱同在,辨证需要灵活机智,用药善抓主要矛盾,迅速缓解剧烈疼痛,纲举目张,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AM的治疗中要体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思想,月经来潮去除剧痛最为重要,应注重解痉止痛,重点治标;而在平时,则以消癥散结、调养气血、培补正气,重在治本。该病的治疗,要区分经期与非经期,不能沿袭始终一方的手法。
AM月经来潮剧痛的特点是在月经来潮之前腹部作胀不适,据临床统计,具有血瘀症候者接近1/2,而表现为气滞血瘀者接近1/4,因此血瘀气滞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该病之痛经为继发性,进行性加剧,由于月经前月经期子宫内膜充血、水肿与出血,位于致密肌层中的经血潴留小囊腔内的压力因此剧增。周围平滑肌受到刺激后产生痉挛性收缩引发腹部剧痛。此时缓解疼痛是第一位的,如果过度投用活血化瘀之品,有加重局部充血、水肿与出血之嫌,进而加重病情。若经前或经期小腹作胀,继而发生刺痛,拒按,甚则肢体不温,痛出冷汗,且有加重趋势,胸胁不舒,乳房胀痛,经色紫暗、有块,经量偏少,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属气机不畅,可理气除滞止痛,以期缓解上述症状。
药用醋柴胡、炒枳壳、玫瑰花、醋延胡索、高良姜、当归、川芎、炒白芍、肉桂、炙甘草等。若冷痛显著、四肢发凉,加葫芦巴、川椒;如四肢乏力、精神疲惫,增党参、刺五加。
AM患者常常发生月经失调,月经量偏多或经期延长。这种现象的发生,与该病子宫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大有关之外,子宫内膜的浸润与纤维肌束的增生,影响子宫肌层正常收缩止血功能。少数患者尚有月经前后阴道点滴出血现象,一般认为系囊腔中潴留经血漏出或因伴有子宫内膜息肉有关。
王师认为,由于瘀血阻滞了气机,抑制阳气功能,封藏固摄功能失职,而导致气不摄血,故而出现月经淋漓不断;又因阳气受到抑制而寒自生,出现形寒肢冷等证候;阳气不振,气血不畅,疼痛往往持久而严重。
如月经周期推迟,经期偏长,经行前腹部不温,经来时少腹冷痛剧烈,手足不温,得温缓解,月经紫黑色或带有瘀块,白带稀薄量多,眼眶青紫,舌体有瘀斑等,属寒凝气滞,可温经散寒止痛。
药用红参、肉桂、川椒、醋延胡索、制香附、高良姜、当归、炒白芍、炙甘草等。如疲乏无力,精神倦怠,加黄精、刺五加。
AM引发的剧痛,还应针对诱发因素进行防治。特别平素常生气、贪凉、劳累者,应注重生活规律、劳作适度、营养均衡、心情愉悦。临床可见一些因肝虚而发生痛经者,症见经期或经后小腹剧痛,持续时间长,时常生气,胸闷不舒,月经量一般,色略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属气血虚弱,可养血活络调肝止痛。
药用:当归、熟地、炒白芍、枸杞子、女贞子、制首乌、玫瑰花、黄精、桑葚子、柴胡、制香附等。倘肢体乏力、精神疲倦,加太子参、刺五加;若肢体不温、腹部发凉。加桂枝、高良姜。
王师据多年临证经验,结合药理试验成果,研发出专门治疗子宫肌腺症的痛经灵胶囊(主要成分为桃仁、红花、白芍、当归、丹参、肉桂、花椒、高良姜、甘草、香附等),可在非经期服用,该药对促进病灶吸收、缩小宫体、预防剧痛,具有很好的疗效。
对于该病属于瘀血阻遏、阳气受抑、气血不畅者可放心使用温经散寒之品,即便是大热之品,运用得当,效如桴鼓,不会出现不良反应。王师常用诸如葫芦巴、巴戟天、肉桂、川椒、高良姜、延胡索、炒白芍、炙甘草等。
葫芦巴系温肾散寒止痛,用之得当,立竿见影;巴戟天补肾壮阳,祛寒止痛,见效快捷;肉桂补火助阳,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川椒味辛性热,温中散寒,止痛解痉;高良姜性温味辛,理气散寒、温中止痛;延胡索性温味辛,活血行气,止痛快速;炒白芍养血活血,祛寒柔肝,缓急止痛,配以炙甘草如虎添翼。
张某,女性,29岁,教师。2012年6月12日初诊。
每次月经来潮严重腹痛7个月,且逐步加剧,开始每次月经来潮时需要服用止痛药物,之后需要注射杜冷丁止痛。CA125检查为51U/mL,B超检查子宫体积72*53*31mm,呈均匀性增大,子宫内膜线稍弯曲,子宫切面回声不均。有时可见有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MRI检查符合子宫腺肌病诊断。症见四肢乏力,精神疲惫,非经期腹痛、性交痛、肛门坠痛,经期来潮前2d开始腹胀,继而疼痛,腹部发凉,四肢不温。每次经来时均须卧床休息,少腹冷痛剧烈,身出冷汗,手足不温,得温稍缓。月经颜色紫黑,偶有瘀块,平时白带稀薄量多,舌体有数处瘀斑。证属寒凝气滞,治宜温经散寒止痛。
肉桂、川椒各12克,醋延胡索、制香附、高良姜、当归各15克,炒白芍、刺五加各30克,炙甘草10克,红参6克
药进5剂,疼痛显著缓解,停用止痛西药。之后经前2d服用上方5剂,不再服用止痛药物。
本文摘编自王明闯、张菲菲《王忠民辨证治疗子宫肌腺病剧痛经验》,特表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