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明向教授、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历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院长、名誉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呼吸内科的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韩老临床经验丰富,现将其治疗外感咳嗽的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肺主气,司呼吸,以宣发肃降为顺,肺气不宣则壅遏不畅、肺气上逆而咳。韩老推崇张景岳将咳嗽的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多从风论治,风邪常夹寒、热、燥、湿邪伤人;内伤咳嗽应辨虚实,实因痰湿、痰热、肝火,虚在肺、脾、肾。 辨证分型 新感咳嗽,风寒闭肺 症见:鼻塞声重,头痛目眩,四肢拘急,咳嗽痰多,胸闷气促,无汗,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浮紧。 处方:麻黄、杏仁、桔梗、前胡各10克,陈皮、金沸草、甘草各8克。 加减:若胸闷、气急不重者,可去麻黄加荆芥、苏叶、生姜各10克。 风邪致咳日久及其兼夹证 症见:外感后咳嗽日久不愈。 处方:荆芥、桔梗各12克,紫菀、白前、百部、陈皮各10克,甘草6克。 加减:风寒咳嗽,咳痰色白,舌淡苔白,脉浮紧者,加防风、羌活、白芷各10克;风热咳嗽,咳痰色黄稠,舌红苔黄,脉浮数者,加银花、连翘、黄芩、桑白皮、薄荷(后下)、蝉蜕、桑叶、黄菊花各10克;风燥咳嗽咽痒者,加桑叶、薄荷(后下)、沙参、麦冬、玄参、浙贝母、玉竹各10克;外感出现剧烈性、痉挛性咳嗽者,加蝉蜕、白僵蚕各10克;风寒外束,肺气壅遏,胸闷不舒者,加杏仁12克。 寒痰停饮 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嗽气喘,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淡,苔白滑,脉浮。 处方:麻黄、白芍、炙甘草、干姜、桂枝、姜半夏各10克,五味子5克,细辛2克。 外感风邪,肺热壅盛 症见:咳嗽,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 处方:麻黄、杏仁各10克,生石膏20克,甘草8克。 以上处方用法均为: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典型病例 1.张某,女,28岁。主诉:咳嗽5天。病史:患者近2年来反复因气候变化诱发感冒咳嗽。近日再次受凉咳嗽,现症:咳嗽,痰多,色白,呈泡沫状,咽痒,胸闷,伴有鼻塞流涕,身体酸楚不适,舌淡苔薄白,脉浮滑。中医诊断:咳嗽,证属肺气素虚,风寒束肺。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治宜疏风散寒,宣肺化痰。处方:茯苓、太子参各15克,炙麻黄、杏仁、防风、荆芥、炙紫菀、款冬花、炙百部、炙苏叶、陈皮、姜半夏各10克,炙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4剂。复诊:患者诉偶咳痰少,继续予玉屏风散(药店有售)巩固疗效。 2.赵某,女,45岁。主诉:干咳2周。病史:患者近日疲劳奔波,周身酸楚,口干咽痛,咽痒干咳,服用双花口服液等未见改善。现症:干咳,阵发性呛咳,痰少质黏,口干咽燥,咽痒即咳,舌淡红苔薄,脉浮细。中医诊断:咳嗽,证属风燥犯肺,肺失宣肃。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治宜祛风润燥,化痰止咳。处方:沙参15克,浙贝母12克,荆芥、麦冬、杏仁、前胡、炙百部、炙紫菀、款冬花各10克,蝉蜕8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服5剂。复诊:患者诉诸症渐消,继进4剂巩固疗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