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幼名,冠字”——评《史记·郑当时列传》

 乐学高中语文 2019-05-10


《史记·郑当时列传》有言: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公元前202冬,项羽乌江自刎,随后刘邦践极称帝,至此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史记·郑当时列传》记述的便是项羽死后,楚臣降汉,刘邦为羞辱项羽,“令诸故项籍臣名籍”而郑当时先祖郑君独不奉诏,最终被逐的故事。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既能感受到郑君感念旧主的勇毅。又能感受到古人称“名”与称“字”意义之悬殊。

项羽,名籍,字羽,项氏世为楚将,封于项城,故姓项氏。六国之时,项氏可谓家世显赫,作为贵族之后,项羽取“名”,赐“字”应该是合乎《礼记》的。而刘邦出身寒微,(父曰太公,母日刘媪。男性长者称太公,女性长者称媪。)刘氏兄弟三人,但以长少而称伯仲季,非名也。高祖初称刘季,后称沛公,再称汉王,终称皇帝。在家人、朋友圈内,以及当时的社会上,大家习称汉高祖为“刘季”,即“刘三”、“刘家老三”。“刘邦”之名,大概是在公元前202年刘季即皇帝位时,为体现自己的尊严而特取的,并从此成为他行之于后世的“大名”。所以,高祖面对“项羽”这个成为多少是有些自卑和仇视的,所以妄图通过皇权的干预和利禄的引诱来使降臣直呼“项籍”。

可是,历史终究没能让高祖如愿,后人多称“项羽”而鲜称“项籍”,足见后人对这个征战失意英雄的敬仰。而高祖究竟有无“名”与“字”却成了历史学家乐此不疲考证的对象。

《论语》曰:“名不正,则言不顺”。《礼记·檀弓》说:“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 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颜氏家训·风操》)。“名成乎礼,字依乎名。名,字之本;字,名之末也”(《识余》卷三)。是为名与字的关系。古人常以名自称,偶有自称字的,白居易字乐天,他给元稹的《与元九书》落款便是“乐天再拜”。但总的来讲,古代尊长和自己多唤“名”而非“字”,他人则多唤“字”而不直呼其名以示尊敬。

民国以后,除少数文人、名人还有“字”与“号”外,一般人成年已不再取“字”。现代人称呼古人也已经习惯了直呼其名,对古人的“字”与“号”的忽视,使得读前人的一些书就变得很吃力,前一段时间看《介存斋论词杂著·序》:“清真,集大成者也。稼轩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碧山餍心切理,言近指远,声容调度,一一可循。梦窗奇思壮采,腾天潜渊,返南宋之清泚,为北宋之秾挚 。是为四家,领袖一代。馀子荦荦,以方附庸。”起初看,除“稼轩”外,“清真”、“碧山”、“梦窗”都感觉极为陌生,经过查询,原来是周邦彦、王沂孙、吴文英的“号”。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称古人一般都是称“字”或“号”。其实,如此称谓,已包含了作者对前人的敬仰。

近年来,高中纷纷举行成人礼,为学生举行冠礼,如若在行冠礼之时再行赐“字”,岂不更能使学生们充分感受绵延千年的礼仪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