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现在只有在偏远农村的农家小院的不显眼处,也许偶尔还能够见到,大多数农村人家现在已不再保留它了。事过境迁,转眼间推磨也都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人们再也不用人工去推磨了,现在的小孩子甚至都不知道推磨是怎么的一回事。石磨 在过去的农村生活中,“磨”是农家最基本的家产之一。磨的结构很简单,就是两个团团圆圆的大石轮,上薄下厚扣在一起,中间有一柱心。上轮为公,以柱心为圆,全圈上突约一公分的磨赤;下轮为母,全圈凹下约一公分的赤沟,上赤下沟的相互来回压挤形成合力以磨碎谷物,就构成了我们说的“磨”了。 小时候我家中人口多,所以家中的石磨也就特别大,直径足有1.5米以上,至少要两三个人才能推动,推起来特别吃力。为了省力,推磨时母亲就会先带着我的两个姐姐一起推。等推够一脸盆糊糊的时候,母亲就下磨去烙饼饼了,然后常常会唤上家中排行较小的我接过她的磨棍接着推。大姐结婚走了后,家里推磨的差事就落到了二姐、我和妹妹三人头上。 推磨是个非常烦人的差事,既枯燥又劳累,每次推磨都要在三四个小时左右,一圈又一圈的围着磨盘转,一年四季每次如此。年少时我最“深恶痛绝”的一件事就是推磨了。每当推磨时,母亲头天晚上就早早地做好了准备,玉米、小麦泡上满满的两三大盆。那时候没有钟表,夜里母亲看着星星升起的高低来叫起我们姐三去推磨。每次母亲喊起床时,我都听见了也假装着没听见,睡在炕上蒙着头就是不起来,说实话我是真心的不情愿推这个磨啊,但母亲一遍又一遍的大声喊,有时直接到炕前掀开被子拧着耳朵把我从炕上拽起来。无奈我只好抱起磨棍一圈又一圈地推起来。不知推了多少圈,也不知走了多少里路,时常还闭着眼睛,打着瞌睡,就跟着感觉在磨槽里转呀转;一不留神手里的磨棍就戳到了磨盘上的糊子里,经常受到母亲的斥责;每当此时我就恨不得把泡好的两大盆粮食全部都追进磨眼里,好尽早地把磨推完。 慢慢的家境好了,家里人口也少了,又自家填进了毛驴。 一盘厚厚的石磨,窄窄的磨道有一条驴走出来的痕迹,密密麻麻的钉掌是驴蹄印。母亲把驴拉在磨道里,用一个壳把驴的眼睛掩起来,嘴上戴了杻(不让驴偷吃)、扎上脖子、挂上套,为了防止拉磨的驴偷吃,还在驴嘴边到磨杆拴了一根长棍子——拄嘴棍。 驴子就在磨道里永远没有尽头地转起来。于是两扇磨中间纷纷扬扬流下面来。母亲飞快地用箔萁把它铲了来,在簸箩里刺啦——刺啦—— 箩面,白花花的面粉就箩到了簸箩里。 磨面也是有技巧的,麦子、高梁、玉米、豌豆、荞麦、莜麦各有各的磨法,有的要干一些,有的要湿一些,有的要半干不湿;有的要一浪一浪推,有的要和糁子掺和在一起磨;还有些粮食推到最后竟成了些皮,母亲在磨口上插一根筷子或是木棍,用绳子拴在磨坊墙上,一边走一边转叫‘韧芯’。 回想那时候,石磨磨出来的面真正好吃!那时候的黑面比现在的白面好吃。那时候的玉米面、谷面、莜面、荞面、豆面更好吃。80年我们村里开始使用机器磨面,磨起来倒是快,可是面发了热,没有驴子拉石磨磨出来的好吃。再后来有的庄户一苗麦子也不种了,买来的面比起以前自家种的麦子驴推磨磨的白面差远了! ![]()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时间越来越薄了,记忆却越来越厚了。儿时推磨的事常常清晰的浮现在眼前,已成为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一段永远的记忆。接下来说说毛驴的故事 农村人以土地为生。驴一直拉扯着山里人生活的车轮。我的老家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山里人一直过着原始的二牛抬杠的生活。然而,牛在当时价钱比较贵,食量又大,一般家庭养活不起。所以,我们家从我记事起就是靠着一头毛驴在耕种。第一头驴是当时的生产队分来的,黑色的。父亲从生产队集体的驴圈牵回那头驴的时候,喊叫声比驴叫得还欢。那驴从牵进我们家的那天起,就被父亲当宝贝一样饲养了起来。
父亲爱驴,一如爱着那片深情的土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