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香港,最容易想到的可能就是高楼大厦、名品潮牌、摩登女郎和陈冠希。 但在这些繁华背后,香港普通人的生活令人不忍直视。 如鸟笼般的居住环境,扒叔很早就跟大家聊过。 也有人把这些密密麻麻,恶劣局促的生活环境称之为“棺材房”。光是听到这个名字就足够令人绝望。 而这样的“笼民”在香港几乎有20万。 他们白天辛苦劳作,晚上归笼栖息,就这样生活了几十年。,甚至有些麻木。 这是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他们生活条件差。 但是社会中层的人,他们虽然解决了生活条件,可是每天都是无尽的激烈竞争。 就是最近一档TVB纪录片《没有起跑线》,彻底揭露了在香港教育的疯狂程度。 影片一开头,就有一段话过于现实。 在香港你想要活的潇洒,要么不要买房子,要么不要生孩子。 因为在香港,想让孩子上小学,从子宫里就要开始准备,孩子六个月开始上培训班,学习面试技巧。 比如27岁的Irene就说,原本自己也想让孩子快乐长大,但是当孩子1岁半去上幼儿园时,才发现,儿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 幼儿园面试时,有个女孩表现欲旺盛。一问才知道,她六个月时就已经上了培训班,而他的儿子六个月还在家里地上傻玩儿呢。 所以Irene,又怀上一个女孩,就为了这一次孩子能最快的学会竞争心态,信心十足地说,这一次要让妹妹赢在子宫里。 光是听上去就累了,况且孩子同意了吗? 但是香港的社会趋势就是这样。 妈妈们彼此比较,好学校的入学率也很低。 只有被学校录取的孩子,妈妈们才能组团叫“人生胜利组”。 所以在他们那个地区,有一个金句“赢在射精前”。 这句话也不是意气用事,因为已知怀孕九个多月,想要孩子出生在一月,被好学校录取,就得算好射的时间。 用大部分孩子妈妈的话来说,想要让孩子上好大学,那就得上个好高中,那就得上个好初中,那就得上个好小学,那就得上个好幼儿园,那就得上个好育婴所... ... 这之前最关键的就是算好排期。 不管是子宫还是精子,都在为孩子未来能上好大学,而时刻准备着。 这个过程,也不是完全顺利。 孩子痛苦,小小年纪就开始了被操控的人生。 妈妈花钱。 出生之前就要买一百样东西,幼儿园的教辅书好的也要六万多一套 爸爸心怀质疑。 没有经历过“精英教育”的人,不也有成功的吗? “赢在起跑线”到底是不是真的,或者只是商家的营销策略,现在大家只不过是都被洗脑了... 所以,就有人深入香港教育的课堂,看看精英教育下的孩子到底是怎么生活的。 幼儿园时期 就要上英文幼儿园,为了一天上满6个小时,上午下午要去不同的幼儿园上课。 从幼儿园出来,还要上兴趣班。 为了能让孩子拿奖杯,直接聘请国家级优秀教练来教游泳的家长也大有人在。 甚至连上什么兴趣班都存在鄙视链。 上学校高级补习班的看不起学弹琴、游泳的。 学特别乐器扬琴、古筝的,看不起学小提琴、钢琴的,因为觉得太普通。 小学二年级的生活,同样分秒必争。 首先,在学校只能讲英文或者普通话,这是最基本的。连学校的清洁工都必须会说英文才行。 英语课上的单词,大人搞不定。 并且课上作业是,把一块电路板接通。按理说是初中二年级的物理水平,在小学二年级,他们就已经学会了。 声乐课的难度也超乎一个三十岁成年所能达到的水平。 午休时间都不能放过。 有各种小智力游戏,帮助孩子们挑战智商。 汽车编程,数字游戏,成年人表示“真不简单” 一切智力游戏做完之后,还要去骑会儿单车劳逸结合。 很难想到这是小学二年级的课程量。 就连孩子们解压的方式都异常成熟。 果然成熟的孩子连呼吸都是深沉的。 而且光是赢在起跑线也是不够的。 既然赢在了起跑线,那就得一直不停的奔跑,不然就会被其他人赶超,不进则退。 说起来觉得非常残酷,家长的急功近利,导致孩子们根本没有一个正常的童年。 从出生六个月开始,就要学会竞争意识。未来的人生更是在家长的规划下,一步步走向所谓的成功。 但这就是真正的成功,人生赢家吗? 就像一位高级秘书妈妈说的:是社会大流把大家逼成这样的。 当所有人都在这么做的时候,你不做就已经失败了。 家长的攀比,加上学校的疯狂宣传,好像稍一疏忽就被其他孩子远超,连好好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甚至连哪一天射都要提前算好。 这样确实优秀,但毫无人情味的生活,真的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吗? 这里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