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维修需要策略,还要有兵法?

 阳光男孩007007 2019-05-05

维修需要策略,还要有兵法

众所周知,打仗要有兵法。也许最原始的战争并无兵法之说。打仗不过是将来将挡,兵来兵上,有什么兵法可言。打来打去,人们变聪明了,开始出现了计谋,慢慢出现了兵法。那么,维修也需要策略吗?很少有工厂厂长会认为维修也要讲策略。早期的维修就像早期的打仗,也无什么策略而言。设备坏了就修理呗,坏了才修,不坏不修,如此而已。随着大生产的出现,连续流程和自动化的技术进步,发现那种原始的方法弊病太多。于是出现了定期预防维修的策略,随着监测手段的进步,开始出现预知维修和状态维修策略。

没有预防维修策略的企业,设备非计划停机频繁,不但会影响交货期承诺,还会降低维修效率、增加设备连锁损坏风险,对于流程而言,还会影响上下游设备的生产,损失就更大。

制订维修大策略,首先要考虑到设备的平均役龄。一般而言,设备一生的故障率水平划分为初始故障期、偶发(随机)故障期和耗损故障期这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维修策略。

维修模式是指维修微观策略设计。微观维修策略关系到每台具体的设备,或者是设备上的一部分。以下维修模式是企业经常使用的微观维修策略。

事后维修:指设备发生故障后的修理。适用于故障后果不严重,不会造成设备连锁损坏、不会危害安全与环境、不会使生产前后环节堵塞、设备停机损失较小的故障后修理。

周期性预防维修:指按照固定的时间周期对设备的检查、更换、修复和修理。适用于有明显和固定损坏周期的设备整体或者部件。例如汽车轮胎,要求按照行驶的若干里程更换,到了其寿命周期,轮胎上的花纹变浅,防滑性能减弱,加上橡胶老化等原因,容易出现爆胎,会酿成更大事故。这类“定时”维修是以工作里程为依据计算的。

状态维修:状态预防维修是对设备进行状态监测,根据监测信息而进行维修决策的管理模式。状态维修适用于可实施监测、易于实施监测,监测信息可以准确定位故障的设备,而且实施设备监测防止故障发生应该比事后维修或者其它预防维修更经济才可行。目前经常采用的状态监测方式包括振动监测、油液分析、红外技术、声发射技术等。状态维修也是预防维修的一种,是不定期的预防维修,是根据设备劣化而进行的预防维修,比定期预防更加准确。

改善维修:改善维修又称为纠正性维修,是通过对设备部件进行修复、纠正性的修理,包括零件更换、尺寸补充、性能恢复等手段,使设备损坏的部件得到修复的活动。改善维修主要针对处于耗损故障阶段的设备,改善维修也有预防维修阶段进行,但多为事后维修。

主动维修:主动维修是一种不拘泥原来设备结构,从根本上消除故障隐患的带有设备改造形式的维修方式。有的企业提出“逢修必改”,就主要针对这类设备。主动维修适用于设备先天不足,即存在设计、制造、原材料缺陷以及进入耗损故障期的设备;当前,越来越多的工厂发现,即使是新引进的设备,由于生产环境、其后、使用的燃料、原材料不同、工艺要求差异,需要对设备进行针对性的小改造,以防止设备频发故障或者出现质量缺陷。这也属于主动维修范畴。

机会维修:利用所有可利用的机会——周末、周日、节假日、生产淡季、上下游停机检修、等待定单、计划排产等机会,对设备进行的检修。

以上维修模式有的侧重维修技术方式,有的侧重维修时机选择,企业可以根据设备实际选择其中一种或者多种模式组合作为某设备的确定维修模式。

图1还列举了一些可以利用的维修策略。根据故障所在的设备部位及其特征起因,可以选择定期维修、事后维修、状态维修、纠正维修等各种形式。不同的选择则决定了不同的运行保障状态,也决定了不同的维修成本。笔者在其它相关著述中,对各种维修策略的选择作了更详细的阐述,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图1 按照不同故障特征起因所设计的维修策略

任何事物有优点必然有缺点,真理与谬误本来是一丝之差,悖论总蕴含其中。

当我们发现预防维修的诸多优点之后,事后维修是否有存在的意义呢?是否可以完全取消事后维修呢?有人会说:事后维修无法避免,设备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事后维修。是不是因为这种不可避免而保留事后维修的策略呢?在工厂里,有没有一类设备,我们只对它们做事后维修,从来不做预防维修的安排?细细思考,肯定是有的!如果设备的故障后果并不严重,事后维修是最恰当的维修策略,它可以最大限度的延长设备的有效使用周期,是比较经济的维修策略。

由此可见,维修需要策略,也要有兵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