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的长寿之乡竟然是上海? 几位老人聊到长寿这件事,还是从“农村比城市更适合养老”说起的。 然而,这个说法立刻被小编的姨婆驳回了:“那我跟你们讲呀,长寿老人最多的地方是上海囔。” 上网查了一下,还真是这样。 澎湃新闻曾发布过一条消息: 「据上海市民政局报道,在上海的百岁及以上老人中,从年龄上看,100-102岁占82.9%,103-105岁占14.9%,106岁及以上占2.2%。此外,99岁是“准百岁寿星”,共有1576人。 上海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之城,根据长寿地区的代表性指标,即每10万人中有百岁及以上老人超过7人,上海2010年首次达到该指标,2017年该指标已达14.9人。 此外,截至2017年底,上海9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2万人,比上年增加近8000人;9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9万人,比上年增加近2000人,百岁老人的后备军继续增多。」 我们一般认为的「长寿之乡」往往在深山老林中,但实际上,从世界范围来看,「长寿」在发达程度更高的城市会更容易实现。 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因素:经济水平较高、食品和饮用水质量更可靠、医学水平发达和公共卫生覆盖相对完善。 二、长寿是吃出来的? 小编的外公总喜欢这样为自己辩解:某某伟人抽烟喝酒又吃肉,还不是照样活到一百岁。长寿老人的一些特殊习惯,常常被人拿来参考。 我们罗列几位百岁老人的饮食习惯,看看能否研究出点什么。(数据截止至2018年10月) 徐女士(111 岁,最长寿的上海人):「长期吃素,法式小面包、牛奶、鸡蛋等,不吃肉不吃鱼。」 苏女士(110 岁):「胃口很好,喜欢鱼、肉,基本不吃素菜;口味偏淡喜甜,每天早上一杯蜂蜜水、一个鸡蛋、几片面包,中午吃饭,晚上喝粥。」 季女士(109 岁):「平时爱喝黄酒白酒,爱吃螃蟹大肉等荤腥。」 宋先生(109 岁,最长寿的上海男性):「早餐以麦片、鸡蛋、粥等为主;饮食荤素不拘,偏爱白切肉和油肉。」 陶先生(108 岁):「一日三餐从不挑食,荤素搭配,蔬菜是自己家种的,荤菜特别喜欢红烧肉。」 …… 百岁老人的经验互相对不上号,这让我们听谁的? 但科学总结一下,规律还是有的:要长寿,吃肉是少不了的,即使不吃鱼、肉,也需要通过牛奶、鸡蛋等补充动物性蛋白质。 一方面,人到老年,身体代谢能力大不如前,对蛋白质绝对数量的需求低于壮年时期,但同时,因为消化能力和肾脏代谢蛋白质能力的下降,对蛋白质的「质量」需求反而更高。因此,对「吃肉如何选择」的要求会远远高于年轻人。 完全的素食可能无法满足人体的代谢需求,如果对素食有偏好,需要格外注意添加蛋白质来源,比如牛奶、蛋类、豆制品等。 三、长寿老人的食谱也有「坑」 仅从这些老人的儿女描述来看,很多长寿老人的饮食习惯并不健康。 1、饮酒。以目前的医学观点来看,酒精是明确的 I 类致癌物,即使少量引用,也会增加恶性肿瘤风险。 2、甜口味和蜂蜜。一般来说,我们建议每天吃糖的数量不要超过 25 g,但以江浙地区的传统菜式来看,无论是苏州的甜还是杭州的红烧,超出这个用量轻而易举。 3、脂肪。人的老年,味觉往往容易退化,口味变得越来越「重」,无论是重盐、重糖或者是重脂肪。很多百岁老人说喜欢吃「白切肉」「红烧肉」,可能都会有这种影响。 所以说,百岁寿星的「长寿秘籍」也未必健康,这只是一些个人习惯,一般人天天这么吃,可能是顶不住的。 四、长寿老人的共同点,是这个 徐女士(111 岁):「佛珠串总不离手,就是大冬天冻得手指发红,也是一直不停地搓动佛珠。」 何女士(108 岁):「自创一套保健操,其内容包括甩手、踢腿等。」 俞女士(108 岁):「一生喜爱音乐,弹得一手好钢琴,每天总要弹上几个小时。每天坚持步行一小时,很少间断。」 吴女士(108 岁):「喜欢玩平板电脑,一天要玩几小时。」 杨先生(107 岁):「计算能力很好,经典的 100 减 7 脱口而出,再减 7 也很快算出,到连着 5 个 7 的时候才停住。」 杨先生(106 岁):「100 岁之前,都是自己买菜烧饭吃。」 尽管在「长寿要怎么吃」方面,几位寿星都有自己的爱好,但其他生活习惯上,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保持了运动的习惯。 这包括几个方面: 1、大范围运动:包括走路、做操等,经常活动大关节,保持身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协调性。同时,也避免了剧烈的运动,多以轻量的运动为主。 2、精细运动:例如提到的搓手串、弹琴等,这种精细动作既需要手指,也需要大脑的调控。如果精细动作出现困难,往往可能需要小心大脑的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等。 3、思维运动:弹琴、玩电脑、数学计算,都需要思维持续专注,这有利于保持大脑的状态。 “生命在于运动”这话真不假。让躯体、大脑、思维都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正是延年益寿最好的办法。 年轻时养成一些长寿小习惯,可以终身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