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病友关注的四大热点问题,华山医院专家都解答啦

 xxjjsdt 2019-05-07

“医生,我得了糖尿病,到底该怎么吃?”

“医生,注射胰岛素会依赖一辈子吗?”

“医生,测血糖,干嘛要抽静脉血啊?”

“医生,手麻脚麻,我是不是有并发症了?”

这些问题,有您关心的吗?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病友们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他们“逮到”鹿斌教授就一个劲地问不停。我们的鹿教授团队,那可是真人版哆啦A梦,帅气专业有耐心,深得糖尿病病友们的信赖。

在首届上海青年社区达人赛上,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鹿斌教授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荣获“青年社区达人”称号!(👏👏👏)

鹿斌教授所在的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多年来聚焦于社区人群的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干预和治疗,成功构建“区域医联体框架下糖尿病综合防治模式”。该防控体系形成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医院)为主体,二级医院为依托,三级医院为保障的较为完善的双向转诊、预防、干预与治疗有机结合的防治网络。同时科室也十分重视科普教育工作,拍摄并制作发行了国际上首部双语字幕糖尿病宣教电视连续剧“抗糖路上爱相伴”。

今天我们邀请内分泌科季立津博士和鹿斌教授,为大家整理了门诊诊室里糖尿病患者最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

一、医生,我有个问题

“我到底该怎么吃?”

医生,美食的诱惑这么多,我要怎么选?

首先要摄取适当能量:根据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劳动强度、运动量等决定一日总能量,要保证个体能正常参加社会活动和工作。

其次要适当补充蛋白质、糖和脂肪,蛋白质、糖和脂肪都是我们机体能量的来源,所以糖尿病病友们不可以盲目地缩减饮食。

鱼、肉、蛋、牛奶、大豆含蛋白质较多;主食包括谷类(米饭、面条)、芋类、南瓜等,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脂肪摄入也是必需的,油脂、坚果等也需要适量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像新鲜蔬菜、水果等含量丰富,可以适量选用。

我能不能吃水果?

血糖控制平稳就可以吃水果,一般空腹血糖在7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在11毫摩尔/升以下,糖化血红蛋白7.5%以下,不经常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的病友可以吃水果。

水果的选择,一般推荐升糖指数较低的,如猕猴桃、苹果、番茄(此时冒充水果)等,每次100-150g,放在两餐之间为宜。

我能不能喝粥?

大部分居民尤其是老年人都有早餐喝粥的习惯,只是常规的大米粥升糖指数高,容易导致餐后高血糖和血糖波动过大。很多糖尿病病友感到困惑,“这么多年习惯了,不喝粥怎么行?”

其实粥可以喝,不过需要一些小技巧。同等能量下,杂粮粥(添加豆类、燕麦等)的升糖指数较低,吸收缓慢,可以减少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同时豆类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增加饱腹感,润肠通便,符合饮食习惯又不会引起过大的血糖波动。

无糖食品可以放开吃吗?

市面上有很多针对糖尿病的无糖食品:无糖饼干、无糖月饼、无糖水果糖等。不少糖尿病病友看见“无糖”二字,就欣喜万分,以为这些食品不含糖可以放开吃,这是不对的。

“无糖”一般指不含蔗糖和淀粉糖,但是糖的家族成员众多,很多无糖食品中包含食糖替代品如木糖醇、麦芽糖醇、山梨糖醇等甜味剂,这些甜味剂(如糖醇类)在体内也会产生能量。此外,像无糖饼干、无糖面包的主要成分是精加工面粉,属于碳水化合物,升糖指数很高,需要计算在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中,不可无限量吃。

需要注意的是,当患者发生低血糖时,要及时补充有糖食品(如巧克力、葡萄糖等)来升高血糖,不能依靠无糖食品。

二、医生,我听别人说

“打了胰岛素会依赖的,要打一辈子了!”

很多糖尿病病友对胰岛素有恐惧心理,认为打针很可怕,打了以后要“上瘾”,其实这些想法都是不科学的。胰岛素是一种降糖药物,只是给药的方式特殊,需要皮下注射,所谓的“依赖性”是不存在的。

胰岛素治疗有适应证:包括口服药物血糖控制不佳、出现急性或慢性并发症、伴发感染、准备手术、严重的肝功能、肾功能不全、合并妊娠等,当上述情况发生时,医生会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

此外有些初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血糖特别高,也可以使用胰岛素治疗,以解除高血糖对胰岛细胞的毒性作用,让自身胰岛细胞休息有助胰岛功能恢复,停用胰岛素后,有些患者服用较少的口服药物就能很好地控制血糖。

胰岛素只是控制血糖的一种手段,并不是“洪水猛兽”。

三、医生,我有个疑惑

“我测测手指血糖么好嘞,干嘛非要抽静脉血啦!”

静脉血糖和手指血糖是不一样的。静脉血糖是将红细胞分离出去以后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手指血糖是血糖仪测的毛细血管全血的葡萄糖浓度,包含红细胞和血浆。

一般来说葡萄糖从动脉血到毛细血管血再到静脉血的运送过程中逐渐被组织细胞利用,浓度逐渐递减,所以静脉血中的葡萄糖浓度较毛细血管稍低。

糖尿病诊断是根据静脉血浆葡萄糖的数值做出判断,而不是血糖仪测出的手指血糖。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部分,包括自我血糖监测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前者一般使用血糖仪测出手指血糖,个体化选择监测方案;后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反映2-3月内血糖的平均水平,在初始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以及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中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评估血糖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四、医生,我有点担心

“手麻脚麻,我是不是有并发症了?”

糖尿病病友们常常担心自己会发生神经病变,因为糖尿病神经病变是引起足部溃疡、坏疽甚至截肢的罪魁祸首,也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开始。

糖尿病神经病变典型的麻木感一般从足部开始,一般两个脚都会有症状,脚部会有灼热感、虫爬感、针扎感,行走时会有脚踩棉花的轻飘感等。这种麻木的感觉主要是因为血糖升高引起末梢神经损害和神经传导障碍,那些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或近期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是主要的发病群体。

需要注意的是其他一些疾病也会有麻木的症状,比如维生素缺乏、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常常会伴有大腿的无力感、腰部臀部明显疼痛等。另外如果糖尿病病友突然出现一侧肢体麻木,要警惕“中风先兆”。

要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糖尿病神经病变,还需要专科医生来评估。一般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以及体格检查如踝反射、128赫兹音叉振动觉检查、温度觉检查、针刺觉检查、10克单纤维尼龙丝等筛查做出判断。如果症状不典型、诊断不明确,还会进行肌电图、血液化验甚至腰椎穿刺来鉴别。

所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需要进行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筛查,此后每年复查;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5年后需要进行糖尿病神经病变检查,此后每年复查。即使没有症状的患者也要定期筛查糖尿病神经病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