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机智) (2)连续性和广延性 (3)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和间接性 (4)主体性和示范性 (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2.教师职业素养? (1)教师知识素养①政治理论修养;②精深的专业知识(本体);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⑤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2)教师能力素养:①语言表达能力;②教育教学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 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⑤运用教育机智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新课改对教师的能力要求);⑥研究能力;⑦学习能力 ⑧创新能力;⑨教育教学交往能力;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3)教师职业道德素养: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4)职业心理健康(①高尚的师德;②愉悦的情感;③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健康的人格。) 3.现代学生观(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4.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 (1)教师方面(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③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④发扬教育民主;⑤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⑥正确处理师生矛盾;⑦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⑧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学生方面(①正确认识自己;②正确认识教师。) (3)环境方面(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②加强学风教育。) 5.师生关系的内容是什么?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①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②形式教育论(智力)、实质教育论(知识)。)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7.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必要环节);(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两个三); (2)上课(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准确、教学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讲究教学艺术、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作业的布置与反馈(①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②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③分量适宜,难度适度;④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⑤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⑥作业反馈信息及时;⑦作业要用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作业;⑧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⑨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与实际。);(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9.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缺点:最大的不足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 10.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多种开端):①知:道德认知,学生思想品德的基础; ②情:道德情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③意:道德意志,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④行:道德行为,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基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1.考试中常出现的教学、德育原则? 教学: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基本要求: (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直观性原则基本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的运用于实际。 (4)发扬教学民主。 德育: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3)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基本要求 (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3)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基本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及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1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重要标志)。 13.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级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6)建立学生档案;(7)操行评定(客观性、激励性、个性化、全面性原则);(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9)个别教育工作(尤其是后进生工作);(10)班会活动的组织;(11)偶发事件的处理。 14.依据记忆规律有效的组织复习:(时次方质卫) (1)复习时机要得当;(2)复习方法要合理;(3)复习次数要适宜;(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5)注意用脑卫生。 15.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4)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5)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 (6)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16.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5)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6)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17.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难度 (3)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4)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18.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4)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 (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19.新课程的教学观包括哪些内容? (1)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4)教学不但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20.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