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诊概说

 思明居士 2019-05-05
                                          舌 诊  
   
舌诊概说  
   
   
  舌诊反映了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不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且为近代医家证明具有很高的科学性。这种独特的诊断方法,之所以用之有效,是因舌与内脏,气血,津液密切相关,舌象能够比较客观而正确的反映病情,因而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  
   
   
(一)舌的大体解剖  
   
   
  舌是口腔中主要器官之一,有感受味觉,辅助发音,搅拌食物,协助吞咽等功能。  
  1、舌的形态  
  舌可分为前方的舌体和后方的舌根两部分。舌体前端游离变窄称舌尖。舌根借肌附着于口腔底,下颔骨和舌骨。舌体与舌根中间有一条人字界沟,界沟中央有一凹陷,名舌盲孔。舌体中间有一条不太明显的直行绉摺,名正中沟。当舌向上卷时,舌下面中正线上有一连于口底的细带,名舌系带。在系带终点两侧有一对小圆结节,左右各有一孔,其左侧者称“金津”,右侧者称“玉液”,为胃津肾液上潮之孔道。  
  2.舌肌  
  整个舌体是由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包括舌内肌和舌外肌。舌内肌的肌纤维有纵、横、垂直等方向。舌外肌的肌纤维呈扇形分散而到达舌内,其作用是伸舌,受舌神经支配。  
  3.舌神经  
  管理舌之神经主要有三种:舌下神经管理舌之运动,舌咽神经管理舌边、舌根的知觉和味觉,三叉神经第三支舌神经所分出的纤维,管理舌前三分之二的知觉。  
  4.舌之血管  
  舌之动脉为颈总动脉之颈外动脉前侧支的分支,迂回分布于舌背、舌下、舌系带及齿龈等处。舌之静脉,其起始部的经过约与舌动脉相一致,但流入上腔静脉。肉眼所见的舌下脉络,即是舌深静脉。  
  5.舌之粘膜  
  舌表面盖覆一层特殊的粘膜,其粘膜上皮薄而透明。舌背(中医称舌面)的粘膜,表面粗糙,其前面三分之二完全遮以不同种类的小突起,即舌乳头,使舌面呈天鹅绒状。  
舌粘膜乳头可分四种。  
  (1)丝状乳头:小而密集,色白,遍布舌体与舌尖,有触觉无味觉。乳头形似刷状尖突,细长如丝(长约0.5~2.5毫米),向后倾斜,其尖突的上皮之生长或脱落与苔的变化有关。  
  (2)菌状乳头:略大而数少,色红,散在于舌尖和舌边的丝状乳头之间,有味觉。乳头钝园似菌,高约0.5~1.5毫米,其上皮角化层少而透明,隐约可见分布在结缔组织内的血管,故与舌色变化的关系密切。  
  (3)轮廓乳头:较大,约8—12个,呈人字形排列在人字界沟处,有味觉。乳头周围有一狭窄的深沟,外方并围以粘膜的隆起,状似围墙而得名。  
(4)叶状乳头;位于舌后部两侧边缘上,每侧约4—8条,呈平行的绉摺状,也有味觉,小儿较清楚,成人已退化。  
   
   
(二)舌的分部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前人还发现内脏病变在舌面有特定的区域,出现相应的变化,故有以舌的分部候脏腑病变的论述。一般常用的分法有两种,一以胃经划分,一以五脏划分。胃经划分法: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此法适用于肠胃病。五脏划分法:心肺居上,舌尖候心肺病,脾胃居中,舌中侯睥胃病,肝胆在侧,舌边候肝胆病变,肾位于下,舌根属肾。  
以舌分部观察脏腑病变,在诊断上颇有参考价值,但不能机械看待,尚应与舌质,舌苔及全身症状合参,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舌诊原理  
   
   
  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心主血,故气血的盛衰,可反映在舌质的红淡颜色上,心主神明,故舌的动态改变,与神志密切相关。  
  舌为呼吸及消化道共同通道的要冲,正如《舌鉴辨正》说“舌居肺上,腠理与胃肠相连,腹中元气(按:亦包括邪气)熏蒸酝酿,亲切显露,有病与舌,昭然若揭,亦然可恃。”章虚谷说:“舌本通心脾之气血……脾胃为中土,邪入胃则生苔,如地上生草也。”故苔之厚薄可观察邪气消长和脾胃功能的状况,此即所谓“舌为脾之外候”。  
  李时珍说:“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于舌下为神水,肾液流于舌下为灵液,道家谓之金浆玉醴。溢为醴泉,聚为华池,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故舌之润燥可判断津液的亏损和邪热的轻重。  
  人体是一有机的整体,舌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如《灵枢·经脉篇》载:“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 “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厥阴者,肝脉也……而脉络于舌本也。” 《灵枢·经筋篇》载:“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而手太阴肺经起于胃,足阳明胃经络于脾,足少阳胆经络于肝,故杨云峰在《临证验舌法》中说:“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所以人体内部的变化,脏腑的虚实,津液的盈亏,气血的盛衰,以及疾病的轻重、顺逆,均可反映在舌象上,舌象的变化确可作为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四)望舌的方法  
   
   
  望舌时让病人面向光亮处,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要充分暴露舌体,舌尖稍向下弯,舌面向两侧展平舒张,不要卷缩,也不要过份紧张用力向外伸,以免引起舌的形色改变,造成假象。  
  望舌时要充足的自然光线,夜间或病室光线不足时,要在强光电源的照射下进行,否则不易分辨舌象的颜色,必要时应在白天复查。  
  望舌还应注意辨别染苔和其它假象。某些食物和药物,可使舌苔染上颜色,称之为“染苔”。如牛奶,豆浆和乳汁等可将苔染白,杨梅,咖啡,橄榄,烟茶等可将苔染灰,蛋黄,桔子、黄连、核黄素等可将苔染黄。临床见到舌苔突然改变或舌苔与病情不符时,应注意询问患者的饮食及服药情况,以免误诊。  
  另外,饮食的磨擦或是刮舌,可使苔由厚变薄;进食热饮或刺激性食物,可使舌色变红,有脱齿者其脱齿一侧的苔较厚,鼻塞、张口呼吸者,舌少津而干,如较长时间服用抗菌素,其苔可呈雪花状或霉酱状等,均应注意鉴别。《冷卢医话》说;“凡见黑苔,问其曾食何物,酸甜咸物,则能染成黑色,非因病而生也。” “凡临证欲视病人舌苔燥润,禁饮汤水,饮后则难辨矣。”又说,“白苔食橄榄及酸物即黑,食枇杷即黄。又如灯下看黄苔每见白色。然则舌虽可凭,而亦未尽可凭,非细心审察,亦难免于误治矣。”由此可见前人临证时审慎谨严的客观态度。  
   
   
(五)舌诊的内容  
   
   
  舌诊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全舌的肌肉脉络组织,称为舌质,又称舌体,舌面上的苔状物,称舌苔。临床上舌质和舌苔的变化,统称为舌象。  
  正常舌象,是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浊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成“淡红舌薄白苔”。由于季节影响,正常舌象可以发生改变,如夏季舌苔稍厚,或薄而淡黄,秋季舌苔可能薄白而稍干等。应注意与病理舌苔区分开来。  
  病理舌象,可见舌质、舌苔不同的变化。舌质有神、色、形、态四种改变,主要反映人体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舌苔有苔色、苔质的异常改变,主要反映病位的深浅、疾病的性质和正邪的消长。《医门棒喝》说:“观舌质可验其正之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另外,有些疾病到危重阶段,在舌象上又有特殊的变化,也当注意观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