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鉴图说: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启蒙教材,竟然潜藏着满满的套路

 思明居士 2019-05-08

万历皇帝出生前,父亲朱载垕的长子、次子和景王先后夭折。以外藩承继大统的爷爷嘉靖皇帝对此深感忧虑,他唯恐自己的后代再像明武宗那样,所以万历皇帝一出生,就被他和朱载垕寄予了传承国祚的重望。

隆庆元年(1567年),刚登基不久的朱载垕给万历皇帝赐名“翊钧”,并且特意说明了这个名字包含的意义:夫钧者,言圣王制驭天下,犹制器者之转钧也,其为义大矣。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朱载垕对朱翊钧寄予的重望已经不是简单的传承国祚了,还有更加重要的中兴社稷。

年幼的万历皇帝并没有让父亲朱载垕失望,四岁刚开始读书识字的朱翊钧就展露出了聪慧的天赋,并且还十分孝顺懂事。隆庆二年,只有六岁的朱翊钧劝谏经常在宫中纵马奔驰的父亲朱载垕:“陛下天下主,独骑而骋,宁无衔橛忧。

帝鉴图说: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启蒙教材,竟然潜藏着满满的套路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朱翊钧未来如果教育好了,绝对能担得起中兴社稷的重望。

这样的朱翊钧就好像是一块品质上佳的璞玉,明穆宗朱载垕和朝中的大臣都认为应该通过教育来好好“雕琢”一下他,所以明穆宗亲自甄选了一批饱读诗书、德隆望重的才学之士充任朱翊钧的辅导官,所以朝中大臣早早的在隆庆四年正月就向明穆宗上疏请求让朱翊钧过了八岁生日后立即出阁读书。

但是,一向对朝臣都十分迁就的明穆宗在朱翊钧出阁读书这个问题上却表现的十分强硬,他不仅当即拒绝了朝中大臣的请求,还明确表示此事待朱翊钧十岁后再作商议。

关于明穆宗这一反常举动的原因,我们下篇文章会做详细解读,这里就简单提一下:朱翊钧出阁前,他的教育是由皇帝朱载垕主导的。朱翊钧出阁后,他的教育就只能由朝臣主导。所以明穆宗这一反常举动的本质是对朱翊钧教育主导权的争夺,它直接决定着朱翊钧未来能成为皇帝朱载垕心中期望的好皇帝,还是朝臣心中期望的好皇帝。

本来,明穆宗是打算到朱翊钧十岁时再拖个几年,等朱翊钧具备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后才让他出阁读书。可是,架不住朝臣的一再请求,生性软弱的明穆宗还是妥协了,隆庆六年三月,朱翊钧正式出阁读书。

仅仅过了两个月,明穆宗的身体就急转直下,到了五月二十六号,明穆宗驾崩。六月初十,年仅十岁的朱翊钧继位,次年改元万历。

帝鉴图说: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启蒙教材,竟然潜藏着满满的套路

万历皇帝继位的当天,作为朝廷中枢的内阁就发生了一场剧烈的人事变动:内阁次辅张居正联合司礼监太监冯保赶走了内阁首辅高拱,之后张居正顺利的当上了内阁首辅。

新任首辅张居正依靠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以及司礼监太监冯保的信任和支持,终于获得了对万历皇帝的教育主导权。

万历皇帝此时只有十岁,志趣心性尚未定性,且童心未泯,正是一个“雕琢”成自己和朝臣心中期望的好皇帝的绝佳年龄。但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又最不好“雕琢”,因为枯燥的四书五经和史籍很难勾起他的兴趣。这种情况下,张居正决定为万历皇帝编写一部通俗易懂、丰富生动、图文并茂的启蒙教材。

根据《明代敕撰书考》中的记载,这本教材最早是由明穆宗在隆庆六年三月为配合朱翊钧出阁读书而下令编写的,可是两个多月后,明穆宗就驾崩了。随后在张居正的主导下,并联合吕调阳、马自强等人继续完成了编写,最后定名《历代帝鉴图说》,简称为《帝鉴图说》。

​《帝鉴图说》采集了从唐虞到两宋之间的历代帝王故事一百一十七则,皆取材自《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史籍,其中“善为可法”的故事八十一则,“恶为可戒”的故事三十六则,分编为《圣哲芳规》和《狂愚覆辙》两部分。按照张居正的说法,编写这本教材的目的就是让万历皇帝在轻松愉悦中以古为鉴,吸取历代帝王的经验教训,从而学会如何做一个“圣君”。

粗看一下,这本教材倒是规规矩矩的,比如说上篇《圣哲芳规》中的第十一则故事“泽及枯骨”:周文王在路上见到了一副枯骨,就命身边的官吏将之埋葬,官吏说:‘此无主矣!’文王回答道:‘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我顾其主矣!官吏听后,妥善安葬了这副枯骨。这则故事实际上是教育万历皇帝要把自己当做天下的主人、要施行仁政。

再比如说,《圣哲芳规》中讲汉高祖刘邦用太牢祭祀孔子的第十六则故事“过鲁祀圣”和讲汉宣帝诏儒学大家讲解儒家经典的第二十七则故事“诏儒讲经”都是在教育万历皇帝要重视儒学。

无论是把自己当做天下的主人,还是施行仁政,又或者是重视儒学,都是我国古代王朝的皇帝基本应该具备的。但这里我要强调一点,如果仔细认真地品读一下这本万历皇帝的启蒙教材,你就不难发现其中竟然潜藏着满满的套路。至于都有哪些套路,我们先来看看下图中的这份表格。

帝鉴图说: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启蒙教材,竟然潜藏着满满的套路

从这份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帝鉴图说》的上篇《圣哲芳规》中教育万历皇帝要器重贤臣的故事竟然有十八则,约占全书内容的六分之一。而这也是《帝鉴图说》中潜藏着的最重要的一个套路,因为它是教材中其它套路的前提。

其实一开始我也觉得教育万历皇帝器重贤臣是个好事,可是当我看到了下篇《狂愚覆辙》中讲汉成帝时期外戚干政的第十一则故事“五侯擅权”和讲东汉桓帝时期宦官乱政的第十五则故事“十侍乱政”之后,顿时就明白了:外戚会干政、宦官能乱政,如果再考虑到土木堡之变后一蹶不振的武将勋贵集团,那么大明王朝的贤臣不就只剩下了以张居正和朝臣为代表的文官集团。所以说,《帝鉴图说》中这个最重要的套路就是教育万历皇帝要器重文官集团。

接着我们再来看《帝鉴图说》中潜藏着的另一个套路——虚怀纳谏。前文说过,器重贤臣是其它套路的前提,既然贤臣是文官集团,那么万历皇帝也只能纳文官集团的谏,并且由于虚怀纳谏在整本教材中跟器重贤臣占的比重一样,所以说这个套路是在教育万历皇帝一定要听文官集团的话。

看完了《圣哲芳规》中两个主要的套路,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狂愚覆辙》中潜藏着的套路。根据上面图中的那个表格,我们可以发现《狂愚覆辙》中告诫万历皇帝“戒游逸”的故事最多,比如说讲太康皇帝喜好游猎导致失去王位的第一则故事“游畋失位”、讲周穆王巡游导致动乱的第五则故事“八骏巡游”以及讲隋炀帝巡游导致隋朝灭亡的第二十七则故事“游幸江都”。这个套路可以说是套中套,它不仅教育万历皇帝要在皇宫中当个“宅男”,还教育万历皇帝有游逸的念头时,一定要听文官集团的话,文官集团不让他出游,他就一定要待在皇宫中。

除了这些教材中潜藏的套路,还有潜藏在这些套路中的套路:《帝鉴图说》中采集的一百一十七则故事没有一则是教育万历皇帝要重用武将的,并且这个套路必须得结合器重贤臣和虚怀纳谏这两个套路,所以说这个套路总结起来就是教育万历皇帝要器重文官集团、要听文官集团的话,不能重用武将。

这样的《帝鉴图说》哪是万历皇帝的启蒙教材呀?它分明是以张居正和朝臣为代表的文官集团用来“雕琢”万历皇帝这块璞玉的刻刀。如果不细细揣摩,还真难发现其中竟然潜藏着满满的套路。通过它,我们就能明白大明王朝的文官集团心中好皇帝的标准:只器重文官集团、一定要听文官集团的话,不能重用宦官、不能重用武将,还有就是要安心在皇宫中当个“宅男”。

【玺言春秋明末历史第二十三讲,参考资料:《明史》、《明神宗实录》、《帝鉴图说》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