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华溪葛麻湾 岷江边上 5小时前 阅读58 五通桥牛华镇,一直是乐山盐场的核心地,尤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川盐奉命救济淮盐之困,牛华溪掘井熬盐达到历史的顶峰,“烟雾连天暗,盐泉出井流”。牛华溪的盐井分布,除红岩子一带井架天车密布、万灶生烟外,其葛麻湾也是'万井相望',是井房灶房的密集地。因此,葛麻湾地名,一直被牛华当地人叫得当当响。早在清代乾隆二年,牛华就设立盐场大使署,派驻有盐场大使(县丞)。到民国时期,盐场场署下设各个分场所,盐商、运商、马帮奔走于各大井房灶房间,熬盐运盐呈现“人家半藉盐为市,风俗全凭井代耕”的繁盛景象。在1950年政权更迭之初,牛华镇设有公安处牛华溪分局,分设有两个派出所。一所设在盐场,二所就设在葛麻湾,所长为卢鸿第。葛麻湾不仅井架天车林立,还是古时通往井研、仁寿县城的必经要道,一条由青石板铺成的茶马古道,留有斑驳的车辙盐痕。其实,葛麻湾本是牛华镇的一条老街道,名共和街,花溪沟沿整个街道贯穿其中。葛麻湾街道全长约有千米,宽为三米,与山丘为邻,是建国初期牛华镇有名的九条街道之一,如今被划入碳坝市社区。据当地耆老讲,葛麻湾之得名,早在清代以前就存在。过去,茶坊酒肆,客栈商铺很多,有警局、有庙宇、有叫化营,十分热闹。究竟葛麻湾何以得名?地方文史查无记载,本地人说法不一。有说得名“麻筋桥”、“麻筋山”的,其意为从民国至建国初,整个葛麻湾都是搓麻绳、捶麻筋的居民。有说因有“麻筋桥”而得名的,也有说葛麻湾山上有晒“麻巴”而得名“麻筋山”的。经初步考证,整个葛麻湾并无石拱桥,何来“麻筋桥”之说?原来,葛麻湾只有一条用二根青条石搭在花溪沟上的过路青石板路,当地人有在溪沟边捶麻、洗麻、晒麻巴的生活景象,如同居民在山坡上晒“麻巴”一样,当地百姓喜欢叫它“麻筋桥”或“麻筋山”而已。麻筋或麻巴又有何用处呢?原来,葛麻湾的盐商在掘井熬盐中,井房灶房因捆绑井架,绑扎笕杆,装盐运煤,挑抬货物,都需要大量的麻绳麻袋,年用麻达数万斤。井架、笕杆经过日晒雨淋和腐蚀,来年又需要割掉重扎重捆。因此,井房上每年都要淘汰掉大量不适用的麻制品,被淘汰的麻,又被当地居民捡回来淘洗,捶打成麻巴,晒干后卖给农村建房,当做建筑上的“筋料”使用。这也不失为废物利用,是当地居民微薄的一种创收。葛麻湾得名还有一说,说它得名“割麻湾”。此说可见《五通桥区文史资料集》、《小城之远》等地方书籍中。都是说井房灶房需要大量麻制品,故有“割麻”事件发生,“割”与“葛”同音,久而久之讹化成“葛麻湾”。此说仅凭“文人墨客”的推论,是文字上的凭空猜想。显然,当地居民利用旧麻制品的捶麻晒麻行为,怎么都与“割麻”无关。即使有无数农民“割麻”为生,将“麻”剥皮搓揉成麻丝麻绳,再卖到井房灶房绑笕杆扎井架,当地百姓都无法看到热闹的“割麻”劳动过程,也不符合地名产生的民俗要素,与地名演变的历史由来不符。 笔者认为,葛麻湾地名的得来,直截了当,就是得名于“葛麻”这种植物,即本地人称之为“麻”的植物标本。查“百度百科”:葛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肥大,含淀粉,可以食用。也可以做药材,茎皮纤维可以织葛布。葛麻的根,名葛根,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咳之功效。再查《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葛根”栏,其中葛根的异名之一为“葛麻茹”(《陆川本草》载)。因此,无论“葛麻”,“葛麻茹”,还是被当地人称之为“麻”的植物,均是同一种叫“葛麻”的植物茎皮,都是当时生产麻制品的植物标本。因此,牛华镇共和街得名葛麻湾,是得名于当地出产“葛麻”植物,再因井房大量使用麻制品,以后被称做“葛麻湾”就顺理成章。![]() ![]() 四川峨眉山是中国中草药的主要原产地,按牛华镇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当时葛麻湾的山丘土坡,大量出产葛麻植物。时至今日,附近的丘陵都能见到葛麻的植被。当地人将葛麻的茎皮剥下来,编织成麻绳麻袋等麻制品,卖到井房灶房上绑扎井架天车,捆绑笕杆以及装运盐巴。因此,葛麻湾得名“葛麻”,符合地名俗称的形成过程。到民国时期,整个葛麻湾,又盛行将废弃的麻制品捶打成麻巴这一众人皆知的废物利用事件。从而加固了葛麻湾地名的流传开来,“葛麻湾”地名不胫自走。以至今人都不叫这条街为共和街,而是叫它葛麻湾。在民国时期,葛麻湾盐井林立,灶房密布,按乐山盐场的划分为溪前区。整个葛麻湾街道热闹非常,农贸市场交投兴旺,卖麻绳麻袋,卖篾货山货,卖耕牛杂草的村民特多,卖小吃、开馆子,开当铺、杂货铺的店子也不少,生意兴旺。公顺井、杉树井、广源井、大风井、四眼井等都分布在葛麻湾附近一带,井房灶房上的工人一有空闲,都跑到葛麻湾茶馆里喝茶吹牛,进店吃宵夜的匠人起堆堆,就连叫花子都成帮结队到葛麻湾乞讨驻守。井研、仁寿等地的商贾、骡马、挑夫都到葛麻湾古驿道上进进出出,使得地方政府在葛麻湾设立警务局,加强对该地的治安管理。1949年12月中旬的一个深夜,葛麻湾一直有大兵经过,第二天牛华镇就获得解放,当夜就是解放军155团从井研经葛麻湾到达牛华溪的。团长兼政委阴法唐把部队驻扎在花溪公园附近,六位团首长还在剑霜堂外的花溪沟边,留有合影照纪念。![]() ![]() ![]() 有关牛华溪地名的产生,也与葛麻湾脱不了干系。据说在清代产盐的兴盛时期,葛麻湾一带在掘井熬盐中,常常因打井打出石油,油溢于花溪沟,沟中常见油花,故名“油花溪”,后讹化为“流花溪”,这就是今天牛华溪地名的得来之说。今有清代嘉庆年间,牛华溪的盐场大使刘应蕃写的一首《油花溪即事诗》为证,“油花溪”地名这三字,首见地方文史资料。牛华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统一使用威西盐矿输送过来的卤水,同时改平锅制盐为真空制盐。葛麻湾的井房逐步关闭,街道破落,房屋失修,当年的繁荣不复存在。尽管如此,在整个五通桥的制盐业中,仅有葛麻湾还保留着“公顺井”、“杉树井”两个老井房遗址。正是这老井房遗址的存在,葛麻湾始终留在牛华人悠长的文化记忆中。正是这份浓浓的盐卤之情,牛华人始终保留着一份淡淡的盐井乡愁……王中其2019年5月6日脱稿于牛华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