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学《论语》13.5子路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文冠厚朴 2019-05-09

一起学《论语》13.5

子路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原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白话】

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把政事授予他,不能做好;派他出使四方,不能自主应对。虽然学的很多,又能用来做什么呢?”

【释词】

诵诗三百:诗,指《诗经》。唐文治:“《诗》有诵、歌、弦之分。诵《诗》,谓口读而以声节之。三百,谓终业。”

《义疏》:“《诗》有六义,国风、二雅并是为政之法。”《注疏》:“《诗》有《国风》《雅》《颂》,凡三百五篇,皆言天子诸侯之政也。古者使适四方,有会同之事,皆赋《诗》以见意。

授:授予,给。

政:政事。

达:通达、通晓。

使:出使。

专对:使臣奉君命出使他国,在应对上要能独当一面灵活应变,才会不辱使命。专,独。《正义》:“专对,谓应对无方,能专其事。疏云:‘谓受君命聘于邻国,不受宾主对答之辞。必不受辞者,以其口及则言辞无定准,故不受之也’此即‘专对’之义。”饶鲁:“使,有正有介,正使不能答,则介助之。如正使自能致辞,是谓专对

【先贤精义】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朱子曰:《本人情,该物理,可以验风俗之盛衰,见政治之得失。其言温厚和平,长于风谕。故诵之者,必达于政而能言也

《论语正义》曰:《毛诗序》云:“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是《诗》之理,可通政事,故宜达也。使于四方能专对者,谓得诗温柔敦厚之教,则能应对宾客也

郑康成曰:诵习此道,不能为用,虽多亦奚以为也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人之才学贵适用。若多学而不能用,则如不学也。今有人能讽诵《诗》文三百篇之多,若授之以政,使居位治民,而不能通达;使四方,不能独对,讽诵虽多,亦何以为。言无所益也

张栻曰:人情事理,皆具于三百篇之中,故诵之而可以达政。三百篇皆易其心而后语,得其所以言者也,故诵之而可以专对。若诵《诗》矣,而于此一者无得焉,则是诵言而忘味者也。

《公羊传》曰: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出竟(境),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

钱穆曰:孔门设教,主博学于文,然学贵能用。学于诗,便须得诗之用,此即“约之以礼”也。若学之不能用,仅求多学,虽多亦仍无用,决非孔门教人博学之意。学者于此不可不辨

程子曰:穷经将以致用也。世之诵诗者,果能从政而专对乎?然则其所学者,章句之末耳,此学者之大患也

陈祥道曰:《诗》之为书,其事则王道之迹,其词则法度之言,诵之将以其事施之政,其词施之使而已。若夫不明其事,而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则与不学诗同,故曰“虽多亦奚以为”。

刘宗周曰:穷经将以致用非其用之谓也明体而已矣无得于身心性命之间而欲措之天下国家无由矣诵诗三百而不达于政不娴于应对则亦章句之学而已虽多亦奚当于用哉甚矣章句之学非学也六经皆经济之道也而诗三百篇是昭代精神命脉所寄于当世之用尤切焉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言穷经贵有实用也。大凡《诗》《书》所载,皆经世之大典也。修身之实学,不徒托之空言,原欲见之行事。不明其理,口耳之习也;不达诸用,章句之功也。

附录

钱穆曰:《诗》实西周一代之历史。其言治闺门之道者在二《南》,言农事富民之道在《豳风》。平天下,接诸侯,待群臣之道在大小《雅》。《颂》乃政成治定后始作。而得失治乱之情,则变风变雅悉之。故求通上下之情,制礼作乐以治国而安民者,其大纲要旨备于诗。诵此三百首,便当达于为政。

《论语学案》曰:是故本之二以求其端参之列以尽其变而民情土俗之变徵矣正之以》,以大其规而纲纪治乱汗隆之运著矣和之以》,以要其正而先王出身加民之道彰矣此所谓达于政也诗言志歌永言故曰不学诗无以言此所以优于专对也。(按:读《诗》者,所宜详味也。)

相关材料

齐景公使人于楚,楚王与之上九重之台,顾使者曰:“齐有台若此乎?”使者曰:“吾君有治位之坐,土阶三等,茅茨不翦,朴椽不斫者,犹以谓为之者劳,居之者泰,吾君恶有台若此者楚王盖悒如也。使者可谓不辱君命,其能专对矣。(选自《韩诗外传》)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论语学案》《论语正义》《论语新解》《论语意原》《论语大义》《癸巳论语解》《公羊传》《论语会笺》《韩诗外传》《四书解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