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陈向东频道 Simon ¤ ¤ 网络文化的繁荣,离不开段子手们的功劳。 他们擅长用轻松的形式、幽默的文字、 意外的包袱来描述人或事。 人是名人,谁火写谁,事是小事,以小见大。 如果某一天,你也成了段子手们的素材, 那么恭喜你,你一定是“名人”了, 不管这个名是好还是坏,至少是出名了。 现在所谓的炒作,本质上不就是“强行出名”吗。 在商业领域,谁是名人? 各路大咖们,比如大公司的掌门人,独角兽的CEO。 什么是小事? 吐槽就是,谁对公司没点意见啊。 比如任正非和华为,就是段子手们的素材宝库, 关于任总的段子很多,最出名的是“万言书”。 话说某名校毕业生刚到华为工作, 没干几天就给任正非上了一篇“万言书”, 对华为的经营战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洋洋洒洒上万言,堪称呕心沥血之作。 结果任正非的回应是:有病赶紧治,没病赶紧走。 再比如刘强东和京东,也是段子手们的“拿手菜”, 荣登世界500强之后,他们刷屏的机会暴增, 流传最广的就是这条“证明错误”。 在某次战略会议上,刘强东宣布投资建物流体系, 这意味着京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要负债经营。 一名尽职尽责的高管马上不淡定了,当面直怼, 他的理由很充分,说得头头是道,很多人表示赞同。 刘强东听完后说,京东自建物流这是我的决定, 我不是和大家商量,而是通知大家,请大家依照执行。 随后,他看着那名高管说:这位先生, 我请你来不是证明我的决策是错误的, 我请你来是把我的决策落实执行到位。 一星期后京东再开会,那名高管已换人。 上面两件事,只能当段子看,不能做事实用, 即便写的是真事,也一定经过了段子手的加工, 添油加醋、断章取义、偷换概念是惯用手法。 但是这些事又必然是有原型的,不是空穴来风, 这两件事的原型,其实同属一类:提意见。 就是怀疑决策的正确性,提出自己的看法。 很多人提意见的时候,秉承的是“一心为公”, 不为自己谋私利,真的就是想让公司能更好。 因为大家心里很清楚,公司好了自己才会好。 可现实却是,领导不喜欢只提意见的下属, 虽然领导们口中经常说“欢迎大家提意见”, 但你虎头虎脑地提几个意见试试, 看领导弄不死你。 这是为什么。 领导虚伪,口是心非,言行不一? 不是,但凡当上领导的人,其胸怀都比较宽广, 容忍这点小事不在话下。 最大的原因,是大家只理解了表面意思, 根本就没往下深想一层。 有个段子最能说清楚这件事: 一天公司开大会,董事长在会上讲话, 问,谁能说说公司目前存在什么问题? 台下哗哗哗举手者众,超过百人之多。 董事长追问,谁能说说背后的原因? 一大半举着的手放下了。 再问,谁能告诉我解决方案? 又放倒一片手,只剩下不到20人。 继续问,有谁想动手试一下? 结果只剩下了5个人举着手。 言者众,思虑者少,献计者寡,担当者无几, 这就是当下职场普遍存在的现象。 挑毛病、找原因、给方法、担责任, 哪个含金量更高,哪个更难?不言而喻。 解决是能力,担当更重要。 阿里巴巴的马云在一次公开演讲中, 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说, 阿里鼓励员工提意见,但是只提意见却不行。 提出意见的同时,一定要带着解决方案, 否则提意见就成了吐槽,没有任何作用。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是人就有缺点。 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公司,公司是由人组成的。 只是简单地提点意见,实在是太容易了, 随便一眼就能看到各种问题。 但关键是,想过原因吗,找过方案吗。 只提意见,对公司没有丝毫的改善作用, 还要耽误领导的宝贵时间, 也会滋长公司的吐槽氛围, 这种“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没人喜欢。 提一次两次,领导会认为你不懂事, 提三次四次,领导对你就有看法了, 经常提反复提,领导一定会修理你。 所以,身在职场,对提意见这事一定要慎重, 没找到原因,没想出方案,最好别提。 领导是绝对不喜欢只提意见的下属的。 ¤ ¤ 陈向东频道:关注管理、创业与职场的原创公号 陈向东,跟谁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前新东方执行总裁,全国青联委员,北京民营科技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创新创业企业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哈佛商学院校友,数所高校的兼职、客座教授。畅销书《做最好的创业团队》的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