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潇寒雨渡清流,苦竹云荫特地愁。回首南唐风景尽,青山无数绕滁州。”清代王世桢曾作《题清流关》一诗。 清流关位于滁州市西郊12.5公里处的关山中段。是古代重要关隘。始建于南唐(937-950),因当时地属清流县,又处于清流河上游,故名“清流关”。昔为南北交通必经之道,南望长江、北控江淮,是出入金陵(南京)的必经之地,被誉为“金陵锁钥”,有“九省通衢”等称号。同西域古道、滇藏茶马古道一样,有其独特的人文历史价值。 南宋诗人陆游曾经写诗《送张野夫寺丞牧滁州》声援当时积极主张抗金的滁州刺史张野夫:“阵云冷压清流关,贼垒咿嘤气如发。战场遗迹傥可画,尺素寄我关何秋。” 民国元年,津浦铁路(即今京沪铁路最早通车的一段,从天津到南京的浦口)修通后,“国道”改辙,清流关古驿道随之寂静下来了。 通往关隘的村落。 沿路可看到垂杨、土屋、青竹,鸡犬声此起彼伏,群羊安详地散步。 清流关除了作为古战场和古关隘外,著称于世的还有它的古驿道。“九省通衢”就是今天的闽、赣、浙、苏经南京过皖、鲁、豫、晋、冀,驿报频传,商贾云集,车马行人,日夜不息。 繁盛时滚滚的车轮,留下了今日仍清晰可见的深深辙痕。 清幽的湖水倒映着盈盈树影,这里曾经是车贩走卒、部队和战马补给水源之处。 传说被关羽所劈的“试剑石”,至今仍立于古道边。 关中的蝴蝶不知世事,翩翩起舞。 不知名的藤曼爬上了残垣断壁,顽强地生长着。 明代遗物—阴刻的“根”字石,古朴秀雅。 为了便捷军事情报和政治文件的传达,南唐开凿了清流关,并在清流关上设兵把守。清流关的开凿,不仅打通了南京过江通往南唐这几个州的道路,由这条道路一路北上,可直通北京。置身此地,可窥见地形险要、悬崖峭壁,山高谷深,在此设关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U型门洞两壁用块石垒砌,深有10丈,基石2米之高,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明代陈琏曾在《清流关》诗中描写到:“忆自南唐始于凿,据守形势真险恶”。 关前的古战场现在大多已变为农田,一派欣欣向荣的盛世农耕景象。 来源|美好琅琊、滁州市纪检监察网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运维|滁州学院蔚然新媒体中心 小编|邹烨 联系|chzu@qq.com(如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