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月传说:浅谈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

 阿里山图书馆 2019-05-03

俄罗斯作曲家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柯萨科夫(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 1844-1908)是强力集团最年轻的成员,跟集团里的其他四位作曲家一样,都是半路出家,走上音乐这条道路之后把全部精力放在音乐上。他在成为一名作曲家之前曾在海军服役,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海员,因此他对于大海有着特殊的情结。他和德彪西一样都有海情有独钟,只不过德彪西这种情节仅仅停留在想象层面,而柯萨科夫则是“身体力行”,所以我们在《天方夜谭》这部作品中可以发现,有两个乐章与海有关,而且听起来都是那么带感,仿佛我们也在辛巴达的船上,站在摇摆不定的船上和惊涛骇浪搏斗。他最大的贡献并非在于管弦乐作品,在我看来他较为突出的方面有两个,一个是歌剧领域,他的十几部歌剧都是经典,只不过这篇领域对于整个世界(俄罗斯可以除外)都是一片待开发的疆土,我们很难有机会在现场欣赏到它们,较为著名的比如《沙皇的新娘》、《雪姑娘》、《金鸡》以及《萨旦王的故事》(著名的野蜂飞舞就出自于这部作品)等等,第二是音乐教育,他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在和声和管弦乐技法上都有自己的论著,同时教出了格拉祖诺夫、斯特拉文斯基这样的学生。

         

乐曲简介
介绍这部著名的音乐作品前,不得不提到《一千零一夜》(阿拉伯语专业的小编有些兴奋,终于轮到和本人专业有点契合度的音乐作品了)。
  

说到《一千零一夜》(ألف ليلة وليلة),虽然是反映中世纪阿拉伯社会民间故事集,但里面包含的内容的广度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如果你仔细深究的话你会发现这本故事集简直是一个世界文化的万花筒,有阿拉伯民间的故事,还有波斯、印度、希腊甚至还有古罗马和中国的民间故事,这本故事集之所以海纳百川,原因就是《一千零一夜》体现了阿拉伯人代代相传的口述故事传统(所以它没有特定的作者),从公元8世纪也就是文化空前繁荣的阿拔斯王朝时期开始流传,一直到16世纪才出现定型的善本,长达数百年的积淀,使得这本故事集的内容在时间与空间上有着惊人的跨度,上到君主大臣,下到平民百姓,再到飞禽走兽精灵鬼怪,应有尽有,丰富多彩的内容也体现了阿拉伯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即正义一定战胜邪恶。

           

翻开这本故事集,我们便发现这么多的故事其实有一个大的背景,古代萨桑王国国王山鲁亚尔(شهريار),这个人原本是个开明的君主,但是在发现往后与黑奴私通之后不相信任何女人,搁现在的话来讲叫作女人都是大猪蹄子,于是他就杀了这奸夫淫妇。可是王后的背叛让他怒不可遏,这位国王就开始每天娶一个少女,第二天清晨就杀掉。宰相的女儿名字在阿语圈叫作山鲁佐德(شهرزاد),不过在音乐圈叫作舍赫拉查德,为了照顾各位乐迷朋友,我就用后者。这个女人博闻强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擅长讲故事,看着自己的姐妹同胞一个个丢了性命,于是不顾各方反对鼓起勇气前往王宫,自愿嫁给这位残暴的国王,为了保住自己性命,她给国王每天晚上讲一个故事,讲到最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国王忍不住要听完,所以杀她的事情一直没能成为现实,最后,在讲了1001个夜晚的故事之后,国王被感化,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

 
                     舍赫拉查德油画

用俗话来讲这部作品就是属于那种非常容易出效果的作品,有的人管这部迷人的作品称之为管弦乐团的大检阅,也有的人说她是一部管弦乐配器方面教科书式的作品,体现了作者精妙的管弦乐写作技法,每一个声部都能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且效果非同一般,所以这部作品颇受各大乐团的青睐,是一个乐团乐季与巡演中经常出现的作品。

谈这部作品说实话比较困难,这个困难不是因为音乐,音乐本身没有什么令人疑惑的,令我头皮发麻的是这个章节究竟用了《一千零一夜》里面哪一个故事,以及具体情节是什么样的,我几乎找遍了我能找到的所有材料,不过结果是令我失望的,基本上出处都不一致,而且基本都没说明白,柯萨科夫并没有写出详细的文字说明,我只能看大部分人的看法,做一个归纳总结,至于总结出来了什么,全在下面的乐曲分析里了。

乐队编制
木管组:1短笛 2长笛 2双簧管 1英国管 2单簧管(A 降B) 2巴松
铜管组:4圆号(F) 2小号(降B) 3长号 1大号
打击乐与色彩乐器组:1组定音鼓 1大军鼓 1铃鼓 钹 1竖琴
弦乐组:第一、第二小提琴组 中提琴组 大提琴组 低音提琴组
全曲演奏时长约为45-50分钟(11’+12‘+10’+13‘)
   


乐曲分析
第一章:大海与辛巴达的船
第一章叫作大海与辛巴达的船,在故事当中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航海者,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曾与海怪搏斗,遭遇过触礁沉船,多次在鬼门关走一遭,不过他活了下来,犹如“漂泊的荷兰人”附体,不论遭遇多大的磨难总是能巧妙地避开死亡的威胁。这里柯萨科夫并没有选取一则故事来谱成音乐,而是描绘辛巴达在大海上航行的状态,而且这一章基本上八成的时间都在刻画瞬息万变的大海。

第一乐章是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上来是一个不算很长却十分必要的引子,交代大背景,分别用两个序奏主题表示残暴的山鲁亚尔和舍赫拉查德。
 

序奏第一主题威风凛凛不可侵犯,由于长号与大号的作用下听众听了以后回倒吸一口凉气,这就是残暴的国王山鲁亚尔。

木管一系列带延长几号的二分音符后,独奏小提琴登场,竖琴琶音的点睛下独奏奏出华丽却从容的十六分音符六连音,这就是宰相的女儿舍赫拉查德,由这个异域风格的主题引入主部,代表她是故事的讲述者。

序奏过后进入正题,国王威严的序奏主题演变成乐章的主部主题,我们面前出现了一片瞬息万变的大海,这个主题就是在描绘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的海面,大提琴四分音符的分解和弦让大海活了起来。这个主题不断地重复,由弦乐组主奏,目的就是为了刻画没有尽头的大海,同时象征着辛巴达没有尽头的航海征程,定音鼓不断地以p-f-p进行滚奏,犹如扑向你的巨浪。

       

副部虽然不像主部那么庞大,但是主题比较繁杂,有三个主题。
tranquillo的副部第一主题安静沉稳,在平静的海面上,辛巴达的船出现了,由各个木管声部以四分音符相继奏出,以大提琴独奏的四分音符分解和弦结束,长笛主奏并带倚音副部第二主题让听众想到了鲍罗丁波罗维茨少女合唱的前奏,慵懒却极富魅力,副部第三主题就是我们熟悉的代表讲述者的序奏第二主题了,独奏小提琴轻盈优美,一个个八分音符三连音犹如一颗颗宝石闪闪发光。由于这个乐章没有发展部,所以以八分音符三连音+tr的乐句为主的结束部就顺理成章肩负起再现部的准备任务,乐曲又回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当中。

再现部再现完一切内容后进入尾声,副部第一主题再次出现,仍旧以四分音符的分解和弦作为结束,辛巴达的船渐渐远去,离开我们的视线,乐曲在光辉的E大调中结束。

            

第二章:卡兰德王子的故事
这个乐章有个标题,是《卡兰德王子的故事》,不过即便你手里有这本故事集,你也找不到具体是哪个故事,因为书里压根就没有这个标题,这个标题的隐形出处在《脚夫和巴格达三个女人的故事》,你可能又问了,脚夫和巴格达女人,关王子什么事?我们会发现这个故事不止这几个人,还有三位僧人,这三位僧人都有一副可怜相:衣衫褴褛,没有头发和胡须,最可怕的是三个人都是没有左眼的独眼龙。这三位饱经沧桑的僧人露宿街头,来到巴格达后,求巴格达的一位女主人让他们住宿,女主人则让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这三个僧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们原先都是卡兰德王子,来自王室,只不过由于三个人不同的冒险经历(征战、沙漠历险等)都左眼失明,为了避免将来再次遭遇不测,于是穿上僧服四处游历,过着流浪的生活。

第二乐章的音乐比第一乐章更加丰富多彩,第一乐章是整个乐队对主题不断的重复和展开,而第二乐章则更加细化,落实到每一个声部上去,尤其是木管声部,这个乐章以及接下来的第三乐章简直是对木管演奏者的大检阅,几乎每一件独奏乐器都担纲一次主题的模仿或是变奏,加上不同的速度不同的乐器组合以及不同的音型等因素,让这个乐章充满色彩,令听众浮想联翩,好像那三个饱经风霜的僧人就在我们面前讲述自己的过去。

乐章的开始我们应该感到亲切才对,小提琴独奏与竖琴琶音伴奏的舍赫拉查德主题在这里作为引子,拉开第二乐章的序幕,这么做的目的就在于,既让听众期待新的内容,也让他们时刻意识到这些故事都出自舍赫拉查德之口,这毕竟是宰相女儿舍赫拉查德讲给国王听的故事,一种“故事套故事、戏中戏”的感觉立刻出现,所以这个主题带有一点固定乐思的味道,就好比柏辽兹《幻想交响曲》里的史密斯小姐。小提琴后续的华彩带有宣叙调的味道,在舍赫拉查德的讲述当中,我们进入正题。

巴松管也就是我们说的大管在这个乐章极其重要,可以说每个巴松演奏者都会在这个乐章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乐章主题首先陈述的乐器就是它,中段大段大段的华彩经过句也有它。柯萨科夫让这个主题分别让巴松、双簧管以及弦乐组与木管组分别主奏,不同的乐器虽然奏出的主题都是一样的,但是音型、速度和情绪完全不一样,如同几位僧人完全不同的性格。巴松牵头奏出在我看来是这个乐章的点睛之笔,巴松这件乐器可以说是管弦乐当中犹如丑角一样存在的乐器,音色圆滑木讷,有一点笨拙,演奏中音与高音之时显得尤其费力,比较突出的例子是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与狼》里面的老爷爷,在这里,柯萨科夫让巴松这件乐器完成这个主题的首秀,给人以略微麻木的第一印象,可以说作者很好地捕捉到了这件乐器的特性。

     

木管组生动地奏完主题变奏后,忧郁的大提琴独奏与双簧管进行对话,大提琴主要为上面木管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为主要音型,双簧管则以原主题为音型进行,二者对进行主题进行展开,作为第一部分的结尾。

中段是庞大杂乱的,也是各种独奏乐器以及不同乐器组合的天下,与第一部分相近的是,这里也有一个乐队翻来覆去模仿变奏的主题,这个主题不能说是新主题,因为它来自第一乐章的山鲁亚尔主题,或者大海主题(两个主题在上一个乐章都是一个材料),这里只不过将其变形了而已。在这里,留给我们第一印象的是那件乐器呢?答案就是长号和小号为首的铜管,弦乐组极其严肃的颤音后,中音区演奏的强有力的长号与带弱音器的小号进行对话,接着是好不放松的弦乐+巴松。弦乐一阵不安的依次进入的颤弓又引出了一段长号与小号的唇枪舌战,小号狡猾的吹奏如同斯特拉文斯基笔下的彼得鲁什卡。

     

铜管蔓延到木管与弦乐的乐队齐奏后,考验指挥与乐团配合的地方到来了,我们查阅总谱的话会发现接下来的音乐比较自由,一个大大的延长记号十分醒目,然后你会看到弦乐沉闷的拨弦以及单簧管加速渐强后又减慢的以十六分音符三连音为支撑的华彩乐句,共出现三回,不过每一回都有细节上的微妙变化,出现次数恰好与僧人的数量一致。这个自由的段落结束之后,是小号与木管关于中段主题的短暂对话,这之后中段主题被各类乐器各种乐曲组合进行模进,音乐风格也出现了变化,肃杀的主题变得活泼戏谑起来,大量的八分音符三连音让音乐充满动力。这个活泼的段落之后,有迎来了上面提到的那个自由的段落,只不过单簧管换成了巴松,就这样,庞大的中段结束了。

再现部并不是老老实实按照呈示部的组合对主题进行再现,而是音乐当中出现了新的乐器组合以及新的音型以及新的性格,伴奏声部更加花里胡哨,竖琴华丽的刮奏令人难忘。最后,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当中结束第二乐章。

     

第三章:年轻的王子与公主
第三章可以说是这部作品最出名也最动听的一个乐章,里面的旋律歌唱性非常强,有着浓重的异域特色,如同阿拉伯地区菜肴里的香料。不过这个乐章的内容和第二乐章一样令人挠头,因为标题与上一个乐章一样模棱两可,年轻的王子与公主,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具体的名字,这就给我们思索情节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我们手里有《一千零一夜》这本书的话,不妨翻开查找一下。根据我找到的所有资料,这个标题应该指的就是贾米勒王子(阿语意为美丽的,英俊的)和白都尔(或布都尔)公主(阿语意为月亮的复数)。不过柯萨科夫并没有让我们死死抓着情节不放,我们听完这个乐章之后会发现,情节一点也不重要,没有也罢,我们就知道音乐刻画一位王子与一位公主就足够了,和理查·施特劳斯的英雄生涯一样,我们只知道是一位英雄与一个敌人做斗争且英雄还有个伴侣足矣。

不过谈到这个故事,概述一下也无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公主与一位王子,两个人郎才女貌相遇相爱,可是有一天两个人失散了,在这以后公主女扮男装,最后阴差阳错地当上了一国国王。十分巧的是,王子竟然来到了这位“国王”统治下的王国,“国王”认出了王子贾米勒,不断恩赏王子,在王子对真相有所察觉之后,“国王”亮明身份,两人遂相认。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版本,对于这部作品中音乐至上的我们,足够足够了。

乐曲的结构与第一乐章雷同,同为无展开部的奏鸣曲式,打破了之前两个乐章都有个引子的传统,没有任何铺垫,这个乐章开门见山就是充满异域风情的代表王子的主题,也是这个乐章的主部主题。这里你会问了,前两个乐章的舍赫拉查德主题哪去了,我们别着急,到乐曲的再现部我们们会听到。王子主题从容但不拖沓,近似快板的小行板,有一点和前两个乐章雷同,那就是主题呈现出变奏原则,由不同的乐器组合依次进行演奏,每次在织体上都会有细微的变化,除了辨别欣赏不同的配器不同的乐器特色以外,不变中有万变,是聆听天方夜谭这部作品的又一大乐趣。王子主题最初由第一第二小提琴奏出,所有音符都集中在了D弦与G弦上,让主题从容的同时也有厚度和韧性,我们面前好像站着一个英俊潇洒,刚柔并济的王子。主部主题一共在呈示部中出现三回,第二次由木管组(双簧管、英国管与巴松)以及大提琴声部主奏,第三次则是以不同声部对话的形式出现,比如第一小提琴与第二小提琴加木管之间的对话,不过组合多变,不可一概而论。

主题与主题之间的木管与弦乐华丽的三十二分音符是亮点,前两次分别由单簧管长笛依次奏出,每件乐器奏出两组华丽的三十二分音符,第一组二十六个音,第二组三十二个音,之后在主题第三次出现时这个华丽的乐句融在主题当中,由小提琴与木管组三十二分音符形式呈现,有意思的是小提琴演奏的时候是快速的分弓,与之前带连线的木管奏出乐句明显不一样,显得更急促,更有颗粒性。


 


副部主题接踵而至,代表公主的主题有了小军鼓、铃鼓、钹以及三角铁这些打击乐以及竖琴的加入让这个主题分外妖娆,音乐优雅起来,con grazia的音符有舞蹈的色彩,就如同一个布置豪华高朋满座熏着香烟雾缭绕的大厅里,公主戴着面纱跳着舞一样,华丽的服饰上的装饰品叮当作响。副部主题依次由单簧管、长笛、第一第二小提琴奏出,之后就是木管组与弦乐组你一次我一次,音乐的细节上的变化、强弱上的对比更多,让音乐更加妖娆。

再现部在我看来也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发展部的角色,主题再现并不完全是简简单单的再现,它们再次出现就如同镀上了一层金一样更加迷人,乐器组合更为复杂。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盼了许久的舍赫拉查德主题在主部主题再现之时以插段的形式出现,这在提醒我们,第三乐章的一切都是舍赫拉查德嘴中的故事。即便是这个贯穿整部作品的主题,每个乐章出现的形式也不同,到了第三乐章,除了独奏十六分音符三连音为支撑的主题本身以外,还有独奏小提琴横跨四根弦的连顿弓,奏出变化多端的分解和弦。小华彩结束的时候,独奏的分解和弦依旧在继续,双簧管迫不及待再现主部主题了,有点像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华彩结束后的音乐,华彩与再现部的开始是无缝衔接。弦乐tutti出现的时候主部主题迎来了一个高潮,异域风情在此时达到该乐章的巅峰。随后副部主题的再现也如同主部主题的再现,乐器组合更加多样化,音乐不断地被装饰。乐章的最后,两个主题再次进行缩减再现,在弦乐的拨弦中结束。

第四章:巴格达的节庆与触礁的船
最后一个乐章是整部作品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因为热血沸腾的音乐会让你欲罢不能。但是这个乐章也是说起来最棘手的一个乐章,因为它不仅结构复杂,而且一口气对应两个令人疑惑的场景(前几个乐章都是一个,为什么令人疑惑请看本人在第二乐章的说明):第一个场景是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人们欢度佳节载歌载舞;第二个场景是辛巴达的船(请见第一乐章的说明)在海上与滔天巨浪搏斗,最后在撞毁在立有青铜雕像的礁石上。两个场景在这个乐章有先后顺序,而且占比不同,节日场景是这个乐章的核心与主体,海难场景则出现在乐章的结尾。这个12分钟却有100页总谱的乐章信息量非常大,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这个乐章整体呈现出一个大的奏鸣曲式的架构,有呈示部、发展部与再现部,虽然信息量很大,但新东西不是很多,除了主部主题以及发展部的一个新素材以外,所有材料都来自于前三个乐章,而且有较为明确的对应。

乐章的开始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引子,木管组与弦乐组出第一乐章的山鲁亚尔主题,只不过在节奏上这里做了变形,以八分音符三连音为主(这种形式第二乐章中段开始时也出现过),而且有两处乐队全体的停顿。

引子接着进行,下面的音乐是考验乐队首席的时刻,又到了独奏小提琴宣叙风格的小华彩乐段,在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广阔的长音背景下,主奏小提琴主奏出复调性质的舍赫拉查德主题的发展,主奏小提琴集中在GDA三根弦上,一组十六分音符六连音用两次连弓完成,因此给人一种厚重绵密的质感。又是一段莽撞庄严的山鲁亚尔主题,这回基本上整个乐队共同奏出该主题,依旧是以八分音符三连音为主。主奏小提琴再次奏出华彩乐段,依旧以低音弦乐的长音为背景,这次主奏小提琴更多依靠E弦的空弦,用分弓演奏(尽量做到跳音),作者要求con forza,也就是强有力的意思,因此这个华彩比上一个要坚韧很多,由于空弦的作用充满了金属的质感。引子随着独奏的华彩结束而结束。



呈示部开始,第一主题登场,这是一个之前没有出现过的新材料,在圆号为首的铜管、铃鼓为首的打击乐以及中提琴为首的弦乐构造的骨架之下,长笛奏出跳跃感强烈的主题,它以十六分音符三连音为支撑,只不过前两个十六分音符被一个八分音符代替。随后,第一与第二小提琴接着长笛奏出主题,不过这次节奏有了微妙的变化,原来的八分音符变成了十六分音符与休止,犹如足尖跳舞的芭蕾舞演员。第一主题被越来越多的乐器演奏,逐渐扩展,最后除了铜管声部(圆号除外)都参与了进来,而且十六分音符的休止符被十六分音符填补上了。小号牵头奏出的含有大量重复音的经过句,拉开接下来主题的序幕。

接下来的主题出现的时候,有心的听众一定倍感亲切,因为来自第二章的卡兰德王子主题又出现了,首先由铜管组以及弦乐组的柱状和弦演奏,速度较慢,接着长笛、双簧管、巴松、三角铁以及弦乐的pizz略快地奏出卡兰德王子主题,然后回到略显pesante的演奏方式上去。接下来是连接部,连接部的内容依旧来自于第二乐章,不过不太明显,因为这里的内容来自于第二乐章的一个细节部分,即在弦乐连续拨弦背景下的木管华彩,在这里被弦乐主奏,依旧是十六分音符六连音。

接下来的第三主题,则是来自于第三乐章,这一点相当明显,因为这个主题是第三乐章的副部主题,也就是公主的主题,先由双簧管主奏,后来由长笛、双簧管、单簧管以及小提琴声部奏出,中间点缀着竖琴的拨奏与分解和弦,当然,少不了第三乐章出现的妖娆的铃鼓。呈示部到这里结束,迎来发展部。

发展部虽然不是特别长,但是这个部分是这个乐章谈起来最难的地方,因为不仅之前出现过各个材料(不仅仅是呈示部已经出现的几个主题,包括前几个乐章的其它内容)进行展开,还有一个新的材料。发展部一开始,也就是第一部分为第一主题的展开,先由第一小提琴主奏,后由单簧管主奏,这可以算是发展部的引子。

之后是新材料的呈示:新材料由木管组主奏,依旧是以十六分音符三连音为节奏,作为对比,小号与长号奏出公主主题(开头部分),只不过由于铜管的缘故这个主题变得像山鲁亚尔主题一样粗暴,与纤细的新材料形成鲜明对比。公主主题发展之后,是连接部的展开,共展开三次,每次都由不同的乐器组合进行发展,基本上乐队的每一个声部都融入了三次不同的组合当中。关于这个来自于第二乐章的材料,上面以及在第二乐章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里不再赘述。

           

发展部刚刚过去一半,我们接着看,接下来是引子的展开,也就是山鲁亚尔主题的展开,和引子一样含有大量的重复音,依旧由弦乐组主奏。不过在这个地方,我们还需要将一部分注意力放到木管声部,木管声部正在对第一主题的开始部分进行展开。接下来,是新材料部分的再现,只不过铜管声部的公主主题被小提琴组G弦上的连续下弓演奏代替。

发展部的结尾,又一个久违的材料出现,第二乐章中段铜管类似于号角的材料,在这里首先由单簧管与小号奏出,接着被圆号奏出,节奏与第二乐章一模一样。

再现部再现呈示部的内容,在配器、节奏以及布局上与呈示部有些不同,比如在再现部的结尾,发展部中来自第二乐章中段的号角材料再次出现。

再现部结束后,是这个乐章最令人窒息也最疯狂的时刻,也是节日场景与大海场景的交界处,第一主题由乐队齐奏(也含有第二章中段内容),越来越快,越来越强,近乎暴走音乐不断地挑战乐队张力的极限,达到整部作品的顶峰,场景在此处切换,从载歌载舞的巴格达城换成波涛汹涌的大海。

          

辛巴达与水手们与惊涛骇浪搏斗,随时有触礁的风险,山鲁亚尔主题引申出来的大海主题再现,由长号与大号庄严地奏出,木管声部疾行的半音音阶以及弦乐风暴般的分解和弦描绘出呼啸的狂风卷起千层浪的场景,辛巴达的船在巨浪中不断摇摆,显得极为渺小与可怜。

单簧管与小号庄严地奏出第二章中段主题后,大锣可怖的敲击象征着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命运没有眷顾辛巴达与水手们,船撞上了巨大的礁石,上面矗立着青铜雕像,辛巴达的船在礁石与巨浪的摧残下被撕成碎片,残破的船沉入海底,大海主题被第一小提琴阴惨惨地奏出,结尾之前的音乐,以第一乐章副部第一主题的再现结束。

            

故事到这里结束了,音乐进入了最后的尾声,舍赫拉查德给山鲁亚尔讲完了这个令人惊恐的故事(舍赫拉查德主题及华彩出现),她似乎向山鲁亚尔表达自己对于辛巴达及辛巴达的船的同情与惋惜之情(主奏小提琴横跨三个八度的E与木管组令人扼腕的和弦,以及舍赫拉查德主题的最后一次出现),不过这毕竟是一个故事,舍赫拉查德讲完故事以后,(就像)安慰这位残暴的君主(音乐从e小调转到E大调,独奏小提琴E大调的琶音风平浪静地结束整部作品),结束了1001夜中的一个平凡的夜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