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香港,不做两件事 你可以活得很潇洒 一不要买房子,二不要生孩子 “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父母都赞同的观点,所以为了让孩子上好的学校,深圳很多家长都很拼,比如存钱抢学区房,从好的住宅区搬到差的地方居住… 但相比于香港,深圳这种情况其实也“还好”。香港爸妈为了孩子的教育,那做法才叫“疯狂”! 这不,前几天小水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条热门话题:#香港幼升小有多拼#。点开视频一看,被香港的情况震惊了!(绝不是标题党) 在香港TVB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香港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可谓操碎了心:从怀孕就开始准备! 点击可查看视频▼ 第一个妈妈Irene,正在怀二胎。她认为,因为没有刻意训练儿子,导致儿子现在没有幼儿园接收,让他“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决定让下一胎早日适应竞争:让妹妹赢在子宫里。 更有甚至,赢在子宫里还不行,要赢在造人前。因为有些名校,一年只收10个学生,而且只收一月份出生的宝宝,因为认为一月份出生的宝宝比同年其他宝宝智力更高一些。 所以为了让孩子符合报名资格,父母还要算好什么时候怀孕…这时候就冒出了一句让我们懵逼的“精句“:赢在射精前。 “因为希望小朋友进好的大学,所以要选好的中学,怎样能进入好的中学,就要有一间好的小学,要有好的小学就要有好的幼儿园,进入好的幼儿园,就要先进好的育婴院,要有好的育婴院首先要排期,所以一定要赢在子宫里。” 还有的爸爸,为了让孩子进幼儿园,放弃自己的工作,去面试当校工。 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孩子也要够给力:每天上六个兴趣班,学习到晚上十点多才能睡;钢琴八级已经没什么用了,最好是表演级,还是进小学前取得的表演级! 为了孩子进一个好的学校,这些家长真够拼!在纪录片开头的这一句话,就说明了在香港的不易: 如果在香港,不做两件事,你可以活得很潇洒,一不要买房子,二不要生孩子。 因为在香港要做这两件事,是真的太太太太难了! 张爱玲曾说:香港是个华美但又悲哀的城。 香港很美,繁华的CBD和购物中心,维多利亚港璀璨的夜色,都吸引着深圳人前往打卡。 但是要说到在香港生活,估计没多少人愿意,因为这里的生活成本和房价,真的太高了! 太高到底是有多高呢:在2019年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中,香港和新加坡、巴黎并列第一。 而这里的房租很贵,所以很多人不得不居住在板间房和笼屋里,这些房子,被人戏称为“鞋盒”或者“棺材房”。 寸土寸金的香港,“棺材房”租金都要1500以上,更别提买房了。10万一平,有多少人承担得起? 很多家长没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他们能上好的学校,好好学习,以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可以活得不那么辛苦。 但普通人想逆袭,真的不容易。 在香港,阶层决定了很多东西,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在香港拥有一本房产证,已经成为金钱、权利和家庭背景的代名词,而为了这一个证,需要两代人一辈子的努力。 因为虽然香港平均工资不低,但与昂贵的房价相比(当前房价约15.6人民币/㎡),工资不过是杯水车薪。在香港,一家人需要不吃不喝不消费21年才能买得房。 央视家庭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中的心理咨询师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特别讨厌那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知不知道这句话害了多少人,特别是现在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这句话其实是在偷换概念,它设定出来人生只有一条路,你必须按这条路去走,似乎这个地方才是终点。真是这样的吗?” 其实,“赢在起跑线”只是一个伪命题。 人的一生那么长,每时每刻都在奔跑着,每个人的节奏都是不一样的。真正的胜利,不是赢在起跑线,而是“不要怕输”,一直在坚持奔跑。 以牺牲快乐为代价,赢在了起跑线上的孩子们,也有可能随时死在跑道上。 有人20岁成为百万富翁,却在50岁去世,有人50岁才发达,但是活到了90岁。你很难去说哪种结果才是“赢”的。 有的人走在前面,有的人落后了,但我们的目的其实都一样:为了更好地活着,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对家长是这样评价她的第一个孩子的:好像番薯,阿旺(意思是孩子很笨)。 为了让孩子“赢”,比别的孩子聪明、有出息,香港的家长们都操碎了心。 孩子的兴趣班每个月要花一万多,而且还存在着鄙视链,“别和学弹琴、游泳的孩子做朋友”,因为“竖琴、高尔夫、骑马”才比较高级,才好拿得出手。 孩子的生日排队要在酒店办,搞三个小时,无限食物供应,花了三万多。 孩子在这些比较和特意培训下,变得异常“懂事”,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玩泥沙的时候,他们已经说出了“不进步就是退步”的励志鸡汤。 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呢?我们不得不承认 ,他们的确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但很多时候,他们的目的是极端的,正如视频里所说:其实只是为了妈妈的面子而已。 很多父母想赢,但是自己没戏了,所以想靠孩子翻盘,认为孩子要“赢在起跑线”,才有机会加入“人生胜利组”。 所以,孩子吃面包的时候,妈妈会督促你你,让你快点吃,别浪费时间,还要学习; 在路上出现汉字、英文的地方,都有可能来一场抽查问答。 而这些几岁的小孩子,一天要连上两个幼儿园,时间安排得比成年人还紧凑。 五岁半的小孩,已经获得了北京大学颁发的普通话证书。10岁的小孩,已经在学编程了... 他们每天上着好几个兴趣班,参加比赛,拿证书,只为了让自己的简历比别人的更好看。 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世人的普适标准,硬生生将一个孩子塞到一条流水生产线上,按考试成绩的好坏去衡量他们合不合格,聪不聪明。 即使未能比别的孩子优胜,至少不要落于人后。父母抱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养育子女心态,设定的起跑线没有最早,只有更早。 其实遇到这样的父母,被迫长成父母希望的那样,也是挺累的,明明是天真的年龄,却成为父母攀比的工具。 对优秀的崇拜与追求是人们的理想追求和动力,但每个孩子的特性不同,不是每一个都适合拼命向前冲,也许这一刻你做到了赢在起跑线,但你未必赢在终点线。 这种极端的做法也有可能适得其反,当父母过分沉重的期望和要求,成为孩子无法负荷的包袱时,他们越走越累,最后可能可能会选择放弃。 我们不管最后他们有没有如父母所愿,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但是能肯定的是,有的小孩子的童年已经被埋葬了。 这个世界,竞争的确很大,但真的没必要让孩子早早陷入这些压力中,丧失快乐的童年。 龙应台在《目送》里面说过:“过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只教会我们如何追求卓越,从砍樱桃的华盛顿、悬梁刺股的孙敬、苏秦到平地起楼的比尔盖茨,都是成功的典范。即使谈到失败,目的只是要你绝地反攻,再度追求出人头地。” 但是孩子的一生,不是十几年,而是几十年,输在起跑线上也不一定就一生都失败,赢在起跑线上也不一定就一生都成功。 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才能让他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更好地成长。这样的父母,更称得上为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