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封观星台 比欧洲公历早三百年的《授时历》诞生地

 zzm1008图书馆 2019-05-07

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中国版图进一步扩张,不同地区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时间不同、各地的时刻也不同,疆域的变化使得周朝时周公姬旦制定的历法无法满足元朝的需求。

由于长期战乱,元朝初期农业凋敝,各地不断呈报旱灾、风灾、涝灾,恳求减赋。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忽必烈任用郭守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天文观测,编制新的历法。

于是,郭守敬、许衡等人就组织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天文实测,史称“四海观测”。他们在全国建立了27个观测站,其中最北的天文台在贝加尔湖,最南的天文台在南沙群岛。受周公“天地之中”的影响,郭守敬还在告成镇建了一座闻名于世的中心观测站——观星台,并与其他观测站的数据统一汇总到观星台进行分析。

新历法要适应元朝广阔的疆域,就必须提高圭表测影的精度。而周公的圭表测量法其实是存在缺陷的,导致测量到的日影长度存在5厘米左右的误差。

对关系到测量精度的这些问题,郭守敬作出了划时代的改进,他在石圭上开凿了沟槽,灌上水,通过水平面倒影来测量日影,用以校正它的水平状态。同时,为了克服表高影虚的缺陷,郭守敬利用物理学的原理,在石圭上加置一个根据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景符,通过小孔,让阳光直接呈现在水平面上。他还把直立的“表”的长度从八尺延长了5倍,即50尺,使表影增长,减少相对误差。

通过这些方式,郭守敬测量日影的长度误差可以达到0.12毫米!

经过几年的辛勤观测推算,郭守敬终于在公元1281年左右编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测定出一个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也就是365天5小时49分12秒,这与现今通用的阳历相同,但是比它要早302年!这也成为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到清朝初年,《授时历》共通行了360多年。

“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同时,郭守敬还增加了圭表的用途,扩大到能观测月亮和星星。古人观星打卡地诞生!

自此,郭守敬建立的观星台成为中国天文史上的一个标志,见证了中国千年来历法制定的历史。1991年,国家正式命名观星台为中国天文博物院。

时至今日,古朴致雅的观星台仍矗立在中原大地上,虽然已经无法使用,却永远记载着华夏儿女对于科学的追求,反映了我国天文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