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九、治小儿肠麻痹、肠套叠秘方(3首)

 学中医书馆 2019-05-04

三九、治小儿肠麻痹、肠套叠秘方(3首) 

39.1 温脐散 

【来源】董廷瑶,《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肉桂、公丁香、广木香各1.5克,麝香0.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熟鸡蛋去壳,对剖去黄。纳药末于半个蛋白凹处,覆敷脐上,

外扎纱布。2小时后如能肠鸣蠕动,矢气频转,则为生机已得,便畅腹软,转危为安。如

未见转矢气,可再敷一次,必见其功,屡用屡验,其效非凡。 

【功用】温阳导滞。 

【方解】用本方药敷脐孔上,治疗小儿肠麻痹症。该症是起于患儿泄泻后脾气虚惫,

导致腹胀如鼓,叩之嘭嘭,呼吸短促,食入即吐,而便稀不畅,次多量少,常有黏液,其

小溲尚通,形神困疲,病情严重。现代医学认为此系因腹泻所致,低血钾或“停滞性”缺氧

而导致肠麻痹。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由于药入即吐,因此另辟蹊径,制“温脐散”

外敷法以弥补之,使即转矢气,转危为安。本方为温香之品,借麝香的渗透之力,深入肠

腔,旋运气机。若得频转矢气,为脾阳复苏之机,即是向愈之兆。婴幼儿泄泻,常遇肠麻

痹,其势危急,病情严重者,多系脾惫气窒,中焦阻滞,升降失职,遂致气阻于下而大便

不畅,胃气上逆而呕恶呼吸短促,药入即吐,汤剂不纳,内治不易,故施此外治,治效颇

彰。 

【主治】小儿肠麻痹。 

【疗效】屡用屡验,奏效颇捷,效佳。 

【附记】此类病患,以小儿为多见,屡用本方,历试不爽。可旋运气机,使升降复常

而获生机。又此类病患,每多脾阳不振,故应以附子理中汤加木香、砂仁善后为妥。 

39.2 活血利气汤 

【来源】董廷瑶,《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小茴香、干姜、官桂各3克,延胡索6克,没药3克,蒲黄、五灵脂各9克,川

芎3克,当归、赤芍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活血利气、通络止痛。 

【方解】本方治疗小儿复发性肠套叠。从患儿腹痛阵阵,痛而拒按,有的伴面色晦暗,

舌质色青等症状推理而论,此为肠道局部血分瘀结。乃仿王清任少腹逐瘀汤法,活血利气,

通络止痛。灵活运用,疗效显著,且可根除不发。 

少腹逐瘀汤原方以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经散寒,通达下焦;延胡索、没药行气散瘀、

消肿定痛;蒲黄、五灵脂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川芎为血中之气药,配合当归,赤芍以活

血行气。全方主要在于温经散寒、活血利气、化瘀止痛、通达下焦。 

【主治】小儿肠套叠。起病急骤,病情较重,腹痛阵作或持续剧痛,腹肌紧张,板硬

拒按,或按即离手有阵发剧痛,或见腹部包块、肿物、肠型,或常伴随发热、呕吐、大便

不通,属西医儿外科常见病,急性发作时,常在 X线下以空气或钡液加压灌肠使之复位(整

复)。但患儿每多反复发作,甚至上午复位,下午又发。 

【加减】凡症见痛如针刺,固定不移或包块,按之则痛,得温较舒,遇冷加重,舌有

瘀点,口唇紫暗,脉象细涩者,宜使用本方。但病情复杂,变化多端,故在临床实践中,

可随证加减:若寒甚必重用姜、桂;气滞血瘀,可选用木香、乳香、桃仁、红花、枳壳、

川楝子等活血利气;腹部包块者,可加三棱、莪术、山甲片化瘀消癥;随宜而施,多可根

治。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39.3 治肠套叠方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旋覆花5克,代赭石15克(先煎),党参9克,炙甘草5克,生姜2片,大枣3枚,

法半夏9克。 

【用法】上药文火慢煎,顿服。 

【功用】降逆理肠、调畅气机。 

【主治】小儿肠套叠。 

【加减】服上药汁半小时后,即用蜂蜜100毫升,加开水200毫升,拌匀,待温度为37℃

时灌肠。与此同时,用梅花针叩击腹部肿块。 

【疗效】屡用效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