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义礼智信恭俭让如果一定要用十个字来涵盖儒家思想,那一定是“忠孝仁义礼智信恭俭让”。 其实这是个十个字都是儒家在教导人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标准。封建时代,忠孝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品格要求。这是当时宣扬的主流思想,如果一个人做不到这两点,往往就会被主流社会唾弃,很难再安身立命。 封建时代的忠,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忠诚于帝王,忠诚你的上级。而孝就是孝敬长辈,父母。那时候忠孝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孝,往往也认为这个人能对君主忠诚,进而被主流文化所赞扬。反之亦然。 比如,明代的杨嗣昌。因其父杨鹤获罪受罚,而杨嗣昌上书崇祯愿意代父受过,而被崇祯注意,进而被崇祯任用,最后得以信任授以重用。 又比如,张居正。当时已经大权在握的张首辅,父亲去世,按照惯例要回乡守制三年。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皇帝“夺情”要张居正继续为国效力,从而引发了一次巨大的朝政风波,成为张居正政治生涯上的巨大转折点和污点。 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忠孝的重视程度。 封建时期的儒家被推崇的真正原因——秩序我之所以一直说忠孝,而没有谈后面的仁义礼智信恭俭让,是因为后面的所有都是为了补充和服务前面的忠孝。 封建时期的统治阶级,最害怕的一点就是自己的统治能不能长治久安。所以需要从意识形态去统一民众的思想,以确保自身的政权的稳定。而当时的主流思想无非就是法家,道家和儒家。 法家最后就是强者为王,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传唱千年。 道家的无为而治,在汉初的那些年月里,导致中央权力下放,地方势力坐大,外戚专政,做皇帝的都战战兢兢。 好吧,最后只能选择儒家。经过改造后的儒家,最后就讲了一件事情——秩序。 你要牢记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并且接受相应的思想教育,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万不可僭越。所以就有了“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告诫世人要忠孝。再辅以仁义礼智信等,强化三纲的基础,延伸出一系列的道德准则。这样的封建思想体系下教育出来的民众,其结果可想而知。 这就是封建时期,儒教被大肆宣扬的真正原因。 朝史暮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