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者和实践者眼中的学前教育:高质量的早期儿童教育如何实现?

 灵魂出窍KKK 2019-05-06

看点:近日,2019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在哈佛大学落下帷幕。在中国学前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本次哈佛中国教育论坛早期儿童教育分论坛以如何实践高质量的早期儿童教育为主题,邀请了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李钧雷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周兢教授、哈佛大学附属Radcliffe幼儿园园长Barbara Acton等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和实践者,探讨不同文化下的高质量早期儿童教育。在多元的视角下,对如何提供高质量的早期儿童教育提出思考和启发,并尝试为不同教育资源下的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启蒙。

关键词:早期专题学习 师幼互动 质量监管

李钧雷:“低资源,高质量”的启发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李钧雷教授的演讲主要探讨在低资源地区尝试实现高质量的教育的可能性。

在传统思维中,人们总是把“质量”与“资源”二者等同起来,认为低资源地区的教育一定是低质量的,而改善教育不平等的方法就是把高资源地区的资源往低资源地区倾注。李钧雷教授认为,质量高低与资源高低并不完全一致;“低资源”的环境也可以实现“高质量”的教育,提高质量不取决于获得更多的资源,而取决于促进发展型互动

为此,李钧雷教授给观众们播放了一个匹兹堡路口交通管制大妈的视频:在每个上学的孩子路过这个路口的短短几秒中,这位交管大妈都会与他们打招呼,喊出每个人的名字,记得他们上星期穿了什么衣服,哪个孩子这星期在竞选学生会……她熟悉每一个孩子的生活及特点,甚至熟悉他们的家庭。这样的一个大妈除了维护交通安全以外,对儿童发展有意义吗?李钧雷教授分析道:根据儿童发展回弹力(resilience)研究,成长中有回弹力的孩子,在他的生命中,至少有一个人和他之间具有持久性的关系。在这个例子中,匹兹堡交管大妈正是这些孩子生活中的那个“至少一个人“,她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且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从资源的角度来说,交管大妈并没有专业资源、物质资源,甚至时间资源也很少,但她却在完全缺乏资源的情况下,承担了那“至少一个人”的作用,关注到了孩子的需求。

接着,李钧雷教授联系到他在中国的实践和研究,探讨了更多关于质量高低与资源高低并不完全一致的思考。在山东青岛市的一个800户人家的村庄,有大量的工残儿童被寄养在村民家里。在那样一个“低资源”的环境中,没有任何特殊教育毕业生或专业人士。但是通过观察和研究,李钧雷教授发现村民们在简单、自然地运用着土办法、土游戏,创造着可贵的“高质量”发展型互动。基于此,李钧雷教授总结到人与人之间优质的互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沟通(Connection)、回应(Reciprocity)、参与(Inclusion)、成长和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y to Grow)

由此,李钧雷教授带领大家从一个新的视角去思考“质量”的根本含义从互动的角度理解“质量”与“资源”的关系。如何尝试在低资源地区实现高质量的教育?李钧雷教授指出“互动关系”是社会环境影响人类健康发展的活性成分——如果把儿童发展比作一管牙膏,最重要的活性成分就是人与人之间优质的互动。因此,儿童发展最根本的挑战是:我们如何来帮助、促进和增强儿童与周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这也是李钧雷教授发起的Simple Interactions项目致力解决的问题。(项目网址:https://www.)

周兢 中国学前教育的新挑战,从关注参与到关注质量的转变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周兢教授的演讲主要是基于对中国学前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当前遇到的各种挑战,并探索可能的应对策略。

自2010年“国十条”以来,中国进入学前教育的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提速,2014-2016提质,2017-2020普惠)。在过去八年中,中国学前教育发展迅速:教育投入方面,直至2017年,总投入数额达到3255亿人民币;入园率方面,2018年,幼儿园入园率达到81.6%,幼儿数量达到4600万;师资方面,2018年,全国幼儿教师达到258.14万人,比上年增长6.14%,在所有教师中,接受过学前教育培训的占70.94%。

可以看到,中国学前教育在深化改革的潮流之下,进入了新的阶段——对质量和公平的共同追求:发展优质公平的学前教育。周兢教授认为当前中国学前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4个方面

1. 公平与质量——公平是学前教育质量的一部分:周兢教授认为中国目前的学前教育发展,其中一个问题是过度重视“硬件”而忽略“软件”。周兢教授以对某一农村幼儿园从2006年到2011年的跟踪调查为例,讲述该幼儿园虽然在硬件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拥有了更大更好的教学楼和硬件设施,但是幼儿在儿童发展测试的各项指标上却没有显著提高。所以,质量和平等是中国当前早期儿童教育需要同时推进的两个方面。

2. 儿童发展的质量源于学前教育课程的质量:周兢教授认为高质量的儿童发展首先来自于好的课程设计。因此,我们应设计出平衡而丰富的课程,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全面发展儿童的说话、读写、计算、想象等能力。周兢教授根据在波士顿公立幼儿园系统的调查总结经验:(1)确保幼儿园基础课程的质量、(2)确保课程为儿童发展提供均衡的学习体验,以及(3)确保学习环境为个人发展提供支持。

3. 合格的教师和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周兢教授指出,自2010年以来,幼儿园教师的数量增长飞速,中国有很多年轻、有活力的幼儿教师,但是他们仍然需要更多更有效的培训。周兢教授认为当前大多数教师培训计划都缺乏对教师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关注,尤其是对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关键经验的关注。她认为教师需要掌握的PCK要素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核心经验)、儿童发展,以及教学技巧。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应该把PCK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不仅如此,周兢教授还认为高质量的儿童发展还来自于老师和幼儿之间高质量的个性化互动和交流,教师需要给孩子提供感情和学习上的支持和良好的课堂组织等。

4. 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干预:周兢教授指出在中国农村,每10个儿童中就有4个是留守儿童,2个是流动儿童,而这些儿童的学前教育也是中国学前教育所面临挑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周兢教授提出为提高处于挑战中的儿童的回弹力(resilience)水平,可使用7C模型(Connection,Contribution,Character,Confidence,Control,Cope,Competence),并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实现:(1)游戏为基础绘本阅读课程、(2)对教师的培训、(3)对家长的培训、(4)通过促进回弹力来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

Barbara Acton :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实践分享

A Case of High-Quality Child Development Center: Radcliffe Child Care Center

哈佛大学附属Radcliffe幼儿园园长Barbara Acton女士的演讲主要分享了本园在瑞吉欧影响下的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思考。

Barbara Acton女士首先介绍了哈佛大学附属Radcliffe幼儿园。这所幼儿园创办于1971年。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可以自由地在庭院里游玩和探索,在附近宜人的查尔斯河畔欣赏河滨美景。周围的哈佛大学的校园也是他们探索的空间。

随后,Barbara Acton女士提出:在跟每个孩子打交道的时候,教育者要放下自己对孩子们的假设,要去问:这个孩子是谁?(Who’s this child?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充满好奇心、美丽、复杂、独一无二的个体,有自己丰富的灵魂,并且迫切地想要创造。他们想要了解和被了解,想要爱和被爱。他们有一百种不同的交流和表达方式,有一百种自己的语言。而我们怎么看待孩子会影响我们怎么跟他们互动和交流。

并且,Barbara Acton女士提到要去学习和反思孩子是如何学习和成长的,而不是只关注需要教育的内容。她认为思考孩子如何成长和学习是一个充满哲学意义的重要问题,需要我们对孩子的成长进行反复的观察、反思和思考。Barbara Acton女士同时补充道:作为教育者,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教育者应该是和孩子一起探索世界和共同学习的探究者。同时,教育者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对孩子的认知,不被自己现有的知识局限,每天都带着新的视角去观察和发现孩子是怎样学习的,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孩子是积极的知识建造者,而不应该只是被消极地被教育者塑造。我们应该站在他们的视角,一起创造美好。这一过程也需要教育者们一起合作,一起诠释孩子的现有能力并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

最后,Barbara Acton女士坚信教育者应当给予孩子们创造、探索、观察、推测、质疑和讨论的机会,赋予他们表现自己理解的能力。儿童也应被视为社会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个孩子,而是应该把儿童与其他儿童、家庭、教师和社区的关系当成重点。Barbara Acton女士强调道: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是主角、合作者、探索家和交流者;教师是记录员和探究者,通过记录来发掘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教师和父母是合作者、培育者和引导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