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追述什么是“心即理”(3)

 阳明悟行学宫 2019-05-10

王阳明“心即理”的历程

很坦率地讲,没有不同。在心即理这个意思本身来说没有不同。有很多人会问:王阳明和陆象山究竟有什么区别?用王阳明自己的话来讲,大段也是,只是粗了。

为什么王阳明说陆象山比较粗糙?我也想了想,大概是这个意思。因为在陆九渊那里讲心即理,这个心放之四海皆准,无论是古还是今,东西南北都是同此心同此理,并没有就心即理这个观点开展很细致的论述,更没有展开一个关于心即理的实践系统。用理学家本身的话来说,他这个功夫系统是相对缺乏的。而恰好不同的是,在王阳明哪里,这个功夫论系统非常完整。并且王阳明不仅仅只停留在心即理上这个论述,后来还发展成为良知学说。比陆象山来说,的确要完善很多、细致得多、要系统得多。这个我们顺便说一下。任何一种思想哪怕是在历史上来说它是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事情实际上它也是有来源,只有在继承的过程当中,才有可能实现创新,没有继承的创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像王阳明这样,实际上他的思想也有继承,他不仅继承陆象山的东西,实际上也有继承朱熹的东西。我还顺便要先提一句,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不同的思想形态,他们这些思想家之间可能观点都是不一样的。

我经常讲这个意思,绝不是说我赞同王阳明的观点就是说朱熹错了。这个只是一个不同的视域,一个不同的视域它所呈现给我们的视野是不同的。在这一个独特的视野当中我们所能够看到的这个景象是不一样,只不过是视域不同所显现出来的景象不同而已。

王阳明讲“心即理”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定要提到几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我们上一节课也有提到他十六岁格竹子这件事。十六岁格竹子这件事实际上是对王阳明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一个事件。因为在朱熹的思想教导之下,他当时是遍读朱熹的作品,他读了那么多关于朱熹的作品怎么会不受影响。但朱熹告诉他的一件事情,天下万物各有各的理,所以我们要格物,今天格清楚一件事情,明天格清楚一件事情,总有一天我们还要把天下事物之理的都能够穷尽,到一定的时候就能够豁然贯通。王阳明想一草一目皆含致理,自家院子的以片竹林是不是也含着理?所以他就去格竹,最后格出毛病了。然后他大为感慨,所以他觉得朱熹的说法有问题,我格一件事情就格出问题了,我要是把天下事物都格尽,那要格到什么时候,太困难了。所以少年时代的王阳明,误会了朱熹格物致知之说,误会了的意思,他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们可以这样说王阳明,但是于当时王阳明自己来说,他有没有意识到他这会说法是怎么错误的?不会有意识,他所产生的一种观点反而是朱熹的格物致知有问题,他首先得到的是这个。

还有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在农场。我们刚刚也提到过这个事情,他在农场的时候就是因为生命面临着死亡的巨大威胁,生活处于极度的艰难困苦之中,而且他眼前就看到实实在在的死亡之力。他一天到晚都在琢磨着,他当时给自己一个想法,人处于那个情况当中, 一切什么功名富贵、荣辱啊等等,所有事可以淡然化去,不再挂怀。但是这是这生死一念,横亘在心中,不能划去。一个人如果能讲出这个话来,这个生死问题到了一个什么程度。正因为处于这样的一种艰难困苦之中,他不是12岁就开始要做圣人,所以他不断地给自己提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那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说是一个真正的圣人,他处在今日和我王守仁一样的境遇之中圣人会怎么做?请注意这一个提问是很重要很重要的,重要在哪里呢?因为他提出这一个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在转换了他自己的心态。他已经在实现自己心灵境界的转换。他已经在把自己当成是圣人。他一天到晚在琢磨这个事,圣人会怎么做。正是对于这个问题的不断地追索,使他产生的思想的飞跃。他突然意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圣人不是说有了一个楷模在那个地方我们要做成那个样子。我们每个人的心当中,原本就具备圣人的品质,每一个人就具备,只不过你愿不愿意而已。王阳明当时的观点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所以居于这样的困难当中,我的心灵境界的升华就意味着我的世界的改变。人是在自己的世界当中生活的,但是人的行为是受我们的思想和观念的主导,思想观念的主导我们的行为是直接决定着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观点。这就是我们的观点,观点改变,很可能你的感觉也就改变。所以所谓的龙场悟道,龙场悟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心即理”的体悟。那这里有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心”?这个“心”是什么意思?请持续关注,我们下回在给大家细细道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