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印记——开封城墙你了解多少

 夜色微凉9kysxl 2019-05-07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的产物,城墙又是城市的明显标志,开封城墙就是开封曾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重要标志,它代表了开封在中国古都史上的政治地位,是开封作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有着八朝建都史的重要体现。

开封城墙首先具有抗敌防御的军事作用。从历史上看,在战国末年秦国统一全国的战争中,秦曾五次围困大梁城,都无功而返,只有在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久攻难克大梁城,于是引鸿沟之水水灌该城,魏国军队仍据城高池深,坚守三个月,粮尽弹绝才被迫投降。

唐代李勉重筑开封城,成为洛阳和长安的门户,是中央政府的强大先锋,有效的阻挡了叛军和异族的入侵。五代后又修筑外城,北宋时在城上修建马面、战棚、瓮城;到了明代又增修敌楼、角楼、吊桥和驻守城兵,使城墙防御体系更加完善,城墙更利于战争。

北宋末年,宋金战争中,宋代名将姚友仲曾在汴河东门两侧创建拐子城,有力地阻止了金人对东京开封城的攻势。依靠城坚,开封军民还开展了著名的东京保卫战。

金人统治下的开封,其出入开封皆以内城为准。开封城墙此时已起到开封城的第一道防御作用。

金代末年,金与蒙古在开封决战,金兵在主力被歼的情况下,仍坚守开封城,依据开封坚固的城池,死守一年有余,终因缺粮而降。

元代末年,红巾军在开封城中坚守一年零三个月。元朝军队在开封城墙周围构筑堡垒、断绝城中粮道,红巾军才被迫弃守。

此外,明朝末年,李自成农民军三打开封而不能取胜。清末的太平军和捻军也曾兵临城下,都因城墙坚固而未攻入城内,这些都完整的验证了开封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

开封城墙与其他城市的城墙不同,它不仅担负有军事防御功能,还具有防洪御沙的提防作用。北宋以前,黄河流经河南省北部,距开封较远。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在滑县李固渡(今滑县沙店集南)以西决开黄河以水当兵,阻挡金兵南下。从此,黄河南迁,逐渐向开封靠近。黄河水首次进入开封城是南宋瑞平元年(公元1234年),南宋政府与蒙古军联合攻打金,蒙古军背信弃义,在汴京城北边掘开黄河支流寸金淀水灌开封。从此以后,开封屡遭黄水侵害。据文献记载,在明洪武二十年,洪武三十二年,天顺五年,崇祯十五年,清朝道光二十一年等都曾水淹开封城。还有水入护城堤而未入开封城的约有10多次。由此可见,开封城墙对防洪抗涝发挥着巨大作用。另外,黄河带有大量的泥沙沉淀在城墙周围,城墙阻挡了黄沙淹没开封的危险,有效的保护了开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了象楼兰古城被黄沙吞没的悲剧重演。

历代的兵燹水患,使开封城一次次被毁灭,一次次的被淹没,但是,开封人又一次次的在原址上重建家园,从没有舍弃而去。开封人不屈不挠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是文明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正是因为有了开封城墙,保护了开封城的城市框架,而使得开封城得以免受灭顶之灾而延续至今,这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开封城墙影响着开封城市的格局。千百年来,开封道路和街巷的格局受城墙的制约,凡是通过城门的街道成为城市的主干道,主干道居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今天的开封城,基本上还是北宋东京里城的格局,中山路还是在北宋御道旧基上改造的,从开封城现今“两横”“两纵”的交通格局上来看,(两横即西门大街、曹门大街和自由路;两纵即中山路和解放路。)城市的繁华仍受到北宋四条御道位置的影响。

开封城墙已成为开封市的代表性建筑,也是开封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标志,他匡正古城格局,决定街道网络,固定城址坐标和左右城区规模,对开封古城乃至现今城市格局发挥着重大影响。

本文根据刘顺安先生的《开封城墙》改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