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的一天,在旧上海霞飞路的一栋四层楼的花园洋房里,正在举办一场盛大的洋房落成典礼。当时上海滩的社会名流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等纷纷前来祝贺。这栋洋房里面,拥有100多个房间,据说从大门走到主楼,就要花上20多分钟的时间。而这栋洋房的主人这一年才刚满30岁。如此年轻有为,他究竟是何许人也? 刘鸿生故居 【1】 企业大王的故事 刘鸿生,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以经营煤炭起家,后将资本投资火柴、水泥、毛织等业,被誉为“中国火柴大王”和“毛纺业大王”。他经营的领域,遍布轻重工业、运输业、商业和金融业,创立了近代中国数一数二的民族企业集团。白手起家的刘鸿生,三十岁就已经成了富甲一方的成功人士。 刘鸿生7岁那年,父亲突然病逝。尽管哥哥继任了父亲的轮船账房职务,收入却减少了;同时,也由于祖父年迈,无力经营茶园,生意也一天不如一天。全家十几口人生活十分拮据。虽然家中交学费已经十分困难,母亲仍然不愿意让聪明好学的儿子失学。她想方设法,让刘鸿生继续读书,13岁他进圣约翰中学,1906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他发愤苦读,各门功课一直名列前茅,不但可以免交昂贵的学费,而且每月能领到奖学金。 刘鸿生(前排左三) 命运弄人,大学二年级时,因不服从校长培养他当牧师的安排被开除。18岁的刘鸿生,被迫走上了谋生的道路。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他当过教员,当过翻译,虽然能维持生活,但他总觉得这些职业不符合自己的志向。 1909年,刘鸿生经友人介绍,进入英商开平矿务公司上海办事处当"跑楼",也就是跑茶楼推销煤炭的推销员,因为当时上海的煤炭交易都是在茶楼里进行的。他腿快嘴勤,态度和蔼,不欺不骗,及时供货,很受用户欢迎,使开平煤炭在上海能够畅销。 不久,他就被委任为开平公司驻沪售品处的一号买办。公司还与刘鸿生签订了为期30年的经销合同,规定从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到南京浦口的广大区域,为刘鸿生的独家经销范围。后来,又把运输煤炭的任务也交给刘鸿生。短短几年时间,刘鸿生成了友洋财的“煤炭大工”,不但积累了100多万两银子的资产,而且积累了开拓市场的实际经验。 之后陆续创办上海水泥厂、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公司、大中华火柴公司等企业,还投资码头、搪瓷、航运、金融及保险等业,被称为“中国火柴大王”和“毛纺业大王”。刘鸿生有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嗅觉要灵,估计要准,一有机会就要紧紧抓住,不可放过。”在刘鸿生身上体现了近代上海企业家敏锐的创业眼光、雄厚的实力和非同一般的梦想。同时,或许是受幼年时的影响,刘鸿生格外重视子女的教育,膝下8个儿子3个女儿全部送出国留学,其中四子刘念智去到了英国剑桥,这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2】 一份不同寻常的家教工作 刘念智,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执行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执行委员会顾问,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至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在获得众多头衔之前,他首先通过父亲的关系得到了一份家教的工作,恰巧就是当时“上海三大亨”之一的杜月笙家的公子,因为有过英国留学经历,所以被委任成为英文家庭教师。而“杜公子”则是一副花花公子做派,完全不受教,可以说这是一项看似简单却十分艰巨的任务。 好在出国的经历给了他启发,从英国的绅士风度入手,在西餐厅里结合实践进行教学,终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从此成为了上海码头的“四公子”,可以说因为对西方文化的喜爱和研究影响了刘念智人生的起步。 【3】 家族的传承 如今,刘念智之子,刘作霖老先生已过古稀之年,侨居于澳大利亚,受父亲影响对西方文化有着热切的感情,多年以来,刘氏家族收藏了大量的西方皇家瓷器和法国贵族艺术摆钟,而血液中流淌着的爱国精神使得老先生决定将他的收藏悉数转入国内馆藏。 刘老选择的这家博物馆位于武汉,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在重视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和精神财富的同时,收藏、交流、学习西方文化艺术的精神,以期将人类文明艺术合流、归一。 【4】 出展睿琦 睿琦博艺馆,一直以来坚持着中西方文化并行,坚定的认为藏品犹如长者,既有历史的厚度也有情感的温度。不论古今中外,收藏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睿琦希望通过藏品感受文化的传承,挖掘深层次的收藏故事,与更多的收藏爱好者共同畅游在一件件美好的藏品中。 本次借展到睿琦博艺馆的藏品全部来自刘作霖老先生的收藏,从钟表到银器带水晶再到瓷器,当独属于那个年代的西洋记忆一件件呈现在我们面前时,该是何等的喜悦。 法国黑瓷两天使摆钟 所谓西洋古董钟,其实是泛指19世纪欧洲风格的、有艺术特点的钟表,以座式或台式为主,适合家庭摆放和观赏。典型的西洋古董钟以法国为代表,种类多、产量大,大多是铜鎏金的,本件摆钟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是黑瓷鎏金的天使钟,所出现的小天使活泼可爱、裸体形象,有着飞翼。双天使站在时钟两侧,从而烘托出时钟盘,时钟盘为二针,白珐琅钟面。 日本萨摩烧锦鸡紫藤瓷瓶 Satsuma [日]萨摩烧是一种乳色的日本陶器[POTTERY],带有精美的龟裂釉面和精细的彩色和饰金装饰图案。于18世纪末在九州岛的萨摩(萨摩烧半岛是从西南零件射出南部的半岛 Kyūshū 海岛)开始生产。日本鹿儿岛县内据说拥有几千个烧窑,是一个陶艺王国。萨摩烧的原型是秀吉时代来自朝鲜的陶工们制造的。 ![]() 日本萨摩烧艺伎瓷雕 日本瓷器的发展自应永年到昭和共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烧瓷行业在不断地发展,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日本瓷器图案和画面颜色比较明快,多大红大绿、黑白相间,同时日本的茶杯、酒杯、碗、碟子等食用器边沿多有金色釉。日本瓷器的釉色有青釉、白釉、大红釉、蓝釉、金色釉、珊瑚釉等,釉料在加工的过程中比较纯净,釉面和胎体结合得比较紧密,施釉薄而均匀,有光亮感,胎质坚硬细密。 ![]() 日本萨摩烧瓷艺伎瓷花瓶 艺伎(Geisha)是一种日本表演艺术职业,产生于17世纪的东京和大阪。最初的艺伎全部是男性,游走在京町界外,俗称町伎,主要在妓院和娱乐场所以表演舞蹈和乐器为生。18世纪中叶,艺伎职业渐渐被女性完全取代,这一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 ![]() 英国手工刻花水晶酒瓶 高30CM ![]() 法国银质摆件 8*19*13CM ![]() 英国风景人物方形立脚提壶 13*13*14CM ![]() 法国马车机械钟 5*6*11CM ![]() 韦奇伍德瓷盘WEDGWOOD Early Morning milk 直径21C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