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20岁到30岁,我用十年修炼自信,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chaiyuling 2019-05-05

 作者 l 平哥哥

2009年,我20岁,朋友们都管我叫平哥。

2019年,我30岁,朋友们都管我叫平哥哥。

平哥哥,这明明就是那种玩转着篮球,三两步就可以灌篮,引得无数少女尖叫的大帅哥才会有的称呼嘛。对,我现在就有这个称呼,很开心。

吾,生于贫苦之家,长于乡野之间,少时不知世间之缤纷万象……

我常常这样调侃自己,对于一个20岁之前内在深深自卑的人来说,是不知道自己的天空也可以是蓝色的,是清亮的,是有活力的。

“我13岁开始就自己讨生活了,你还在干嘛呢”?

这是父亲最常对我说的话,因为他说的是实话。爷爷早逝的时候,父亲13岁,家中兄弟姐妹甚多,无力养活众人,父亲外出独自谋生。他拥有在杂乱的世界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为他养育我们三兄弟积累了资本。于是,他的励志故事常常伴随着我们少年时光,但对我们的期许不一样,我们能做好的只有一件事情:考上好大学。

我自小就不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人,脑子笨、反应慢、成绩总落后别人一大截。虽然在班上我的成绩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但第一次高考,我就失败了。

奔波十里地去镇里网吧查成绩之后回家,父亲问我:

“有戏吗”

“没有”

“再去一次吧”

“好”

“这次如果再考不好,我就去死”

我给自己定下了这个目标。年少的人总是容易想法过激的,但当时的情况于我而言,其实跟死也没多大差别,尽管我在想到死亡这件事情的时候,浑身冒冷汗。但既然决心已经定了,就坚持这样走下去。

复读入学第一天开始,我就画了一张成绩走势图。直到高考前最后一次考试,走势图上的那条线都是向上的,最后一次成绩相比第一次提高了将近一百分。

第二次,还是失败了。

从知道成绩到填报志愿,我度过了最痛苦的一段时光。如果当时的我在学习哲学的话,我想我应该可以回答“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了。

失落、自卑、沮丧和无助伴随着我读过18岁的夏天。

也许是上天觉得,这个18岁的年轻人日后必定大有可为,一所世界顶级艺术院校降分录取了我,我来到了美丽的陶瓷学院就读法学。

在这之前的人生,于我而言没有太多“高光时刻”,只有失望、沮丧和废材。参加全县选拔考试,我差两名没有选上;上高中说中考成绩580分以上可以进重点班,我573分(尽管已经高出分数线69分)......

带着自卑和失落,带着从乡村来的泥土气息,我拖着行李箱一个人来到了学校报到,因为学费没有在当天打过来,我成了班里唯一一个还没有交学费的人。

吃了晚饭之后,我独自来到篮球场边,坐在热烫水泥石板上,望着夕阳,想家。

2009年,我20岁。

这一年我大二,在玩玩乐乐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度过了大一时光之后,我突然觉得,一定是上天在召唤我,我要开始奋发图强了。

从哪里开始呢?把英语学好应该可以,从英语开始吧。我去图书馆找来一本英语口语书,自信满满的对着上面的对话开始讲英语….

我擦,真难听,难听到我自己都嫌弃。不行,要学好英语,一定要先死磕口音。

于是,我走上了疯狂英语之路。我买来了李阳的《美语速成教材》,按照李阳“热爱丢脸“的理念,开始抱着英语书,夹着录音带,走上了学校的国旗广场开始疯狂的喊英语。

“I love my country“,看我多爱国,喊出来第一句之后,立刻停下来,看看周围有没有人在嘲笑我,一定会有的,我说英语那么难听,肯定有人窃窃私语在议论我的,我真没用……

事实证明,我想多了,No one cares。

为了加快学习的步伐,我每天晚上八点半到十点,固定在学校一盏路灯下开始朗读英语,大声的跟着录音带纠正自己的发音。

有一天晚上,我走出图书馆,外面突然下雨了,雨越来越大,我寻思着今天晚上要不要过去路灯下读英语了呢?不去了吧,都下雨了,要淋湿了衣服。去,下雨也要去,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不管什么理由都要坚持下去的勇气!

有道理,我去!

我把伞撑开搁在路灯旁的一棵树上,然后一手拿着复读机,一手拿着英语书开始喊英语……耳朵里的英语放到最大声,我喊到最大声,雨越下越大,我觉得全世界都是我的,被淋湿了还骄傲的告诉自己,我战胜了自己。

第一次体会到自信的感觉是很爽的。

这么坚持就是一年的时间,我的英语水平(主要是口语)突飞猛进,跟随我一起读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多到学校每一个学院都有“我们的人“。我们一起在国旗广场大声读英语,震惊了整个学校,我成了名人了,我们读英语的那条路变成了英语学习之路。

我先后背诵了李阳的《背诵文选》和《背诵宝典365》,尤其《背诵宝典365》,这是一套变态的英文书,每一天对应一篇300字的文章和一段录音,每天都背完才能进入下一天,少一天都断掉了。我早上自习的时候背一遍,课间休息的时候背一遍,晚上背一遍,前后坚持了11个月,背诵了将近十万字的英文文章。

2010年4月14日,我21岁生日,我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我在学校最大的礼堂举办了一场个人演讲,主题就是如何学好英语,现场座无虚席,多达400余人(300个座位)在听我讲。不过先别激动,因为这是可以记学分的讲座,自然来的人多。

为了准备这场演讲,我写了17000多字的逐字稿,现场要讲的每一个字我都写下来并全文背诵,不断的练习。当天下午五点,在热烈的掌声中,我开场了。讲到十分钟的时候,礼堂停电,全部灯都灭了,什么设备都失灵了,没有麦克风,没有PPT,没有光……

“学长,晚上七点还有一个教授的讲座,要么咱们这个算了“?

学生会的人跟我沟通,希望我就这么算了。不行,怎么能算了呢?当时帮我播放PPT的朋友道出了演讲的真谛:演讲就是,你说,他们听,其他都是多余的。

有道理,继续讲!

我走进观众当中,凭借着事先的练习,我驾轻就熟的继续着我的演讲,大家聚精会神的听着,少有人玩手机(功能机有啥好玩的)。约七八分钟之后,礼堂亮灯了,全场欢呼声雷动。

讲座结束后,掌声不断,有人欢呼。我松了一口气坐在讲台上。这个时候有一个学生跑过来跟我说:“学长,可以给我签个名吗”?

嗯嗯,我好像火了。

疯狂的学习英语,带给我前所未有的自信。我不是那个废材,也不是那个脑门上写着“自卑”两个字的人。我从听英文笑话不知道啥意思的人,变成了听英文演讲不需要翻译的人。

英语学习的坚持,居然带动了我的专业成绩,我第一次拿到了奖学金,排在了班级前十名当中。

2010年10月,我决定考研,我要考一所真正的名校。

但是我不敢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因为父亲伤病,我大学四年的学费是母亲一个人在工厂打工赚的,我不忍心让她继续操劳着。但是我心中想要上名校的愿望又必须要实现,这可如何是好呢?

要不我考一个奖学金班吧,不用自己交学费的那种。

我瞄准了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式研究生(我的微信号和邮箱中zwdx就是中文大学拼音缩写),不需要学费的那种。去港中大读书是我高三时期的梦想,我渴望在这所世界名校与大师相遇。我开始按照学校的要求准备申请资料,考托福.....不过,研究式的课程申请难度很大,转向授课式的话,一年学费需要就要8万多港币......要不曲线救国吧,考一个离港中大近的地方,还能有交流机会的那种。

考哪个学校呢?在老乡的指引下,我知道了位于广州的暨南大学,这是一所全国前五十的名校,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学校,跟香港高效关联密切。嗯嗯,我喜欢,或许我可以交换去港中大呢。

距离考研只有三个半月了,我开始布局自己的考研复习策略:

目标:考上暨南大学研究生奖学金班

路径:考研分为四个科目,英语、政治、专业课一、专业课二,每一门都要过线。

策略:英语和政治保底过线就行,不求高分,两门专业课必须高分,争取总分高。

定下策略之后,我开始疯狂复习。我买来考研政治一本通,将所有重点知识画在了一张1.2米长,80厘米宽的美术纸上,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下所有的重点。对于英语,确保阅读理解和作文高分,其他可以视情况填。

对于专业课,反正要考的知识点都在课本上,我全部背了就是了。

第一步:用一周时间画出所有重点知识内容;

第二步:将所有重点知识汇总在Word文档当中;

第三步:将55页的文档通过模拟讲课的方式背诵。

在学校找到一块草地,我拿着55页的文档,开始模拟讲课,“民法的渊源是什么呢?”“来,这位同学回答一下”……自导自演、人格分裂般的背诵完了所有的专业课重点。最后专业课考了133分(满分150分)。

多年以后在更大的演讲台和课堂上,我当年这种“人格分裂法“锻炼出来的讲课能力,助力我在课堂上风生水起,成为众人口中的金牌讲师。

人生就是如此,当年你做的一些积累,你不知道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帮助你,你要做的就是跟时间做朋友。

2011年,我22岁。

这一年四月,我拿到了暨南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每年奖学金1.5万元,我实现了读名校的梦想,还不用自己交学费。

当我拖着行李箱,又是一个人来到广州繁华地段的暨南大学校本部报到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将要在这座城市度过很长一段时光。

名校就是不一样,在这里,我见到了余光中本人,见到了周国平(高中班主任很崇拜的一个人);见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见到了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我知道了原来那些高科技企业、央企、国企、国外知名企业每年都会过来学校开宣讲会,我有机会接触到世界知名企业;我见到了名师,物权法权威专家孙宪忠教授(我本科物权法老师是他的学生)……

我们在追求的,其实是一个更好的自己,当你变成了一个更好的自己的时候,这个更好的自己会助力你遇到另一个更好的自己。

不过,当你遇到另一个更好的自己的时候,你会知道,新的挑战又来了。

2012年,我23岁。

有一天开学,教授在上了半个小时之后,宣布接下来两个月的时间不上课了。

“哈?刚开学就停课两个月,不太好吧“,我小声嘀咕着。

老师听到了,解释说也不是不上课,你们三个人一组,研究一个课题,做好读书报告给我。我跟另外两个女生组成了一个小组,研究一个我现在忘了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抱着记事本冲进图书馆的时候,才发觉自己的渺小,六七层的图书馆,藏书百万册,我之前所接触的那些东西都太浅太浅了。我要看书学习,要看很多很多的书学习。教授说我们要像国家领导人那样去学习经济法学,关注学术,关注国家命运。说的非常有道理,我身上那种少有的“名校生乃国之重器”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于是我冲进了图书馆…..睡倒在自习室

太难懂了那些书!暨大图书馆有沙发,有安静的自习室,阅览室还允许带东西进去,绝佳的学习的地方,同时也是绝佳的睡觉的地方,没有人会打扰你。

教授交办的课题终究还是要完成的,我终究还是泡在了图书馆里,翻看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在翻看了一本又一本之后,我确定了写作的方向。

第一步:按照教授提供的读书报告格式先列好大纲;

第二步:将书的基本信息录入其中;

第三步:分模块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进去,尽量使用学术化的语言;

第四步:整理检查格式问题;

第五步:制作演示PPT,在课堂上演示阐述。

运用我在本科时候研习的“人格分裂法”进行练习,取得了还不错的效果。

2013年,我24岁,我第一次去了北京。

2013年的APEC未来之声全国选拔赛正式开始,这不是一个歌唱比赛,按照官方说法,这是一个青年领袖选拔赛,让优秀的学生可以参与到APEC(亚太经合组织)的年度峰会当中。

我觉得自己英语水平还可以,毕竟上大学的时候那么拼,于是我就报名参加了广东赛区的预选赛,地点在广东金融学院。预选赛是笔试,一半考中文(国际组织的那些知识),一半考英文(写作),考完了之后出来,在考场外拍了一张照片,做个纪念吧,反正又过不了。

一周后收到短信:我进复赛了。

复赛题目是无领导小组讨论,说人话就是用英文闲聊,我发挥了思维导图的特长,详细记录了每一个人的发言并且最后总结发言出来。我觉得有几个人讲的很好,而且那么多组,每一个组估计只有一两个能够进决赛。

一周后收到短信:我进决赛了。

广东金融学院负责登记报名信息的小妹说:“学长,又来了,打酱油打到了决赛,也可以打到北京的哟”。嗯嗯,真会说话。

决赛是五分钟演讲,前面一个人进去了,你才能抽题目,你准备多长时间取决于里面的人讲多久,最多五分钟。手心冒汗的抽了题,赶紧使用三步法准备。

当天,我进了全国总决赛。

“妈,跟您说个好消息,我那个比赛进全国总决赛了,我要去首都北京啦”!

我用学生证买了从广州到北京的火车票,拖着行李箱兴奋的来到了广州火车站。票,取不出来。我奔赴人工取票窗口,详细询问到底怎么了。

“您好,我这个票怎么取不出来”?

“你这是学生证,你学生证上写的不是广州到北京,取不了,直接去退票吧”

“啊,那现在还有广州到北京的票了吗”

“没有了,明天吧”

“明天?我明天就要比赛了”

“后面快点,别挡着人了”

我立马掏出组委会给我发的可以参加全国总决赛的通知函,贴着购票窗口给那位大叔看。

“您看看,求求您,我是去北京参加这个比赛的,这个比赛对我很重要”

“我管你比赛不比赛的,后面排队退票吧”

“别呀,喂,您让我上车,我补差价可以吗?全价也行”

(前面怎么回事,还让不让人取票了)

我……全国总决赛…..北京……就这么没了。

我沮丧的给璠姐打了电话,她说:“我买机票,你去吧“啊???机票!我坐飞机过去吗?

2013年7月12日12点00分,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波音777,广州直飞北京。

落地北京后,我直奔星光梅地亚酒店,找到了随队老师,领到了自己的号码,97号。我仔细数了数才发现,全国总决赛各省赛区一共118名选手(据说预赛有5万人参加)。

7月13日,全国总决赛第一轮开始比赛。题目是英文主题演讲和中文时事评论,我的比赛被安排在了下午。上午已经有一些同学比赛完了,他们的题目显得很轻松:青年人该不该有当国家领导人的梦想?学士帽切西瓜,可笑还是可悲?节俭男靠不靠谱?警察不打人,要警察干什么?市场经济下国家财政向国有企业输血?该不该取消失责父母的监护权?

我抽到的题目是:欧盟对华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你怎么看?

额……我能怎么看?我没脸看呐这是,啥题目呀?咋讲呀?就几分钟时间准备?

淡定!迅速理清思路,影响嘛,无非两种,好的和坏的,好的讲两点,坏的讲两点,最后总结升华一下。轮到我,我假装镇定的走进满是摄影机的比赛现场,开始阐述我的观点……

晚上八点,酒店大厅公布晋级名单,一共70人,有我。

复赛是辩论赛,我抽到了第五组正方,在大厅找到了都是第五组的同学之后,我们在房间里准备到凌晨2点20分。我作为四辩,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做攻辩小结,但是时间只有30秒!在30秒里要做到有反驳,有总结还能让人记住,但总共就只能说不超过150个字,咋办!

写词吧,古文的特点就是字很少,翻译成白话文就很多内容了。

于是我仿照《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辩题为:金钱的追求与道德可以/不可以并行,做一个30秒攻辩小结。

金钱与道德,二者可并行,不知对方辩有,是否仍纠结?我方观点明晰,逻辑论证严密。攻辩很精彩,问题亦不少,待我来辩明。财与德,可并行,相辅成。不分割,何谓二者不兼得?人有七情六欲(追求金钱是欲望),德有八荣八耻(道德是基本规范),此事可两全。谨与诸君子(有高尚道德的人),同心(两者都追求的心)共勉之。

凭着这首“词“,我进了总决赛,总决赛是五分钟英文主题演讲。

最后,我获得了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约前十五名,因为一等奖11个,我在二等奖前面一些)。虽然没有拿到一等奖(有福利),不过这次比赛对我来说,是难忘的回忆。如果不是大学本科时期拼命的学习英语,我肯定没有底气报名参加这种比赛,还能走完全程的。

你不知道你现在做的积累会在未来某个时刻成就一个更好的你,不过,如果你认为是对的,那就坚持下去。

2014年,我25岁。

以家人朋友羡慕的成绩(虽然不知道他们羡慕啥)进入了一家全国知名律师事务所。

这是一个职场,一切从零开始。

我经历了好几轮面试和笔试才进入这家实行公司化的律师事务所,事务所分成不同的业务部门,每一个业务部门都有一个很厉害的主办律师负责管理。不过,所有的新人统一在一个综合部门接受各种“劳务派遣“,会有很多律师给你派活,就看你扛不扛得住。

我很快,就成了案件归档小能手,新人当中就数我归档最规范,最符合事务所要求。我还成了行政部最受欢迎的人,因为我经常帮她们换水、前台值班和搬东西。

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我明明是律师助理,为什么做的不是辅助律师的活儿?因为,很少有律师找我做事情,我不甚明白是为什么。

很快,新人们各自归位,纷纷被其他专业部门的人挑走了,我也进了其中一个专业部门,主做知识产权(非核心部门),但是我最想去的是另一个核心部门。

有一天,我看到我最想去的那个部门在举行培训会,我好奇的拿着记事本跑进去听,被负责人冷冷地怼回来了。

“我们XX部搞培训会,你进来干吗”?

哦……那个…..不是都可以学的吗?好吧,不让听就不让听吧。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尴尬、无奈和痛苦伴随着泪水掉下来。

我所在的知识产权部门老大找我谈话,他说

“你知道我为什么选你进入我们部门吗”?

“为什么”?
”因为你没人选了,我看你可怜,就收了你”

“哦…..这样呀,谢谢”

“也不完全是,你上次帮我拿回一份判决书,针对判决书你请教了我几个问题,这很好,你好学上进,我们愿意带你”

“啊,谢谢”

虽然有老大赏识我,不过毕竟没有进入到最想去的部门,我还是很想不明白。我找到一个前辈请教,这位前辈现在是国内知名劳动法专家律师,非常拼非常拼。前辈很耐心的跟我说了我的问题,细心指导我该怎么做。他说:“不管在哪个部门,只要努力,就会被认可“。

嗯嗯,努力,奋斗!

有一次,有一个律师让我去法院拿判决书,我拿到之后,立马让我去另一个客户那里拿一份材料,但是那位客户快要下班了,我必须尽快赶过去。我下了地铁后,百米冲刺的跑向客户那里……

“砰“我的膝盖撞到了石墩……

强忍着痛,正常走到客户面前,微笑的接过材料,慢慢的走到地铁站回办公室。回到办公室后,浑身衬衫湿透了,我坐在座位上,慢慢的拉开裤管,血液凝固了,拉不动。打开电脑,继续干活,下班,回家。

一瘸一拐的走在暨大校园里(我当时租住在学校教工楼),问自己:为什么要做律师。

去掉必要开销后,银行卡里永远只有几百块零钱,在广州无依无靠,家中没有任何资源支持,只有靠自己,我为什么非要做律师?

事务所同事们每天都很忙,我每天也很忙,我尽量做起事情来,不让自己看起来很闲的样子。我每到一个地方就画出那个地方的路线图,贴在自己的座位边,方便下次自己计算路程;我把工作当中学到的点点滴滴记录在电脑里,形成《律师助理工作要点》。我通过前辈律师学习庭审技巧,学会分类规整案卷材料;开始学习法律检索,尽可能找到有用的信息。

部门负责人和另外几位律师的离职,让我所在的部门“名存实亡”,律所开始调整布局,我成了“没人要”的人,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废材。

2015年,我26岁。

2015年开年,一家叫做iCourt的公司在所里举行第2期演讲集训营,可能是因为我身上事儿不多比较闲吧,事务所指派我给两位老师当助教,全程负责。

iCourt,这名字好奇怪哦。

(当时的我不会知道,三年后,我会跟这家公司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会跟其中很多人成为好朋友,收获一个“平哥哥”的称呼)

前一天,iCourt那边一个小姑娘,叫张萌(现在是该公司合伙人),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她说明天会有三十多个来自全国各自的律师过来上课,每个人会做自我介绍,你需要把每一个人的名字记住并且记录他们每个人说的话。但他们可能只说十几秒,而且你没有见过他们,而且到时候你在后面,只能看到他们的背影,你能搞定吗?

说人话就是:我要在每人十几秒的讲话内记忆陌生人人名和他们说的话,一共三十多个人,然后传递给张萌,不能错。

这都是啥任务?这是一家什么公司,咋办咋办咋办嘛。

淡定,迅速分解任务,我可是能记住圆周率小数点后1500位的人,还怕记不住几个人名吗?分解任务,按步骤来。

第一步:拿到学员名单和座位号,姓名、学号、组号、律所名字、地域串联记忆;

第二步:找到他们律所官网,看看有没有照片,把照片跟人名对应起来反复记忆;

第三步:签到的时候,强行回忆走过来的是谁,主动说出名字打招呼;

第四步:带领学员来到座位边,看他坐哪儿,对应人名再记忆;

第五步:所有学员坐定,对着全部人的背影,背诵学号、姓名、律所等信息。

就这样,还没开始上课,我就已经认识所有学员了,跟见过很多次一样。有一位学员跑出来,听到张萌夸赞我,还不信,非得考一下我,我迅速像见老朋友一样报出他的名字、律所以及地域,他开心的拍拍我:厉害了兄弟。

这人叫袁军,律师界的名人,后来创立了一家全国知名律师事务所,湖南云端律师事务所。

对了,我给当助教的两位老师,一位是陈少文,能引发学员尖叫万人围观的演讲大咖,作家,法律人文主义者。另一位是于娟娟律师,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性优雅的前辈。

在送两位老师去机场的车上,得到了两位老师的亲自指导(不指导还能去哪儿?都在一个车上,又不能跳车),非常幸运。

2015年4月,各种内在和外在原因的综合下,我还是离开了这家律师事务所,没有实习证,就只是一个助理的身份。

初入职场,不明白职场逻辑,不知道学习新东西,犯了很多低级的错误,以致于最后没几个律师愿意带着我了。

离职的时候,我想将自己总结的《律师助理工作要点》分享给其他人,都是我工作中总结的各种心得和注意事项,一共10页。给我办理离职的经理说:不用了,你认为的注意事项,别人未必需要。

好吧,我就这么失业了。

第一个月,我在暨大图书馆泡了一个月,看书、看书、看书,看了各种律所的新人培养书籍。君合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之道》,高云写的《思维的笔记》,还有段和段、大成、岳成等律师事务所的各种书。

第二个月,我开始负债了,没有钱吃饭了。银行卡里只有几百块零钱,学校食堂便宜也架不住两个月吃饭用,我必须找工作赚钱了。

我润色了一下我的简历,先后投了十几家各种类型的律师事务所,有大所、有小所;有新锐所、也有传统所。只有一家给了我面试机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第三个月,我要扛不住了,我给家里人打电话,借了几百块度日,每日伙食费压缩到十块钱。又开始投简历,但还是没有一家律所给我回应,什么都没有。

为什么?我不够优秀吗?我很废材吗?

终于,在同学的引荐下,我加入了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跟着一位律师开始从实习律师做起。一个月后,我发了四个月以来的第一笔工资,扣掉房租和其他“保命”开销,居然还有500元剩余,激动的泪水沾湿了我的被子。

当三年后,我以老师的身份,走进那些我曾经投过简历但是没有任何消息的律师事务所,在讲台上自信满满的对着下面的高级合伙人、合伙人、律师们讲课的时候,当那些主任们热情邀请我过去办公室喝茶的时候,我想起了那位前辈说的话:

“只要努力,就会被认可”。

进入广东广信君达律所之后,我迅速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实习证,因为老板说这样办事方便。记得有一次开庭,上午九点开庭,我八点半就到达了法院门口等老板,他悠悠的过来说:

“一会儿开庭,你讲”

“哈?我还从没在庭上讲过话呢’

“你不可能永远是个实习律师,终究要讲话的“

“好”

虽然很突然,但所有的文书都是我写的,答辩状、质证意见、反驳意见、法律法规汇总、案例汇总都是我做的,我很熟悉这个案子,我讲就我讲。

我讲了十分钟,老板就打断我了,他接着我的话继续说。可能,他是觉得我太啰嗦了吧。庭审需要磨练的,还需要多多锻炼才是。

2016年,我27岁。

带着我的这位律师是一位传统律师,他有经验有策略,但是很少亲自写文书。我开始主笔几乎所有的文书(除了委托代理合同),起诉状、上诉状、证据清单、答辩状、代理词、法律法规汇总、时间轴图、人物关系图、案例汇总、庭审提纲……我不断的完善文书体系。

我将案件处理流程化、将文书标准化、将文档资料规范化,开始朝着我认为正确的方向前进。

我每一个案子都绘制时间轴图、人物关系图,使用思维导图归纳要点。但是老板并不允许我当庭将诉讼可视化图交给法官。我说,诉讼可视化图可以帮助法官理解案情,更好的理解我们的话。老板说,不用,我说了算。

后来,我用三张诉讼可视化图,将一个重大案件的诉讼策略逆转……

后来,老板说:“这个图你改一改,尽快交给法院”。

老板觉得我写文书太啰嗦,写的很全面很细致,但有的案子不需要。但是我认为需要,于是每一份文书我都写两个版本,简单版和啰嗦版,交给老板选择。老板有时候选择简单版,有时候选择了啰嗦版,不管啥版,都是我写的。

2016年5月-7月,我参加了广州律师学院第37期岗前培训班。

岗前培训对我来说,就是梦想快要实现的前奏,我非常期待。第一堂课,我就用记事本做了思维导图形式的课堂笔记。下课后,我发到同学群里去了,很多同学好奇的问这是什么东西?

我从2008年开始接触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工具帮助我打过辩论赛、准备过英文演讲比赛、帮我复习考试、考研、甚至帮我找工作。

第二天,我照样将画好的思维导图发到同学群里,开始有同学主动加我微信,问我能不能教他们学会使用思维导图。

一周后,班委评选,我高票当选学习委员,在200名同学当中,我获得了近一半的支持率。于是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一堂课都做思维导图笔记分享给同学们。

然后就傻了,因为……不是每一堂课的老师讲的都好,有些老师讲课超级无聊,但为了做笔记,我强迫自己听完了所有的课,成了那一期上课最认真的学员,一共手绘了38张思维导图。

班主任老师跟我说:“你是学习委员,你要服务好大家哟”,“没问题”,我答应了。服务好的前提是得认识大家呀,于是我决定记住所有200名同学的名字、律所和学号。

拿到学员表,我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记忆了全部学员的学号、名字和律所。

每次见到大家,我都主动打招呼,主动叫出对方的名字,几乎所有同学都加了我的微信,他们不再叫我名字,而是叫我“学委”,这成了我一个新称呼。

为了让大家掌握思维导图,我给100多位同学培训思维导图的做法;我参与组织了模拟法庭、辩论赛还有各种学习活动。我把自己总结的律师助理工作心得以及37期同学们汇总的各种信息,一起编成了《青年律师工作手册》,收获好评很多。

结业的时候,我获得了“优秀学院奖”、“最佳组织奖“和”突出贡献奖“。

我始终相信,乐于分享可以收获更多。虽然从律师学院结业了,但我并没有与同学们中断联系,我把我自己收集的各种知识干货都分享到同学群了,使得第37期同学群一直活跃到现在。

我按照要求递交了执业申请材料,每一份案件当中都提交了相应的诉讼可视化图和美观、规范的相关文书。面试的时候,主考官因为我的材料很漂亮规范,直接免试了专业部分,开始问其他问题,我顺利通过了执业面试。

2016年12月5日,我前往司法局领取律师执业证,走在连新路上,一点点的翻开执业证,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激动万分,非常开心,这一切都来的不容易。

2017年,我28岁。

由于老板业务重心调整,我独立执业,独自面对执业环境的种种困难、挑战和各种心酸,一切再次从零开始。

只不过这一次,我不再害怕。

过去八年的历练,我已经学会了如何面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生活是苦是甜,由自己的选择而决定。

独立执业后,我深刻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我开始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法律、历史、经济、社会、文学、管理、咨询、成长、艺术、新闻、写作等等。总结日常生活中的得与失,写成文字分享给别人,也内化成自己的能力。

我开始创立了自己的公众号:平哥说法,分享我的观察和思考。

我开始关注律师行业,关注青年律师的成长。很奇怪,我明明是自己独立执业的,我不担心自己没有饭吃吗?我不担心没有案源没有人找我打官司吗?有时候担心过,但很快就不再担心了。

律师是一个长期事业,靠的不是短时间的冲刺,靠的是长久的热爱和坚持,需要的是与时间为友,需要我们慢慢积累自己的能力。

独立执业的第一年结束时,我的收入是去年的两倍,银行卡里的余额第一次达到了5位数。我阅读书籍154本,写作近10万字。

2018年,我29岁。

我跟另外两个校友,作为室友的朱江和作为师兄的吴雨辉一起,开始组建元创智成律师团队,开始实践团队管理协同、案件流程化、文档规范化等等。

这一年,我也多了一个身份:王老师。

上一年的9月16日,我开始使用iCourt开发的律师智能工作系统——Alpha,因为对电子产品和软件使用的熟悉,我从使用的开始就提出了很多改进建议,慢慢的,我跟iCourt公司的人有了越来越多的联系。

2018年3月29日,iCourt合伙人之一的潘扬邀请我给其他律所讲课,我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走进了另一家律师事务所,从此在律师圈出了名。

2018年3月至8月,半年内,我在广州、中山、东莞、深圳、合肥等地讲课三十多场,我跟越来越多的律所主任、高级合伙人、青年律师相识。知道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律师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困境,也越来越多的对律师行业有了更多的思考。

得益于大学时“人格分裂法”的背课文经历和长达两年“不要脸”的英语学习经历,我锻炼了不错的演讲能力、临场反应能力和授课能力。我讲过的每一堂课,包括Alpha基础操作、法律检索、项目协同和文档管理等,都获得了好评。

用iCourt现场总监们的话说就是:“平哥走哪儿都能收割一波粉丝”。

2018年8月8日,我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受iCourt邀请,希望我在他们的“橙色星期三”上做分享,我再一次来到了北京。面对现场两百多各大名校毕业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们,我讲述了自己的故事。短短40多分钟的分享,现场掌声不断,笑声不断,我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个夜晚。

但我不知道的是,我开始火了。

会有我并不认识的律师加我微信,请教一些问题;也有刚刚执业的人怯生生的问我关于如何选择律所的问题;也有一些前辈律师跟我聊他们自己的故事;也有我认识的朋友和同学们跟我聊他们的困惑,一如我两年前的困惑。

生活总是充满不确定性,但是这种不确定当中又常常会有惊喜等着我们。

这一年,我拿到了iCourt“法秀”公众号的年度金牌作者,我第一次拿“金牌”,靠的是写作,是分享我的成果。

2018年结束的时候,我盘点自己的一年,收获颇丰,收入增长超过预期,我不再为吃饭发愁;我还组织了家人第一次旅游;我阅览书籍达到260多本,我不断的充实自己,因为相信时间会给我答案,也会给我回报的。

2019年,我30岁。

执业两年,我离开工作了三年半的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正式转入广东启源律师事务所。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多名同事对于我的离职表示惋惜和不舍,他们说我是难得的人才。

我是人才,不是废材。

转入启源律所后,我跟团队成员一起奋力向前,尽管其中会有曲折,但总体比我之前好,沿着我们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前进。如果这是创业的话,我已经踏上创业路四个多月了。

过去的一年,我也在思考着了律师行业的变化,“一体化”、“团队协作”、“重新定义法律服务”、“人工智能替代律师”、“青年律师如何成长”等等话题我都在关注当中。我开始萌发了一个想法,我要写一本书,一本关注青年律师如何成长的书,如果能成,一定会对整个行业有所影响。

2019年3月20日,我再次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我第二次被邀请前往iCourt总部,在“橙色星期三“的舞台上,分享青年律师的成长。与去年那次不同的是:1、现场的人从去年的200多增加到300多;2、增加了网络直播,所有iCourt校友都可以在线观看直播。

在从容和淡定以及一点点紧张中,面对带着长长摇臂的摄像机,面对现场百余名工程师和产品经理们和线上近千名律师,我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分享了我对青年律师成长的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