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少华:如何将“学科素养目标”转化成 “课堂教学目标”

 芳草屋845 2019-05-08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之后,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等陆续完成。其中,学科课程标准的首要变化就是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作为教材编写和课程实施、评价的依据。最近一两年,“素养”一词几乎充斥教育类的各种会议、培训、论坛之中,可谓是逢会必讲。那么,学生素养培育和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有哪些?作为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该如何去落实素养目标,确保素养目标的实现?本文就学科素养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区别、转化策略及表述方法,谈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学科素养目标

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区别

学科素养目标不等于课堂教学目标,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他们在完成时间、面向对象、上位概念、表述方式等方面都有不同,具体见表1。

唐少华:如何将“学科素养目标”转化成 “课堂教学目标”

可见,素养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之间是有差别的,它与课堂教学目标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便是素养目标之下的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之间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课程目标的达成需要用几年的时间,它是国家面向全国学生制定的目标,需要教师分解到每一节课,形成一个个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学科素养目标

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转化策略

1.转变思考框架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设计与编写课堂教学目标时采用的思考框架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后再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目标水平来设计和编写课堂教学目标。在素养立意的课堂,我们应该转变课堂教学目标编写的思考框架,采用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来思考。可是,学科素养的目标表述又比较笼统,教师在设计和编写教学目标时,很难将学科素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直接联系起来。所以,教师还是需要在学科素养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找到桥梁。这个桥梁到底应该是什么?有人说,学科素养目标的二级指标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还有人说,得以知识点为载体,我个人觉得还是以学科学习技能(或学科思维能力)为桥梁比较合适,以思维点串联知识点教学。总之,学科核心素养与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之间是存在一段距离的,如何根据学科素养目标来设计和编写课堂教学目标,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2.确定核心目标

每个学科的核心素养都涉及几个方面,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教师不可能在每一节历史课上,都将这五大素养一一落实。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一个核心的目标,然后围绕这个核心目标来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即便是有些教学内容能够与几大核心素养都联系起来,能够去体现几大核心素养,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还是需要有取舍,确定这节课的核心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教学重点,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什么教学内容适合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养, 需要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对几年的课程做出整体设计,有意识、有计划地将素养目标落实到日常的课堂之中去。

3.突出素养水平

知识立意的课堂教学目标,侧重的是学生记忆、理解知识,要求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掌握到什么程度。素养立意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突出素养水平。核心素养包含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无论是能力还是品格,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核心。而思维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技能的习得,技能包括思维技能和动作技能。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特别关注学生学科学习技能(包括学科学习方法、学科思想)的训练,从技能训练的视角切入,将技能训练融入学科学习内容中,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提升思维能力。

如数学学科的重要素养之一“数学抽象”。怎么“抽象”?有哪些具体的学科方法?教师在设计某一内容的课堂教学目标时,不可能不去考虑“怎么抽象”的问题。再如,历史学科的素养之一“历史解释”。要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教师需要搞清楚历史解释到底要学生解释什么,怎样解释。

怎样解释,就是学科学习技能。解释的方法很多,不可能在某一内容学习时都必须用上,而是应选择一两种方法并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训练。学科质量标准将素养水平进行了分类,但那依然是“终极目标”,不能替代一节课的学习水平目标。在设计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将具体的学习技能结合学习内容来进行水平划分。如历史学科的“历史解释”素养,其中重要的一项是解释历史结论,即历史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论从史出。我们可以将这种推导技能的不同水平进行划分,如史论基本相符、史论相符、有自己的看法等。

综上所述,素养立意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思路应该是:以学科素养目标为思考框架,再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情况,确定某一课的核心目标,再细化为相关的学科技能,并对学科技能学习结果进行水平划分(图1)。

唐少华:如何将“学科素养目标”转化成 “课堂教学目标”

素养立意课堂

的教学目标表述方法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根据预期的学习结果来表述”。预期的教育结果有很多层次,既可以包括国家层面,如素养目标,也可以是学校层面的广义上的教育目标。而这些目标的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所以设计和编写课堂教学目标显得十分重要。课堂教学目标是学生在一节课或几节课的学习完成之后要达成的预期学习结果,即学生在学完了某一内容之后,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他们能够干什么。可见,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的目标,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学什么、怎么学、有没有学会、学会了多少。反过来看也就是说,一节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不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足够努力和辛苦。因此,我们在设计和编写课堂教学目标时,应该按照“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逻辑来表述。结合其他学者的观点,我将其归结为下列几种表述方法(表2)。

唐少华:如何将“学科素养目标”转化成 “课堂教学目标”

表格中的四种表述目标的方法,与国家层面提出的素养目标、课程目标的表述方法有一个明显的不同点是——行为主体不同。素养目标、课程目标的行为主体往往是国家,如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会这样表述: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但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关注的应当是学生学会什么,学会多少,所以其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表2中目标表述方法与原来三维目标的表述方法也有不同。三维目标的表述方法有其不足之处,如三维之间的目标容易重复,即使有的教师不是按照三个维度去表述的目标,也有一些问题,如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不清晰、不可检测、不可观察,以致目标成为教学设计时的空头摆设。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其实很复杂。许多学者将教育目标进行分类研究,不同领域的目标又可以分为不同层次,其表示方法也有许多不同。表2中目标表述方法1、2、3,简单容易操作,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学习任务,尤其是高级认知学习任务、情感领域的学习、跨学科及综合领域的学习,其学习结果要做到具体化、可观察,必须使用表现性评价方法,即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表现来解释一般教学目标。素养目标涉及能力与品格,甚至价值观念。很多学习结果无法用纸笔测验来完成,只能通过学生学习行为表现来评价,所以,素养立意课堂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更多的是采用表2中的第4种表述方法。

作者:唐少华,浙江省杭州市千岛湖建兰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