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因何误会沈从文,对沈从文带来什么影响

 kslztqs 2019-05-07
原创 刘宜庆讲八卦 2019-05-04 17:58:55
鲁迅因何误会沈从文,对沈从文带来什么影响

鲁迅被誉为民族魂。

鲁迅因何误会沈从文,对沈从文带来什么影响

刘宜庆

1983年2月上旬,沈从文在给大姐沈岳锟的信中说:

以为“鲁迅曾称赞过我”。我只觉得十分可笑,事实上我哪会以受鲁迅称赞而自得?他生前称赞了不少人,也乱骂过不少人,一切都以自己私人爱憎为中心。我倒觉得最幸运处,是一生从不曾和他发生关系,极好。却丝毫不曾感觉到得到他的称赞为荣!

划重点:沈从文对鲁迅不满。鲁迅1936年逝世,四五十年的时间如流水,改变了很多东西,但没有冲刷走沈从文心中对鲁迅的怨念。鲁迅和沈从文之间发生了什么?两人之间真的没有什么关系吗?

回答这个问题,和小编一起穿越到沈从文文学梦开始的地方——1924年的北京。那个时候的沈从文,是北漂青年,在窄而发霉的地下室,在寒风呼啸的古城北京一隅,盖着被子,一手捂着流鼻血的鼻子,一手写作。1924年12月22日,《晨报副刊》发表了休芸芸的散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你猜对了,休芸芸就是沈从文的笔名。这篇文章是迄今发现的沈从文最早的作品,可视为处女作。这篇散文写小公寓里一个无业的青年向某先生寻求生活的方法,却没有邮费付邮,无奈之中,只好将写好的信函撕碎。这可以看作沈从文的生活写照。寒风卷走撕碎的信函,不知吹向何处。不难体察沈从文心中的绝望。

鲁迅因何误会沈从文,对沈从文带来什么影响

北漂青年沈从文。

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下,沈从文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一步一步登上文坛。

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展露头角。1925年3月10日,沈从文认识了《京报·民众文艺》的编辑胡崇轩(胡也频),随后,通过胡也频认识了来自湘西的女文青丁玲。那个春天,胡也频热烈地追求丁玲。他们三人经常一起切磋文学,探讨写作,研究投稿的心得。三人在一起,是一个奇妙的组合。即使写稿的方式,也互相模仿。沈从文和胡也频喜欢用硬笔,在稿纸上写“用细如蚊虫的字体”,写得密密麻麻,连修改和涂抹方式都一样。丁玲开始写小说,也学他们。

年轻人觉得这样写好玩,还节省纸张。稿子到了编辑手中,一点都不好玩了——傻傻分不清。三个人的稿子,书写都看上去很秀气,细密,一看就是女性写的。丁玲的小说《在黑暗中》邮寄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看了,对别人说,这篇小说不是沈从文写的,就是胡也频写的。不明就里的编辑,还以为丁玲是沈从文的笔名呢。

三人字体太像了,造成了鲁迅误会沈从文。这误会发生前,鲁迅遇到一件事情。北大一个男生化名欧阳兰(用女朋友的名字),就投稿向鲁迅先生写信求助。于是,鲁迅热心帮助,欧阳兰的稿子在报纸副刊得以发表。在报纸发表一路畅通之后,这个北大的男同学做起了文抄公,赚取稿费。鲁迅了解真相后,对大男人冒用女性之名之举很气愤。

鲁迅因何误会沈从文,对沈从文带来什么影响

丁玲晚年与沈从文闹翻,两人的恩怨,小编得空再写。

丁玲在文学创作道路上遇到困难,茫然困惑,她写信给鲁迅,渴望得到指引。1925年

4月30日,鲁迅收到丁玲的来信。鲁迅不知丁玲是谁,孙伏园看了丁玲的信,告诉鲁迅,笔记很像沈从文。沈从文竟然用一个女生的名字写信!鲁迅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鲁迅索性不回信。由此先入为主,对沈从文印象不好。

接下来,又发生一件事。胡也频到鲁迅住宅拜访,希望得到大师的提携。胡也频兴冲冲地通过佣工递进一张名片:胡也频,《京报·民众文艺》编辑,丁玲的弟弟。胡也频心情忐忑地站在门口等候。鲁迅看到这张名片,怒不打一处来,大声对佣工说:“告诉他,说我不在家!”胡也频一头雾水,心里拔凉拔凉的。

那时,胡也频与丁玲热恋。有一次丁玲说,她有一个弟弟,她很爱他,可是,他夭折了。热恋中的人,戏精上身,分分钟的事儿。胡也频说,我就是你的弟弟。大丁玲一岁的胡也频愿意当丁玲的弟弟,结果在鲁迅这里触了霉头。

鲁迅因何误会沈从文,对沈从文带来什么影响

胡也频:自称是丁玲的弟弟。

1925年7月12日,《京报·国语周刊》发表了沈从文的歌谣《乡间的夏》,其中有这样一段:

六月不吃观音斋,

打个火把就可以跑到河边去照螃蟹。

“耶乐耶乐——孥孥哎!”

今天螃蟹真叫多,

怎么忘记拿箩箩。

当天晚上,鲁迅写信给钱玄同,在信末写道:“这一期《国语周刊》上的沈从文,就是休芸芸,他现在用了各种名字,玩各种玩意儿。欧阳兰也常如此。”不屑的口吻显而易见。

7月20日,鲁迅又给钱玄同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札中,他用“孥孥阿文”指代沈从文:“且夫‘孥孥阿文’确尚无偷文如欧阳公之恶德,而文章亦较为能做做者也。然而敝座之所以恶之者,因其用一女人之名,以细如蚊虫之字,写信给我,被我察出为阿文手笔。则又有一人扮作该女人之弟来访,以证实实有其人。然则亦大有数人‘狼狈而为其奸’之概矣。总之此辈之于著作,大抵意在胡乱闹闹,无诚实之意,故我在《莽原》已张起电气网,与欧阳公归入一类也耳矣。”

鲁迅因何误会沈从文,对沈从文带来什么影响

鲁迅与钱玄同是好友,在新文化运动中,叱咤风云。鲁迅定居上海后,与钱玄同也闹翻了。

信中毫不遮掩对“孥孥阿文”的反感,又透露出对沈从文创作才华的肯定,“文章亦较为能做做”。意思是,沈从文的文章写的还不错。但把“孥孥阿文”归入“欧阳公一类”有失偏颇了。不过这是私人信函,表达对某位作家的反感,自然流露,并无不妥。

后来,与鲁迅联系密切的编辑荆有麟从胡也频那里证实了确有丁玲其人,并不是沈从文的笔名。丁玲在北京无以为生,回湖南老家了。了解到真实情况后,鲁迅觉得对不住丁玲:“那么,我又失败了。既然不是休芸芸的鬼,她又赶着回湖南老家,那一定是在北京生活不下去了。青年人是大半不愿回老家的,她竟回老家,可见是抱着痛苦回去的。她那封信,我没有回她,倒觉得不舒服。”鲁迅先生一向热心帮助年轻作家,比如萧红萧军。知道真相后,感觉不舒服,也可见其内心的善良。但对被冤枉的沈从文,他没有放下孤傲,没有表示一句歉意。

被文坛大咖误会,对于敏感而自卑的沈从文来说,不难想见其心中的委屈和愤懑。此后,两人从未见面。双方心中都有隔阂,自然难以交往。

沈从文跃登文体,得到郁达夫、杨振声、徐志摩等人的提携和帮助,徐志摩主持《晨报副刊》后,捧红了沈从文。沈从文也是“新月派”中的一员。

鲁迅因何误会沈从文,对沈从文带来什么影响

沈从文在北平。

1930年鲁迅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中,说沈从文的小说与徐志摩的诗和凌权华的小说一样,是所谓“读了会‘落个爽快”的东西”。

1933年10月18日沈从文发表《文学者的态度》一文,讥笑上海作家为“海派”,无意中引发了“京派”和“海派”的争论。鲁迅写了《“京派”与“海派”》,参与了辩论。沈从文不喜欢鲁迅的杂文,讥笑,嘲讽,是鲁迅杂文的锋芒。但沈从文直率地批评其他作家(比如郭沫若,认为郭没有写小说的才华),也是带着锋芒的。沈从文还无意之间介入了文坛的笔战。巴金曾劝说沈,不要涉及太多的纷争。民国时期多数作家是杠精,一言不合就开撕。主义与问题之争,科学与玄学之辩,沈从文本人引发京派与海派笔战。

其实,鲁迅也为沈从文鸣过不平,对他也有公正的评价。1934年9月,沈从文的《记丁玲》一书出版,国民党当局进行审查和删节。中间删,后边又截去了许多,“原作简直是遭毁了”。1936年,1936年,鲁迅在与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说:“自新文学运动开始以来,茅盾、丁玲女士郭味若、张天翼、郁达夫、沈从文和田军(萧军)大概是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

1947年,沈在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一周年写了《学鲁迅》一文,文中说,“对工作的勤恳,对人民的诚息。一切素朴无华性格,尤足为后来者示范取法”。

以今天的眼光来见,鲁迅和沈从文是走了不同道路、风格迥异的大师。他们的恩怨与纠葛,在世纪长河之中,已激不起浪花。鲁迅如不可逾越的高峰,沈从文如静水深流的长河,斯人不在,山河依旧。一代一代的人们,在他们的作品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