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艺复兴真的是复兴古希腊文化?

 老夫子的论语 2019-05-06
文艺复兴真的是复兴古希腊文化?纯属西方后世捏造

“文艺复兴”概念为19世纪欧洲学者捏造

董并生

“文艺复兴”时期没有“古希腊复兴”的事实

“文艺复兴”时期对意大利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古罗马的民族历史,并没有所谓“古希腊”的影子,因为:“希腊从来没有能够为自己建立起民族的政治历史的传统,简单的理由是他们从来没有在政治上统一过。对于他们来说,埃及比希腊更容易被描述成为一个政治主体。罗马人——而不是希腊人——把民族的历史观念流传给了文艺复兴……”[1]

“我们已知的事情中有一个突出的事实。我们发现,古代后期的历史学家为了修订自己的民族历史,求助于罗马历史学家、教会历史学家以及东方国家的历史学家——尤其是犹太人,但我们没有发现他们求助于希腊的历史学家。正如我们的叙述所表明的那样,我所说的希腊历史学家指的是真正的希腊历史学家,而非用希腊文描写其他民族的历史学家。

这个事实意味着两个问题:

(1)为什么希腊人被排除在他们的学术活动,即民族史的修订工作之外呢?

(2)如果希腊人实际上被排除在古代民族史修订工作之外,那么文艺复兴时期的民族史修订是否也如此呢?”[2]

意大利著名西方古典历史学家莫米利亚诺就“古希腊历史”对后世史学的影响问题提出了质疑。

“文艺复兴”概念是一个“法语新词”,源于十九世纪中期

“文艺复兴”是19世纪出现的概念。“就广义而言,文艺复兴是19世纪学者们的创造。”[3]

“从19世纪开始,人们逐渐形成这样一个观点:文艺复兴对现代世界的发展具有‘卓越的历史重要性’;继中世纪文化发展停滞之后,一个‘文化上的春天’伴随着对古典文学的重新审视和视觉艺术的蓬勃发展传遍欧洲大陆。这一观点的发展主要归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的作者---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4]

“文艺复兴(Renaissance)——以大写字母R开头——这个概念(image)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追溯到法国历史学家朱尔斯·米什莱(Jules Michelet;他喜欢这个名称)、批评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和建筑师A.W.普金(A.W.Pugin;他们不赞成这个名称)、诗人罗伯特·布朗宁(Robert Browning)和小说家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他们更加模棱两可),但首先要追溯到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

正是布克哈特,正是他的著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Civilis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n Italy;1860)用「个人主义」和「现代性」这两个概念定义了这个时期。据布克哈特说,‘在中世纪,人的意识……在共有的面纱掩饰下处于梦幻或半清醒状态。……人们——正是通过某种基本分类方式——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种族、民族、党派、家庭或团体中的一员。’然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这一面纱首先化为乌有……人变成了精神的个体,并认识到自己就是如此。’文艺复兴意味着现代性。布克哈特写道,意大利人‘在现代欧洲之子中是最早出生的’。

14世纪的诗人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英语拼写成「Petrarch」)是‘最早的真正的现代人之一’。艺术和观念的伟大复兴始于意大利,而这些新的观念和新的艺术形式在较晚阶段才传入欧洲其余地区。”[5]

“文艺复兴”孪生概念“人文主义”(德语新词)源于十九世纪初

在“文艺复兴”概念出现之前不久,如影随形的孪生概念“人文主义”一词出现于十九世纪初。

“「人文主义」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术语,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Humanismus 这个词19世纪早期开始在德国使用,意指其价值观念开始受到质疑的传统形式的古典教育,而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似乎是第一个在英语中使用“人文主义”这个词的人。至于「人文主义者」,该词起源于15世纪,为学生用语,指「人文学科」的大学教师。”[6]

“众所周知,术语「人文主义」直至1809年才露面。实际上,它是德语中的一个新词(Humanismus)。在使用初期,它所对应的是19世纪学校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思想倾向,也就是说它起初只涉及到某种教育理论。后来,它的使用范围不断拓宽,其中也融入了反抗「黑暗年代」(1841年)及「繁琐哲学」的精神运动的思想内涵,并且在沃伊特(G.Voigt)的著作《古典的古代在人文主义时代的复苏》(1859年)中、被用来作为“古典文学复兴”这一具体时期(人文主义初期)的同义词。直到20世纪中期,这部著作仍被当作经典并用于相关问题的研究。”[7]

“自19世纪中期起,尤其是雅各布·伯克哈德(Jacob Burckhardt)的名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问世之后——它确立了「文艺复兴」的(法语)名称并使其家喻户晓,「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这两个词开始形影相随,就像一对双胞胎,给那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打上了深刻印记、并肩负起了开创「我们自己」新世界的艰巨使命。”[8]

西方学者对“文艺复兴”概念的反思

“「文艺复兴」一词的始作俑者,是法国历史学家朱尔·米什莱(1840)。[9]他对该时代的独到见解以及他所主张的历史观点,后来引发了一场有关历史写作的长期大讨论。

确实,由米什莱和伯克哈德两位大师于19世纪中期开启的「文艺复兴」模式,在20世纪的最初几十年间遇到了强烈质疑,甚至一度达到了全面否定其作为独立历史时期存在的地步。这一质疑首先来自某些研究中世纪的学者,后来进一步蔓延至同时期的历史学家。尤其在二次大战及战后一段时间里,这一大讨论最终导致了专业历史学家对这一既定模式的深刻反思。”[10]

然而,其反思的方向存在问题。

“在他们的心目中,随着对其他复兴时期、尤其是12世纪复兴时期历史研究的全面展开,「文艺复兴运动」逐渐失去了它原先承载的负重,而它头上新世纪曙光的光环也逐渐淡去,最后仅保留了某个具体历史时期的名分以及历史上某场精神及艺术运动的名分。”[11]

“文艺复兴”不过是则神话

“文艺复兴这一想法(idea)是个神话。当然,「神话」这个词也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术语,它故意用在这里有两种不同的意思。当专业的历史学家提到「神话」时,他们通常是指对过去的论述,对他们能证明是错误的或至少是令人误解的过去的论述。至于布克哈特对文艺复兴的描述,他们反对他在文艺复兴和中世纪之间、意大利和欧洲其余地区之间所作的戏剧性的对照。他们认为这些对照被夸大了,在做这些对照时,忽略了中世纪所作的许多革新,忽略了进入16世纪、甚至更晚些时候的传统观念的存在,忽略了意大利人对其他国家的、尤其是对荷兰的绘画和音乐的兴趣。

「神话」这个词的第二个意思是更为文学化的概念。神话是讲述一个比现实中的人更高大(更纯洁或更阴暗)的人物的象征性的故事,讲述一个伦理道理的故事,尤其是讲述一个关于过去的故事,以便解释和证明某些事物的现状。从这个意义上讲,布克哈特的文艺复兴也是一个神话。他故事中的人物,无论是像阿尔贝蒂(Alberti)和米开朗琪罗这样的英雄,还是像博尔吉亚家族(the Borgias)这些坏蛋,都比实物要大……

这些比喻在布克哈特时代不是新的。从14世纪中叶起,意大利和其他地区的越来越多的学者、作家和艺术家开始使用新生这个比喻来表明他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的感觉,这是继他们最先称之为「黑暗时代」之后的一个新生的(regeneration)、革新的(renovation)、恢复的(restoration)、复活的(recall)、再生的(rebirth)、重新苏醒(reawakening)的或重见光明(re-emergence)的新时代。”[12]

西方学术界将“文艺复兴”概念不断推前

随着学术的“进步”,西方的“文艺复兴”也层出不穷,继十九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作者、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提出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概念之后,西方学者不断将“文艺复兴”的时间推前。今天不止有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概念,欧洲12世纪也有“文艺复兴”,进而,还有“帕列里奥文艺复兴”(13-15世纪)、“马其顿文艺复兴”(867-1056年)、8-9世纪“伊斯兰文艺复兴”,8-10世纪“加洛林文艺复兴”、7世纪“诺森伯里亚文艺复兴”、4世纪“拉丁文艺复兴”、公元1世纪的智者运动:西方文明史上第一次“文艺复兴”。

13-15世纪“帕列里奥文艺复兴”

“公元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建立了拉丁帝国,在这一过程中毁灭了大量希腊手稿,拉丁帝国一直持续到1261年拜占庭的最后一个王朝帕列里奥王朝(Palaeologan Dynasty,1259-1453)开始。这一时期出现了帕列里奥文艺复兴(Palaeologan Renaissance),文化中心位于君士坦丁堡的宫廷。这次复兴激发了人们对希腊遗产继承的渴望。”[13]

12世纪“文艺复兴”

美国学者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在其所著《十二世纪文艺复兴》中系统提出十二世纪“文艺复兴”的说法。[14]

9-11世纪“马其顿文艺复兴”

“马其顿王朝时期(867-1056)的拜占庭不仅重视文化教育,而且积极促进学术艺术的发展。因而人们把这段时期叫做马其顿文艺复兴(Macedonian Renaissance),这是拜占庭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15]

8-9世纪“伊斯兰文艺复兴”

“伊斯兰帝国以欧亚规模的交易为背景,并以阿拉伯语为国际语言,和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及印度的各种文明互相融合。在八至九世纪时,以大都市为中心,出现了文明革新运动「阿拉伯文艺复兴」。”[16]

阿拉伯语在历史舞台上才出现不久(公元7世纪),本来是新事物、如何称为“复兴”?

8-10世纪“加洛林文艺复兴”

“8-10世纪在查里曼大帝及其继承者倡导下的加洛林文艺复兴(Carolingian Renaissance)吸引了更多的民众,主要的成就是复制了古典文献手稿,弥补了因蛮族入侵而带来的文化浩劫。”[17]

10世纪“奥托文艺复兴”

近来有学者提出将此时期分为查里曼推行的“第一次卡洛林文艺复兴”、其后继者统治下的“第二次卡洛林文艺复兴”,并将后来的“奥托文艺复兴”视为相同现象的延续,而纳入成“第三次卡洛林文艺复兴”。[18]

7世纪“诺森伯里亚文艺复兴”

“公元7世纪的诺森伯里亚文艺复兴(Northumbrian Renaissance),……669年,坎特伯雷主教塔尔苏斯的西奥多(Theodore of Tarsus,602-690)在不列颠引发了一股建立僧侣学校、主教学校的浪潮。这场文化复兴运动中的最杰出人物是「英国史之父」比德(Bede,673-735),他精通古典文献,掌握希腊语、拉丁语和希伯来语。诺森伯里亚文艺复兴为欧洲大陆的加洛林文艺复兴培养了学者。”[19]

4世纪“拉丁文艺复兴”

“公元4世纪的拉丁文艺复兴(Fourth-Century Renaissance),这场复兴保存了大量古典文献,人们从纸草文卷和羊皮文书中复制了大量非常易于损毁的手稿。356年,康斯坦修斯二世(Constantius Ⅱ,317-361)在君士坦丁堡建立一座文献馆(scriptorium)专门复制古典文献。……这场文艺复兴的中心首先在高卢,以后转移到罗马,代表作家是哲罗姆(Jerome,约342-420)和奥古斯丁。”[20]

公元1世纪“智者运动”——西方“第一次文艺复兴”

“第二次智者运动(The Second Sophistic Movement)可以说是西方文明史上第一次“文艺复兴”,是一场以强调修辞和努力再生阿提卡语言为特色的复兴活动。这场运动始于公元1世纪下半叶,鼎盛于公元2世纪,以后就衰落了,前后持续了约有5个世纪之久。”[21]

这样一来,西方的“文艺复兴”竟然有十次之多,基本上从耶诞一世纪之后1700年间不曾间断;孰知物极必反,从来就没有间断,也就不存在“复兴”的问题了。

既无“古典”历史,何以“复兴”文艺?

“文艺复兴”是与西方“古典历史”相关联的一个概念。

“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来源于法语la Renaissance,而这个法语词汇又来自拉丁语renasci,是「再生」之意,在此背景下就是「学术复兴」之意——再生「古典学术」与「古典艺术」”。[22]

“复兴”的前提是古代曾经存在过“文艺”的历史(即“古典历史”),从本书所考述的结论来看,事实上西方“古典历史”完全出于近代以来西方学者们的杜撰,因而“文艺复兴”也不过是一个虚假的概念。

西方“古典历史”既为虚构,并不存在一个“辉煌的古希腊文明”,那么如何会有所谓“古希腊文艺”的“复兴”?这样就引申出一个问题,“文艺复兴”既然不是“古希腊文艺”的“复兴”,那么其内容又来自何方呢?

原来没有“文艺复兴”,只有中学西被!

详见:董并生专著《虚构的古希腊文明——欧洲古典历史辨伪》(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

[1] [意]莫米利亚诺《现代史学的古典基础》中译本第10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2] [意]莫米利亚诺《现代史学的古典基础》中译本第11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3] [美]罗宾·W温克、L.P.汪德尔《牛津欧洲史》中译本第1卷第95页,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4月第1版

[4] [英]彼得·沃森《人类思想史——冲击权威:从阿奎那到杰佛逊》中译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5] [英]彼得·伯克《文艺复兴(第2版)》中译本第3-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

[6] [英]彼得·伯克《文艺复兴(第2版)》中译本第2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

[7] 有关「人文主义」一词的历史演变,还可参考P.O.克里斯特勒的论著《古典文学和文艺复兴思想》,剑桥,马萨诸塞,1955年,第8-9页。关于沃伊特,可参考费弗的《古典知识史》第17页。见[希腊]娜希亚·雅克瓦基《欧洲由希腊走来》中译本第62页注①,花城出版社2012年3月

[8] [希腊]娜希亚·雅克瓦基《欧洲由希腊走来》中译本第62-63页,花城出版社2012年3月

[9] (参阅吕西安·费尔夫的文章《朱尔·米什莱是如何创造文艺复兴的》,选自《还历史以真实面目》,巴黎,1962年,第717-730页)

[10] [希腊]娜希亚·雅克瓦基《欧洲由希腊走来》中译本第63页,花城出版社2012年3月

[11] [希腊]娜希亚·雅克瓦基《欧洲由希腊走来》中译本第63-64页,花城出版社2012年3月

[12] [英]彼得·伯克《文艺复兴(第2版)》中译本第4-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

[13] 陈恒《古典学的历史》中译本译后记,见[德]维拉莫威兹《古典学的历史》中译本第313页,三联书店2008年6月

[14] 详见[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十二世纪文艺复兴》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6月第2版

[15] 陈恒《古典学的历史》中译本译后记,见[德]维拉莫威兹《古典学的历史》中译本第312页,三联书店2008年6月

[16] [日]宫崎正胜《中东与伊斯兰世界史图解》中译本第167页,台北商周出版2008年9月初版

[17] 陈恒《古典学的历史》中译本译后记,见[德]维拉莫威兹《古典学的历史》中译本第316页,三联书店2008年6月

[18] (Pierre Riché et Jacques Verger, Des nains sur des épaules de géants. Maîtres et élèves au Moyen Âge, Paris, Tallandier, 2006)参看维基百科[卡洛林文艺复兴]条

[19] 陈恒《古典学的历史》中译本译后记,见[德]维拉莫威兹《古典学的历史》中译本第315-316页,三联书店2008年6月

[20] 陈恒《古典学的历史》中译本译后记,见[德]维拉莫威兹《古典学的历史》中译本第314-315页,三联书店2008年6月

[21] 陈恒《古典学的历史》中译本译后记,见[德]维拉莫威兹《古典学的历史》中译本第310页,三联书店2008年6月

[22] 陈恒《古典学的历史》中译本译后记,见[德]维拉莫威兹《古典学的历史》中译本第309页,三联书店2008年6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