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21日国家教育部印发了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本次课标修订的根本任务是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基本目标是体现核心素养导向,让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节课和每一个活动。但是怎样才能将核心素养转化为课堂教学目标呢?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状态量),而课堂教学目标则是对教学活动要达到的效果预期,强调学生心理和行为的改变(过程量)。那么,它们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又是怎样建立联系的呢? 01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要搞清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区别和联系,首先要明确以下概念: 素养。简单地说,素养就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学习、生活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东西。这里“沉淀”用得很好,即素养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慢慢积攒下来的,不是立杠见影就能获得的。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李艺认为,核心素养的内涵架构有三个层面:一是“双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二是“问题解决”,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三是“学科思维”,指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实质上是初步获得学科特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层架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着内在的联系。其中“双基”最为基础,学科思维最为高级,问题解决承上启下,即问题解决以“双基”为基础,学科思维以“双基”和问题解决为基础;学科思维层是学科课程的灵魂,也是学科课程与“人的内在品质”相应的本质之所在。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课程目标、教育理想、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达;是学生在接受特定学科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关键是要走出“知识理解”的教学围栏,由“知识理解”向“知识迁移”过渡,再向“知识创新”提升。“知识迁移”的核心是“过程与方法”,“知识创新”的核心是学科思维。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区别。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不等于课堂教学目标,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和相当距离的,他们在完成时间、面向对象、上位概念、表述方式等都有所不同,具体见表1。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目标的联系。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是课程的总目标,它与具体的教学目标之间还有很多小台阶。这些小台阶就是这门课程的具体目标、这门课程不同模块的具体目标、每个模块下不同单元的具体目标,以及每个单元下不同课时的具体目标。这些小台阶是从“课程”到“课时”的一系列具体目标。这一系列具体目标构成了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系统。 在这个目标系统中,首先每个具体目标都由核心素养总目标派生出来;每个具体目标都与核心素养的总目标关联,或不断进阶,或夯实强化,或持续深入;其次,总目标分解出来的各个具体目标,彼此环环相扣,既边界清晰,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一脉相承,共同指向核心素养。(参见下图) ![]() ![]() ![]() 唐少华认为,学科素养转化为课堂教学目标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转变思考框架。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目标的思考框架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一般基于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目标水平等设计和编写课堂教学目标。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师应转变课堂教学目标编写的思考框架,即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但学科素养笼统难以与教学内容直接关联。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科素养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找到桥梁。这个桥梁到底应该是什么呢?一说以知识点为载体;二说以学科技能(或学科思维能力)为桥梁,用思维点串联知识点。总之,学科核心素养与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相当距离,如何基于学科素养编制课堂教学目标,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案例】以高中物理为例 ![]() ![]() ![]() ![]() ![]() ![]() ![]() ![]() ![]() ![]() ![]() ![]() ![]() ![]() ![]() |
|
来自: leeechen6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