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集 | 走进三星堆,揭开古蜀文化神秘面纱

 吴凡亦 2019-05-05
1/15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广汉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3000-5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搜狐文化带你走进三星堆博物馆,和古蜀先民留下的文明遗产零距离对话。(俎燚楠 摄)论坛代发

青铜纵目面具: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要算青铜纵目面具。这件有“千里眼”、“顺风耳”之誉的大型青铜纵目面具呈方型,倒八字形刀眉,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耳尖部呈桃尖状;鹰钩鼻,口角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下颌前伸;额部正中有一方孔。

金面铜人头像(A型):从铜像面部的凹线轮廓看,似面部本身已铸出蒙至头顶、仅留顶心的连体铜面罩。金面罩则系附粘在此面罩上的。这件铜人头像的金面罩极薄,仅存右额及左脸部分。人像脑后有一发笄,上下端均残缺。

金面铜人头像(B型):铜头像为平顶,头发向后梳理,发辫垂于脑后,发辫上端用宽带套束,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发式风格。金面罩用金皮捶拓而成,大小、造型和铜头像面部特征相同,眼眉部镂空,制作颇为精致,给人以权威与神圣之感。一般认为,这种金面造像代表社会最高层地位的人,他们手握生杀大权,并具有与神交流的特殊技能。

铜戴冠纵目面具:面具双眼眼球呈柱状外凸,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额铸高约70厘米的夔龙形额饰一般认为,面具的眼睛大致符合史书中有关蜀人始祖蚕丛“纵目”的记载。亦有认为“纵目”应是“竖眼”之意,即如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二郎神额中的眼睛,其形象可能是祖先神造像。

铜大立人像:在三星堆众多的青铜雕像群中,足以领衔群像的最高统治者非大立人像莫属,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雕像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人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繁复精丽,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身佩方格纹带饰。其双手手型环握中空,两臂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

大型铜神树(Ⅰ号):通高3.96米,树干顶部及龙身后段略有残缺,在我国迄今为止所见的全部青铜文物中,这株神树也称得上是形体最大的一件。桐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两果枝,果枝上立神鸟,全树共二十七枚果实,九只鸟。树侧有一条缘树逶迤而下的身似绳索相辫的铜龙,整条龙造型怪异诡谲,莫可名状。

铜鸟:铜鸟立于圆座上,圆座顶微隆,腰部内凹处有四圆孔,下为中空圈足,估计铜鸟原可能是套接在某器物顶部的装饰物。鸟昂首向前,大眼尖喙,鸟身修长,两侧羽翅长及尾部与尾羽相并上翘。鸟背部铸饰的一支歧分三枝的立式羽翅,使鸟身原本较为平实的构型生出了几分奇趣。

铜鸡:铜鸡铸立于“门”字形方座上。器座下端残缺,铜鸡或许原是某件器物的端部造型。铜鸡系用范铸法铸造,尾羽丰满,引颈仰首,气宇轩昂。其冠、眼、喙、爪、羽毛等刻画工细不苟,神形兼备。

青铜大鸟头:在三星堆全部鸟类造型文物中,这青铜大鸟头是形体最大的一件。出土时,发现其勾喙口缝及眼珠周围皆涂有朱砂。此器可能是神庙建筑上的装饰物,也有可能安装于某种物体之上,作为仪仗用途的象征标志。

铜龙:铜龙大张其口,口中所铸上下两排圆孔表意“龙牙”,具有抽象化倾向;其上吻向后勾卷,与龙角构型之势贯通,龙角向前逸出,端部略向上提起急收,劲力内敛。S形长眼融构于龙角形式中,并延伸至角端,耳廓宽大。其整个造型与Ⅰ号大型铜神树圈座上的铜龙形象略似,但更富奇异荒诞之趣。

青铜蛇:青铜蛇系采用分段铸造法制成。铸件之间有铆孔,分段铸成后,再铆嵌连接成形。蛇体形硕大,颇具写实风格。身上饰菱形纹和鳞甲,头顶和背部有镂空的刀状羽翅,可能是表意其飞行功能。从蛇颈下和腹部的环钮看,估计是挂在某种物体上作为神物膜拜的。

陶鸟头勺把:鸟头勺把是三星堆最具特色的陶器,它们是“鸟头把勺”的一部分,因为勺体不易保存,大多仅存勺把。鸟头形象颇似鱼凫(鱼鹰),可能与古蜀传说中以鱼凫为族名、族徽的鱼凫王朝有关。

古蜀先民烧制陶器场景模型。

三星堆博物馆标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