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循筋拨点疗法-----力之根

 xyf4345 2019-05-08

我们的力量是从那里发出来的?根在那里?纳气归根与我们的发力(内劲)有关系吗?今天就以这发力作为一个话题,和大家闲扯一会。

我们手法从业者,或者针灸从业者,指力是我们必须要修炼的重要基础。这个基础的修炼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临床技巧性的东西可以几天就能够掌握。虽然以前我给大家讲过发力要点,今天算是重新讲一下吧。

我们不少从业者,搞了很长一段时间手法,而力的作用还在体表上,没能够真正的渗透进去。虽然推拿的教材讲过手法要领:持续、均匀、柔和、渗透。持续、均匀、柔和大家容易理解,而渗透呢?很多人都卡在了这上面。虽然以前我给大家讲过传统手法的要领:以意行气,以气运力,意到气到,气到力行,蓄力于掌,发力于指,力达病所。传统手法以意为先。

为什么以意为先呢?中医讲“意”最早还是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两本《灵枢》和《素问》。《灵枢》也叫《九灵针经》,是我们最早的针灸专著。而传统手法和针法,理路都是一样的,都是以经络穴位作为介质的,针只是手的延伸而已。所以我们不论搞手法还是搞针灸,《灵枢经》有必要好好看看。

在《灵枢·本神》篇中提到:“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不论手法也好,针灸也好,其根本就是抓住神。医者之神,患者之神。心主神志,所以首要的还是要抓住我们的心,这之前在《纳气归根》里面给大家讲了,主要是心要静,神才会藏与心,神不外泄方可正常纳气归根。而这里讲的主要也是医者之神,医者要给患者针刺治疗,就必须要先静下心来,如果不静,毛毛躁躁的效果是绝对不会理想的。

岐伯的回答是:“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我们讲的“意”这里就出来了。什么叫“意”呢?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既然心要空,何来忆?忆,一种本能的显示。无中生有的一种形式。一个潜意识的念头。心空则心火自然下达于肾,肾水复上滋于心,心动则肾动。肾藏志。意之所存谓之志。意志由肾所主,意存于志嘛。心意相通则气动,气动则力生,所以力根于肾。

而力又发于那里呢?力根于肾而出与肝,发于筋。所以有“筋者肉之力”的说法。这是在五脏来讲。而关元是肾气(元气,元阳)之开关,所以历来修炼之人都要求要气沉丹田,只有气沉丹田,你才会精力充沛。

精力,这个词语大家是经常挂在嘴边的吧。小孩肾气充足,所以精力旺盛,而老人肾气衰退,很容易疲乏。这里还是回到了肾上,肾藏精,只有精充,人体的气才足,那么力量才大。所以,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这句话,不少注家把这句话翻译为男女的性生活方面去了,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对的。应该理解为力量的来源之官,人只有有力量,你的肢体才会可以去做很多的技巧(运动技巧)。没有哪一个病怏怏的人,精力不旺盛的人,还能够去从事高难度的运动吧?百度一看,到处的注解就是男为作强,女为伎巧,把古人的意思歪曲到性方面去了,这是多么的片面。

归纳一句话“肾者力之根”。而我们肾气还会下注于足,肾气不足则脚无劲。主要下注于足的什么地方呢?足跟。古人叫踵。我们有一个成语叫举重若轻。这个重,原意是踵。举重若轻,轻轻一用力就可以了,很轻松的把重物举起来。还有一个成语接踵而至。跟着前面的足迹走。虽然现在这些成语的引申意义不一样。

我给大家表达的意思就是,我们古人把力量归于“踵”归于足后跟开始,所以也有力量是从足发起之说,而对于我们从事手法的,力发于足,止于手指。力要如何才能够正常到达手指呢?通过我们的筋传递到手的远端。而筋要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到达我们的手指远端呢?骨正筋柔,气血自流。筋要柔,我们的气才会正常的流通,传导到肢体远端才会形成力(气力),才会达到气到力行的目的。所以要想我们的力大(劲大)能够内透,前提是足到手指远端之间的区域的筋一定要是一个相对松弛柔软的状态。这也就是跨松、身松、肩松、肘松、腕松。

为什么这些地方一定要放松呢?筋是约束并固定骨架的,这些关节不松,那么这些关节附着的筋就一定不柔,也就一定会不能让气正常的流通,那么力量也就得不到正常的发挥。而临床当中,操作者最不容易放松的就是肩部。也就是教材讲的沉肩的问题,肩部不松自然就沉不下去,就会出现耸肩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耸肩呢?这是手法操作者效果胸式呼吸的原因,不是用的腹式呼吸,而且有的人在发力的时候喜欢憋气。这憋气实际上对于我们从事手法者而言是最不好的,气憋着,第一伤身,第二妨碍了力量的发射。这种情况我们很多人在腰臀部定位点穴的时候,不少人喜欢憋气用力。有不少人就是因为这样而形成了习惯。久而久之就会不容易心静,气不能正常下归丹田(肾),力量就会削弱。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回到以前的一个话题“喘”。大家看看周边哮喘的患者,他们的肩是不是耸着的?他们是不是不能劳累?严重的稍稍运动就会气喘吁吁。喘的原因就是气不归根。而我们手法的时候,耸肩,一样的不能正常纳气归根,气不归根则发力一样没有根,无根之力当然渗透就不够而作用于表皮。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还是《灵枢·本神》里面的那句话“凡(手法与针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神藏于心,凡手法针刺法,必先静心,心静则意归于肾,力量才会源源不竭,才会达到“意到气到,气到力行,力达病所”的目的。我们只有心松(心静)才会身松,我们的精气才会通过筋而达到肢体远端而形成力道劲道,才会真正的达到力量渗透的目的。只有真正明白渗透,才会深刻理解“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的手法精髓所在。

今天就简单给大家讲这么多,希望力道不能渗透的,多多复习今天讲的内容。

通知:《循筋拨点疗法》网络讲课已经在四君中医网站正式上线,大家可以在电脑上搜索“四君中医”进入网站观看,也可以手机下载APP进行观看,手机APP下载地址:https:///43v9

四君中医(华夏中医论坛升级版),提供专业的中医视频、语音、文章教学课程,目前已上线王家祥、张庆军、高继平、祝俊波、刘茜檬等老师的视频讲座。还有各类针灸、推拿、按摩手法等短视频。欢迎下载安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