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陪孩子一路走来,什么样的路段要格外小心?

 长沙7喜 2019-05-03

文章来源:陈鲁一周一点(Giselajia)

作者:陈鲁

女儿上高中一年级的第一周,我们一家围坐吃晚饭。

她说自己的小提琴音乐课上一个同学好厉害,竟然是朱利亚音乐学院的学生,还来自音乐世家。她又说法语课上有的同学法语说得可溜了,连法国历史也都一清二楚,怎么搞得?

我对她的新同学很好奇,正听得津津有味,我先生竟然来了这么一句。

“Just hang out there. Have your own fun!” 意思基本是,“你就慢慢在那里呆着吧,尽量自己找点乐子。”

我一听才明白,先生比我快半拍。他已经听出来女儿对新环境里的能人感到压力。他就用惯常的轻松态度给女儿减了压。

也就这新学年刚开学的几周,我身边有小孩子晚上睡不着觉的,有吃不下饭的,有脾气失控的。仔细问问,都和适应新学年、新学校有关系。课程被安排的不合适了,作业突然多太多了,新老师不知道怎么对付了等等。

心理学的研究,早已经确认了一个发现—— 生活中的大的转折、变化对所有的孩子都是有挑战的, 比如升学后进入新学校(比如小升初),海外留学,家庭迁徙,家庭格局变化(比如成员增减)。

挑战不小心会变成压力,压力处理不好就会给孩子造成永久性的影响,包括自信心下降、学习成绩下滑、心理问题出现等等。转折、变化发生的时间点都是孩子成长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我叫它“叵测地段”。

那什么样的孩子会平安渡过生命中的这些“叵测地段”呢?

这次和大家分享一个研究,就是专门为这个问题寻找答案的。

谁做的研究?

美国数所大学的心理学者,包括Wheaton 大学的Sandra YuRueger和 Hyung Joon Choe,芝加哥大学的Pan Chen,东伊利诺伊大学的 Lyndsay N. Jenkins。

谁参加了研究?

美国中西部一所中学的1163名学生。学生种族构成和家庭收入都很多元。

研究从学生入中学的第一年,也就是七年级开始,持续到八年级。

参加研究时学生的年龄在12-15岁之间。

学生被研究了四次。

第一次是七年级入学后一个月,

第二次是七年级结束前一个月,

第三次是八年级寒假后一个月,

第四次是八年级结束前一个月。

学生们做了什么?

学生们通过填写问卷回答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心里状态,尤其是情绪抑郁症状。

学生们通过一个叫BASC-2标准心理学量表,回答了有关自己心理状态方面的问题,侧重于抑郁情绪。

比如,我好象什么都做不好;我感觉情绪很低落。学生在0-3的分数线上就每个陈述给自己一分,0代表从来没有这种感觉,3代表总是有这种感觉。

感受到的支持度。

学生也是通过填写一个叫CASSS的标准心理学量表,回答有关他们从母亲、父亲、学校三个方面各自感受到的支持。

比如,“老师很关心我”,“当我需要找人说话的时候,我的父亲/母亲会倾听”,“在我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我的父亲/母亲会给我提建议。”学生给每句话打一个1-6分的分数,1代表从来不这样,6代表总是这样。

发现与启示

发现1:

学生们从母亲、父亲和老师三个方面感受到的支持度和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学生们感受到母亲、父亲、老师的支持越大,心理问题越少。这种相关性从研究一开始就存在,并且持续到研究结束。

启示1:

要想让孩子顺利渡过成长道路上的“叵测地段”,秘诀只有一个--支持、支持再支持!

发现2:

母亲、父亲和老师三方的支持和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独立的关系。也就是说,父亲、母亲、老师的支持对孩子的心理各有独特的影响,不是能被某一方完全代替。

启示2:

众人拾柴火焰高。要让孩子平安走过“叵测地段“,为孩子争取到的支持越多越好。最近为了帮助女儿适应高中生活,我先生对我要求格外“苛刻”,一定要我比平常更早下班回家。为了帮助一名亲戚的孩子适应一个新学校的生活,我也“逼迫”这名亲戚放弃一些工作多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家长之间、亲戚之间、家校之间就支持孩子多互相提醒、监督、激励。

发现3:

和父亲相比,孩子感受到的母亲的支持和孩子的心理状况相关性更大。这种母亲看似比父亲更重要的研究发现常常产生。心理学家认为,这并不是说母亲比父亲更重要,而是说,现实中,母亲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一般比父亲多,所以母亲更有机会产生影响。

启示3:

母爱是伟大的。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父爱也同样是伟大的,条件是父亲和母亲一样创造机会和孩子相处。

发现4:

当学生感受到的家长的支持越大,学生感受到的老师的支持越和他们的心理状态有关。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在家里感受到家长大力支持的学生来说,老师的支持通过和家庭呼应起到了扩大正面效应的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在家里感受不到较高度的支持,他们感受到老师支持的高低和自己的心理状态相关不显著

启示4:

当家庭对孩子的支持度不够,老师也会感觉无能为力。家庭支持一定要上去,和老师的支持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

发现5:

男孩、女孩在上初中的初期抑郁症状程度相同。在上初中的两年中,男孩子作为整体,抑郁症状逐渐减少减轻,但是女孩子的抑郁症状保持稳定不降。

启示5:

成长的“叵测地段”,如果发生在青春期,路对女孩子来说可能更难走。在不减少对男孩子关注的同时,家庭、学校要给青春期的女孩子额外的关注。

昨天晚上10点多写到这里,我先生已经帮助女儿做了一阵子法语作业。之前他八点多下班回来,自己静静地吃了饭,不打扰女儿做作业。再之前,我因他头天的提醒早点回家给孩子做了她点的晚餐 -蚂蚁上树。她吃完香喷喷一大盘,心满意足地去做作业。

今天早上,女儿6点起床的时候,她喜欢吃的早餐已经被爸爸摆在餐桌上。她坐在那里静静地吃,我们也静静地陪她一边吃饭,一边听电台的早间新闻。

“今天我要死了。”女儿说。

“怎么了?”先生平和地问。知道青春期少年说话会夸张。

“数学考试。”

“噢,数学考试。”表示知道了。

“三个小时。”

“噢,三个小时。你没事的。”表示关心了。

之后,我们继续听新闻。听到了最权威的《自然科学》杂志上新发表科罗拉多大学科学家对全球暖化温室气体来源的最新发现;持有美国护照的波多黎歌人成群结队来美国本土准备总统大选投票。我们不时插嘴评论一下。

说这些家庭琐事是因为我介绍完研究发现以后,呼吁家长在关键时间点多支持、关注孩子,但觉得“支持”、“关注”,听起来比较抽象,便用我们家庭互动的细节来描述我认为好的支持。

我们的原则是,给孩子的压力小,但是做得多。我们从来没和孩子说考高分、上好大学这样的话。一句都没有。孩子生活中一直感受到家庭气氛平和,家庭成员以接触世界为生活情趣。孩子便很自然地心情放松、专注学习和求知。

如果做得相反,很多口号,很高期待,但是对孩子支持的生活细节不落实好,孩子感受到很大压力的同时没有产生有效对付压力的平和的、有力量的心境。那我们会有一个很无奈的孩子。

过去两个周末,我都在陪一名朋友的也是青春期的孩子生活、学习。用同样的平和、细致的方法和孩子相处。这个孩子的积极反映和我女儿完全一样。

我总是有朋友,会在孩子新学年、新学校这个阶段出差多日或者忙乎什么大项目。如果不是为了别人打工而不能控制这些,我会劝朋友这些事情都拖一拖、时间调一调。

“孩子在最需要你的这段路上被搁在一边,哪怕全世界的生意都变成你的,又怎么样?”我这样和朋友们说。

和大家共勉。

2016.10.6 于纽约曼哈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