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绍兴的沈园与春波桥

 宁静的学者 2019-05-04

陈从周

   前几年我因绍兴的禹庙与兰亭的修复工程,到绍兴去了,住在鲁迅纪念馆。相近有一座春波桥,桥旁就是沈园,里面并设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放翁(游)的纪念馆。沈园亦经过整理,新筑了围墙,常常有从各地方去凭吊的人,尤其是在春日。这里是放翁最有名的一首作品——《钗头凤》词的诞生地。这词使人联想到放翁在旧社会封建势力压迫下的一幕悲剧。

   沈园在春波桥旁,现存小园一角,古木数珠,在积土的小坡上,点缀一些黄石。山旁清池澄澈,环境至为幽静。旁有屋数椽,今为放翁纪念堂,内部陈列了放翁遗像以及放翁作品。根据记载,沈园在南宋是个名园,范围比今日要大几倍。

   放翁原娶唐琬,是他母亲的侄女,两人感情很好。后来因为他母亲不喜欢这位媳妇,放翁又不忍出其妻,将她居住到另一个地方,但终因迫于母命而分开了。唐琬不得已改嫁给当时的宗室赵士程。有一年正月,两人相遇在城南禹迹寺(今尚存,建筑物已重建)沈氏园,酒间放翁赋《钗头凤》一词,题于壁间。词云:“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琬的和词云:“世情薄,人情恶,雨过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这是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年),放翁三十一岁。不久唐琬死,这对放翁当然是一个刺激,这刺激与隐痛可说一直延续到他将死。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放翁六十八岁,又作了一首诗,序云:“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壁间,偶复一到,园已三易主,思之怅然。”诗云:“枫叶初丹檞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题诗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放翁晚年是住在城外鉴湖畔的山上,每次入城,必登寺眺望眺望沈园一番,因此又赋了两首诗说:“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第二首诗的末后两句写得那么真挚,今日熟悉这诗的游客过春波桥望了桥下清澈的流水,总要想起这两句来。此时的放翁已七十五岁了。到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放翁八十岁那年,又作了《岁暮梦游沈氏园》的两首诗:“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已是垂老的情怀,尚是难忘这段旧事。

   我们谈了这一些诗词,使人很清楚地明白了这一个故事与沈园及春波桥的由来,但见文字是那么平易能懂,情感与意思是那么的深刻动人。如今人民政府已将沈园修复,又添设了纪念馆。旧社会一去不返,旧的封建制度再也不会再来。我想放翁地下有知,亦当含笑于九泉了。

(香港《文汇报》1963年10月2日)

————————————————

   ①绍兴同样尚有一座春波桥在城外。宝庆《会稽志》云:“在会稽县东南五里,千秋鸿禧观前,(唐代)贺知章诗云‘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故取此桥名。”现在沈园前的春波桥,正对禹迹寺,嘉泰《会稽志》及乾隆《绍兴府志》均名禹迹寺桥。清光绪时重修,改为春波桥。

(摘自陈从周著《梓翁说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