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尚是个圈,汉字演变又何尝不是?书法小知识<下>

 gs老张 2019-05-06

书法是自成意趣的艺术,包含意味、情趣、思想等,练字er能轻易找到一个感兴趣的点,开始宏观了解书法。比如,古时书法家的故事,又或是字字在上一期书法小知识里介绍的那样,以各朝代主流书法为脉络,宏观了解书法,建立一颗书法知识树。

然鹅……这真是好大的一棵树,殷商的甲骨文、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秦国的大篆等刚下场,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就已登台。

我们知道在三国以前,汉字已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等阶段。可以看出汉字演变是由简到繁,繁简交替,又发展演变为由繁到简的,这是书法随时代而发展的必然。

三国后的时期,是完成汉字书体演变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再往后书风极盛,还曾复兴过篆书、草书、隶书,玩起了仿古的笔墨游戏,实在有趣得很,和字字一起了解下吧。

1

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分三国,金戈铁马、鼓角争鸣不休~三国鼎立后,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随之出现了文化的繁荣,书家遍地是。

有“正书之祖”的钟繇、“飞白妙有绝伦”的蔡邕、善写八分书的梁鹄、 “吴之八绝”的皇象……除了名家还有曹操、诸葛亮、甚至张飞、许靖以及著名隐士胡昭的书法都堪称一流。

总之,很多,可能出门前烧个香,回头就能捡个书家就回家了吧。

不过只能梦里想想,正经点说回这一时期的书法,此时的篆书地位仍然很高。

北方曹魏政权正始年间,刻立的石经碑,专用古文,小篆,隶书书刻儒家经典著作。其中的小篆书笔画细劲,结体整饬,字型修长,与秦篆略有不同。南方的吴国政权,在天玺元年,碑刻也用篆体,书法样式却是各有不同了:方厚,尖锐,劲折。“如折古刀,如断古钗”,有雄强的力量。

2

两晋南北朝

西晋的书风如同曹魏,统一全国太平了20年。其特点是,书法中心仍在洛阳,旧体、新体共存共荣,同时,南方人士开始接受新体书法,如梁鹄一派。不过,隶书书法精整者仍沿袭曹魏隶法,与汉隶相近

东晋时期,楷书取代了隶书的正体字地位,隶书时代结束了。

楷书嘛,不得不提东晋王羲之,自他遒劲的楷书出现后,衬托出钟繇楷书的古质特点,因此后世书法家以古雅、朴茂、天然来评赞钟繇的楷书。而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叔父王廙,都是传习钟繇楷书的书家,如此说来,王羲之楷书渊源钟繇……嗯,贵圈真牛,名人都是亲戚来着。

话说,隶书地位虽被取代,但朝廷立碑,达官贵人书刻碑志,还在沿袭汉魏、西晋的传统,仍采用隶书。所以,我们能见到的东晋隶书,几乎都是墓志。且大多都是采用一种近乎楷化的“方笔隶书”,特点是笔划方厚,横平竖直,撇笔捺笔也方直化了,很像现在美术字中的黑体字。

因隶书只见于墓志,后来的南朝人还把隶书称为“铭石书”。不过,南北分裂后,连隶书墓志也难见到了:正是楷书当道时。区别是,南朝楷书已是“斜划紧结”式,北朝仍是古质的“平滑宽结”式。

3

唐朝

唐朝书风极盛,好几位帝王皆好书法。唐太宗以行书写碑,武则天以草书写碑,而唐玄宗李隆基好写隶书。

唐玄宗的隶书,体态宽博,笔画丰腴,字势横逸~在此前的初唐隶书,是瘦硬风格,自玄宗以后,唐人隶书转尚肥腴。只是有的肥厚状,是肥俗,可没有玄宗的雅致。

大概,这就是古时的明星效应吧?今有明星街拍带货,古有皇帝庙堂练书法。

总之,唐玄宗执政以后,涌现出一批擅长隶书的书家。因唐朝书家的热衷,隶书在唐朝中期辉煌了将近百年,出现了隶书中兴的局面。后来,宋朝书家将唐朝隶书称为“唐八分”,明朝人则将唐朝隶书称为唐隶。

而篆书亦是如此,在唐朝也出现了复兴的迹象,一些以楷书著称于世的大书家,如欧阳询,颜真卿,徐浩,柳公权,都能写一笔中规入矩的篆书。

草书吗?能够代表唐朝草书艺术新成就的书家,必须是张旭和怀素,人称“颠张狂素”。张旭的笔势奔放,理性又率性。有难以力量的形态,微妙的变化,连鬼神都不可揣测,整篇气象有如惊雷激电

怀素的草法,据说是从张旭的学生邬彤那里讨教得来的,还曾受过颜真卿的指点。怀素嗜酒,疏放不羁。好作狂草,写的极其狂放,异常绝妙,往往一笔贯通一行

唐人说,各种书体,唯有草书把笔势发挥到探奇掇妙的极致,把书写的韵律节奏推到变化莫测的极致。可以说,草书代表了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

而因为其他书体在唐朝过于耀眼夺目,倒使人容易忘记楷书。在唐朝,书法家们不但总结了写楷书的用笔法,而且借用自然的物象意态作比喻,提出了楷书笔画形态的美感标准,将楷书发展再度推上高峰。

4

宋朝

宋朝人是喜好收藏古代金石拓本,摹勒古文字,为后人留下许多金石学,文字学的著作。研究金石文字的学者如徐铉徐锴兄弟,以及郭忠恕,黄伯思等,他们懂得古文字,熟悉篆书,也是擅长篆书的书家。

然而宋朝以来,书家往往长于楷行草三体,疏于篆书。即使一些书家留意篆书,却以失真走样的字书,传刻的帖本来习篆,所以不明作篆的古法,笔画不能沉实,结构不能弥满,徒具篆形体。

因此,宋人更喜写草书,名书家能写草书的,还可以开出一大长串名单。有帝王,也有人臣,还有文士……这草书风气极盛,不减唐人,只是,喜爱草书的书家极多,放眼望去,却只有黄庭坚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黄庭坚钻研草书达30余年,自道心得:草书古法“与蝌蚪篆隶同意”。黄庭坚写狂草,并非放笔奔逸,所以是形狂而势不狂。hhhhh,老黄这种苦心经营的草书,可以说是理性的狂草

5

元明时朝

元明两朝时,篆书复又用于碑额、墓志盖,以示庄重古雅。赵孟頫文征明都写过《篆书千字文》,用笔露锋,只是结字不能整饬不过,元朝名家都能写草书,章草书法得以复兴。

比如赵孟頫擅长小字草书,用笔灵动而不放纵,秀雅精致。

明朝书风承接元代。明人的行书,宗法《兰庭》,而且推崇赵孟頫,也取法苏、黄、米三家

吴宽学苏东坡书法,专写苏字;文征明行书学右军、智永,结体周正,字画秀劲,用笔太露锋,临王羲之的兰亭序也是这样的笔调;徐渭行书,酣畅跳宕,得益米芾为多;董其昌行书取法米芾,意欲超越赵孟頫;倪元璐的行草书,字距密而行距疏,笔力苍劲…

6

清朝

隋唐以后,一般书家很难再见到汉魏石经拓本,即使能够见到一些汉碑,也不是汉人笔法。那学唐碑以求隶法?也不好,像是照猫画虎。

因此,宋元明清的隶书乏善可陈,即便是大书家米芾,赵孟頫,文征明的隶书,也缺乏汉隶特有的凝重古朴意态

直到乾隆嘉庆年间,考据学兴起,学学者书家,四处访求汉碑,摹拓汉碑,互相赠送或交换汉碑拓本,书家直接取法汉碑隶书,互相观摩砥砺,终于在乾隆嘉庆时期,出现了隶书复兴的局面

他们用隶书题匾额写对联,写条屏写中堂,都是大字隶书,风格纷呈,形态各异。他们隶书的共同点是:用笔主张万豪齐力,笔画朴质浑厚,结构整肃中见奇纵。

在清朝的书法史中,隶书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清朝书家崇古的劲头十足,他们不止喜欢考据金石,还溯流穷源,不但追踪秦汉小篆,还要上溯先秦时代的大篆。其中《石鼓文》,清朝书家最为喜好临写。这些自学者而成书家,锐意篆书,风气之盛,成就之高,几乎超过了宋元明三朝。

比如,清朝平民书家——邓石如,就很善作篆书。铺毫行笔,疾徐微变,节奏有致,舒展自如的笔画,转中带折,笔笔浑厚。字形纵长,凝然有姿态。结体平正中有错落,紧密中有疏放,参差与整肃,相互映衬。

清朝后期,吴让之、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都是擅长篆书的圣手,他们就不同程度地受到邓氏的启发和影响,又能各开生面

古人留下的宝藏实在太多,今人也只发现了冰山一角。学习新知识——书法,构建一棵知识树显然很有必要,而我认为从各朝代开始梳理,不失为个好方法。

既然,我们喜爱书法,学习书法,希望有天,也可以自豪的说,我在传承中国书法!

今日话题

你喜欢哪个皇帝的书法?

编辑 | 觉兮

图片 | 网络

可以解决你练字疑问的关键词

2019年5月6日 星期一

己亥猪年 四月初二

我今天才知道

我之所以漂泊 就是再向你靠近。

/ 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廊桥遗梦》

点了在看,字也会变好看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