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方人,有一百种方式吃糯米

 灵魂出窍KKK 2019-05-11

南方人对糯米有着谜之热爱。

从小桥流水的江南,高山险阻的云贵到背山面海的岭南,跨越山海,形态万千的糯米食物从来都是南方人的心头好。

北方人在面食上登峰造极,而南方人则把米食演绎得出神入化。

▲ 如果说黄河流域的小麦是北方人的主食之光;那原产于长江流域的糯米就是南方人的快乐之源。

南方人发明了这么多糯米的吃法,你最中意哪一种?

杭州

每年立夏全村搭起土灶就为烧这碗糯米饭

▲ 豌豆糯米饭

「夏饼江鱼乌饭糕,酸梅蚕豆与樱桃,腊肉烧鹅咸鸭蛋,海狮苋菜酒酿糟」。杭州人在立夏关于吃的讲究很多,但一定要吃立夏饭。

杭州人吃的立夏饭分两种,一种是豌豆糯米饭,另一种是乌米饭。

前两天立夏,城西的骆家庄村民就搭起土灶,露天做起了「豌豆糯米饭」。

笋丁、糯米、咸肉、豌豆,四种江南最常见的简单食材同蒸,热气氤氲,荤素交融,不用精心配比、调味,蒸熟就是一锅好饭。哪怕是身家千万的土豪,也都赶兴头争抢着要吃这碗饭。

▲ 土灶台豌豆糯米饭

而乌米饭对于杭州人来说,不仅是传承的仪式,也是儿时美好的回忆。有多少个杭州人不是听着「吃过乌米饭,不被蚊子咬」的话长大的?

▲ 乌米饭用南烛叶搓汁浸泡糯米三四小时,蒸熟撒糖即可。人们相信吃了野生植物染色的糯米能防虫驱蚊。

老底子的乌米饭,要用粽叶包着,加的不是现在的白糖,而是糖桂花和糖霜。

 

这一碗立夏吃的乌米饭,要从去年深秋就开始酝酿。经过冬春两季蛰伏的糖桂花,最终在初夏邂逅了乌米饭。

一碗乌米饭、一勺糖桂花,乌米饭的特殊清香衬托着糖桂花的甘甜,初夏最美的甜品也不过如此。

▲ 粽叶包裹的乌米饭

温州

温州人最念念不忘的就是一碗糯米饭

▲ 温州糯米饭

温州商报曾做过一层问卷调查:用一句话证明你是温州人,你会说什么?

有人回答:老板,咸饭甜浆。

咸饭,就是温州糯米饭,也叫炊饭。

温州糯米饭简单方便。盛一碗冒着热气的糯米饭,铺上油条碎,浇上香菇肉臊汤,糯米饭就宣告完成。

▲ 温州糯米饭。舀一勺浸满汤汁的晶莹米粒,伴着香菇、肉臊、油条的丰富香气融化在嘴里……出了温州,别地儿还真吃不上。

虽然糯米饭简单,依然体现匠心:糯米,要提前浸泡,放在铺纱布的蒸笼里炊熟;汤汁,则是五花肉、香菇熬制的肉汤;油条,切小段煎过才酥脆。

搭配也很朴素,要一碗蛋汤、豆浆、豆腐脑或牛奶,一份标配早餐就齐了。

糯米饭搭配简单,也极为平常地出没在温州大街小巷。

▲ 温州三姐妹炊饭

越简单的味觉记忆越能让人铭记。温州作家吴玄说:「温州虽然出名的是海鲜、汤圆、糕点,但只有炊饭,才是最接近每个人关于故乡记忆东西。」

正如广东人出门在外想念的清粥小菜一样,糯米饭也是温州人朴素的乡愁。

宁波

除了年糕,连猪油块都是糯米的,比猪油汤圆罪恶多了

▲ 黑芝麻汤圆

宁波人向来钟爱糯米食物,比如切了片炒青菜的宁波年糕、咬一口黑芝麻馅儿就流出来的猪油汤圆。

比这两样美味食物还要罪恶的糯米制品「猪油块」,早就被人们无情地遗忘。听这名字就知道,这是一道相当符合蔡澜老师美食观的食物。

▲ 猪油块,图源@带你吃遍宁波

先往平底锅上抹一点猪油,立马就冒着热气「滋滋」响起来;再盖上糯米块,里脊、火腿肠再铺个蛋撒些葱花就算顶配。

猪油一煎,再朴素的糯米块都带着香。这是物资匮乏时期人们的饮食智慧,也是植物油难以复制的风味。现在,人们却怀疑猪油不利健康而抛弃了这一习惯。

▲ 在宁波的老社区里,偶尔还能找见这小时候的回忆。

老客们趿拉着拖鞋,从不理会墙上的菜单,径直朝小推车走去:「来个猪油块,加蛋加油条。」

再端一碗咸香的豆花解腻,丰腴地开启老宁波的一天。

潮汕

猪肠胀糯米,让蔡澜都念念不忘的美食

▲ 潮汕人谈到猪肠胀糯米时眼睛是会放光的。

名字听起来不够美好,其实在潮汕人心里地位等同于蚝烙。蔡澜曾说:「很多传统的潮州小吃,已在香港失传,庆幸其中一样猪肠胀糯米,还是照样有大把人做。」

糯米,因其黏性常用来制作各类小吃,潮汕地区也不例外;而猪肠,口感特殊,虽然难登大雅之堂,在会吃懂吃的潮汕人手里也是常见的食材。

但猪肠和糯米的相遇,就是潮汕人天马行空的创举了。

▲ 猪肠胀糯米,传统做法需要用大肠中段搓洗至无味,糯米需要加食盐、胡椒、猪肉、香菰、花生、虾米、莲子浸软,填入猪肠煮一小时左右即可。

潮州话里的「胀」字,意思是灌入、填满。这种小食,其实就是将糯米等食材灌进猪肠中,头尾扎紧,煮熟后或蒸或切片煎着吃。

一条完美的猪肠胀糯米,不必刻意追求配料。有钱人家会加腊肠、江瑶柱等,就失去了小吃意义。一般家庭,用心做的话,把花生炸过,加进些猪油渣或干葱,就足够美味。

▲ 肠皮也要和糯米等配料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不能私心增减一分。潮汕人形容人说「猪肠胀糯米」,就是说有人衣着太紧,肉嘟嘟,猪肠皮和糯米的关系大概就是这样。

淋上甜酱,配一碗咸菜猪肚汤,这是潮州人远在异国他乡都割舍不下的故乡吃食。

武汉

钟爱糯米的大武汉,随便一种糯米美食都能征服你的胃

▲ 重油烧梅

在早餐之都武汉,糯米也是有资格与热干面同台竞技的主角。

融合面食米食、南北口味的武汉人,并不满足酿米酒、做汤圆、包粽子这些源自南方传统的简单操作。

「包裹」是武汉人对糯米的朋克理解。

武汉人的包裹简单直接,往往在名字里就能体现:「油饼包烧卖」,油饼炸好,趁热包入四个重油烧麦。一口下去层次分明:油饼酥脆、烧麦油润,最后还有带着黑胡椒辛辣味的糯米;

▲ 武汉人用这种粗暴的物理方式,同样创造出外酥里糯的口感

「糯米包油条」,武汉人当然也懂这最经典的组合。一层糯米、一层绵白糖、一勺芝麻,油条掐头去尾保证酥脆,白布一卷,几十秒就是一个白嫩饱满的糯米包油条。

▲ 糯米包油条

还有「豆皮」,武汉街头最市井的食物。店主架出一口大铁锅滋滋地翻炒,食客则排着队算一锅豆皮能分成几份。

▲ 豆皮

一层金黄蛋皮,一层糯米饭,满当地包着豆干、笋丁、青豆、火腿、香干、肥肉丁炒成的馅儿,浇上卤汁,层层渗透,最后还有些点睛的小葱花。

老饕自然能懂豆皮包裹下的武汉灵魂:比起知名度最高的热干面,豆皮才最贴近这个城市的灵魂,滚烫的、野生的,轰隆隆地朋克着。

▲ 豆皮

除了武汉人独特饮食催生出的各式早餐,传统的糯米小吃在过早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糯米鸡、重油烧梅、欢喜坨、酥饺、糊米酒、炸糍粑……糯米的热气蒸腾下,没有人能在武汉饥肠辘辘地开启新一天。

▲ 糯米鸡,图源水印

苏州

在苏州人手中糯米有最多花样

▲ 桂花糖藕

苏州地处太湖之滨,千里的青绿田畴,尽是水稻桑麻。

长江流域原是糯米的原产地,处在下游鱼米之乡,自古精于饮食的苏州人对糯米的创造就更丰富。

软糯粘牙的桂花糕、甜蜜的糯米糖藕、馅大卤多的炒肉团子、香糯Q弹的赤豆圆子、包进虎皮鸡蛋的血糯米粢饭团……在苏州人眼里,糯米不仅是主食,也是完美的甜点小吃。

▲ 苏州炒肉团子

看起来糯米无所不能,其实背后是江南人对食材的极致追求。

朴素洁白的糯米富含支链淀粉,极具粘性和韧劲。苏州人据此发明了众多甜点、糕团,改变形态的同时,不变的是糯米本身的软糯清香。

糯米不仅贯穿了苏州人的日常生活,更参与到特定时令中,成为苏州人顺时而食的仪式感。

▲ 桂花糕

苏州有句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所谓冬酿酒,其实就是糯米酒。「桂花冬酿」冬至前一周才开卖,上市时间极短,不光本地人喜欢,连外地人也魂牵梦萦。

粒大饱满的太湖晚熟糯米,搭配金桂、栀子酿酒,轻微发酵,2度即可。糯米的醇与桂花的香,形神相融,只消一口就能品到挽留不住的秋香。

▲ 桂花冬酿

有人说,只有苏州这种气质温润的城市,才会出现如此的饮料。

芜湖

在吃糯米这件事上,芜湖人最有发言权

芜湖,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长江来到这里还转了个90°的弯。

这座长江边地理位置极其优越的小城,曾是中国四大米市之首。码头上米袋堆积的景象要用「堆则如山,销则如江」这样的语句来形容。

见惯了稻米的芜湖人,吃糯米这件事上,当然最有发言权。

▲ 芜湖赤豆酒酿。1931年,政府曾统计过芜湖码头的民船,一共有58338条,一年运的米袋连起来都不知道可以绕地球多少圈。

小笼汤包酥烧饼、糯米烧卖牛肉面……芜湖云集四方客商,早餐种类丰盛。但如果问一个芜湖人必须要吃的是什么,十有八九都会说「渣肉蒸饭」。

「渣肉」其实是粗犷版的粉蒸肉,一人一碗,既是饭又当菜。

除了主角渣肉和糯米,蒸饭的码子倒也简单,只有事先蒸熟的豆皮和土豆。井然有序躺在盒子里,最后还要浇一勺卤汁来提亮提亮灵魂。

▲ 塞一大口入嘴,学生时代的满足感油然而生。糯米粘糯不烂糊,土豆和豆皮又恰到好处提供着丰富的口感。等吃到渣肉的那一口才叫幸福:有糯米的包裹,肉更酥嫩鲜香。图源@一大口美食榜

芜湖人比较直接,用一句脏话就可以表达:「好吃的一逼的吊糟!!!」

不知道是不是顺长江而下的江西人给芜湖带来这一美食,总之它在芜湖落地生根,廉价地满足着劳动力和学生时常饥饿的肚皮。

▲ 这样一份满配顶饱的渣肉蒸饭,也不过十元钱。图源@一大口美食榜

除了渣肉蒸饭,稻米的印记同样深刻地留在这座小城。

芜湖老一中门前卖的「渣肉蒸饭」、大街小巷里的「赤豆酒酿」、菜市场买来桂花藕自制的「糖藕稀饭」,似乎都让这座城市飘散着似有若无的糯米清香。

贵州

可能是全中国最好吃的糯米饭

▲ 贵州糯米饭

据说,贵州的早上基本有两种人:一种是吃糯米饭当早餐的,一种是不吃早饭直接去建设四个现代化的。

别提什么丝娃娃、洋芋粑粑,在贵州早餐之王糯米饭面前,统统都没有牌面。

▲ 每天清早,卖糯米饭的嬢嬢们都会推着小车准时出没在大街小巷。食客站定,喜好忌口一通交待;嬢嬢们则手脚麻利,几十秒就提出一袋糯米饭。

糯米饭丰俭由人,最便宜的不过2元钱,包含的却全是地道风味:脆哨咸香、风肉油润、土豆绵软、酸萝卜脆爽、折耳根清香……最后再浇一勺嬢嬢们自制的油辣椒,这份糯米饭才有了贵州特色,更有了直击灵魂的本事。

贵州人的各种小心思让它变得更酸楚动人。比如贞丰人把糯米拌上猪油、用文火烘烤,出锅的那一层金黄锅巴最动人;遵义人则用骨汤炖烂豌豆,可以连汤浇在饭里吃,也不知道豆子和糯米哪个更绵软。

▲ 贵州人说,吃了糯米饭中气才足。

秦汉时期,糯稻自长江流域南迁而来,很快在西南山区落地生根,成了山区人民的主食。到清代依然如此:「黑苗,食惟糯米,舂之甚白,炊熟成圈,以手掬食。」

一份贵州糯米饭,不仅成了早中晚抵挡饥饿的在最佳选,更是西南山区稻禾文化的日常体现。

四川

给四川人一把糯米,他们还给你一桌子小吃

▲ 红糖糍粑,图源微博@YOOOOOMA

如果说食物代表了一个地方的脾气,那四川绝对是火锅没跑了。

沸腾的红汤一如四川人民热情暴躁的性格,只有在糯米小吃面前,他们连说一句「巴适的板」都带着放纵后的柔情。

给四川人一把糯米,他们能还给你一桌子小吃。

▲ 糍粑冰粉

四川人的传统糯米观里,一定要搭配红糖。毕竟天府之国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既是稻米的产区,也是重要的产糖区。

比如吃川渝火锅必点的「红糖麻糍」。长条形的糍粑过滚油炸至金黄,整整齐齐堆成小山,撒上黄豆粉、浇上红糖汁,脆糯解辣,几筷子下肚转头又可以鏖战火锅。

▲ 红糖糍粑,图源@吃货研究所

还有名字听起来有点虎的「三大炮」。其实就是球形的糍粑,蘸上黄豆粉淋上红糖汁。不同的是,成都人民把这道美食也变成了吸睛的表演项目。

▲ 三大炮有一高一低两张桌,制作时师傅捏起一糍粑团,揉几下分成大三块,接连掷向高桌的桌面。糍粑团撞击桌面发出了三声沉闷的撞击声,连带着小铜盘也震颤鸣响,因此便被称为三大炮。

红糖和糯米成了完美CP,那么肉也必须安排上。

四川街头常遇见的「叶儿粑」,皮儿是新鲜艾草汁调的糯米面,馅儿则由腊肉丁、猪肉末、芽菜碎和大量猪油配制。

叶儿粑就是属于四川人民的青团。小巧玲珑,一口一个,四川人和数千公里外的江浙人也能达成共识。

▲ 叶儿粑是由糯米粉蒸熟而成,水分更足,因此口感也更粘糯。

四川坝坝宴上当之无愧的硬菜「甜烧白」,糯米饭上盖满了夹着红豆沙的肥厚五花肉,一同蒸制,豆沙的甜香和猪肉的丰腴交相辉映,一口便能满足一年的期待。

▲ 甜烧白

饭后甜点,糯米也可以是实力担当。糍粑冰粉、坨坨汤圆、红糖醪糟汤圆……四川人的糯米小吃,分分钟都能安排出一桌子。

湖州

粽子是南方人写给糯米的情书

▲ 湖州枕头粽

初夏端午前后,是长江流域吃粽子的传统时节。

提到粽子,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嘉兴五芳斋。其实,湖州才是粽子之乡,最古老的粽子品牌、最美味的粽子也出自这里。

或许是因为湖州人「贪图安耽,行事白坦」的淡薄人生原则,到了现在,历史更悠久的枕头粽名声反而不如邻居嘉兴粽。

▲ 典型的嘉兴三角粽子

嘉兴人金庸,对出名的嘉兴粽子不太感冒,反而觉得湖州的枕头粽更适合武侠世界里的刀光剑影:

甜的是猪油豆沙,咸的是火腿鲜肉,端的是美味无比,杨过一面吃,一面喝彩不迭。《神雕侠侣》

扬州湖州粽子店,丽春院中到了嫖客,常差韦小宝去买……他总在粽角之中挤些米粒出来,尝上一尝。自到北方后,这湖州粽子便吃不到了。《鹿鼎记》

▲ 湖州枕头粽

不同于常见圆胖的嘉兴粽,湖州枕头粽身形修长,形态秀丽。

夏季旺发的野生伏箬包裹,配上太湖流域丰产的稻米、黑猪五花肉,就是一个最受欢迎的肉粽模样;如果用上猪油配赤豆,那就是就经典的甜馅粽子;梅干菜、蛋黄肉、豆沙,各种口味都有其稳定的追随者。

▲ 明清时期,湖州凭借丝织业富甲天下,同时「苏湖熟,天下足」的条件让粽子不再局限于时令,成了湖州人日常消遣的小吃。

长沙

蒿子粑粑,糖油粑粑…长沙人的童年是糯米味的

▲ 糖油粑粑

每个湖南人的童年记忆中,都有一家街头的糖油粑粑店,飘着热油和焦糖香。闻着香,也好看。攥着钱等老板现炸糖油粑粑,对小孩来说也是一种享受。

黝黑的铁锅永远见不到断油的时候,锅里的油用长沙话来说也是「巴酽巴酽」的,在油里翻滚着的粑粑永远是油光闪亮的……这画面足够把一个湖南小孩馋得口水横流。

▲ 街边炸的糖油粑粑,出锅就要吃,不能等。糖油粑粑一旦冷掉,会迅速结出一层硬壳,失去了脆生,咬起来极其费牙。图源水印

长沙市民曾经评出了四大糖油粑粑,如今只有两家还在坚持。做了27年的「刘记糖油粑粑」,只有不到20平米的店面,每天却能卖掉2000个糖油粑粑。

老板马不停蹄地扯糯米团,沿着锅边往油里丢,还要眼疾手快铲起炸好的糖油粑粑,架在铁丝网上沥油;老板娘则一边收钱,一边盛出糖油粑粑照顾生意。

一元钱一个,刚出锅的糖油粑粑金黄油亮,咬一口糖丝还能拉的老长。酥脆外壳里头白嫩的糯米团,也软的黏住了嘴巴。

▲ 「一碗糖油粑粑下肚,脚下生风惹人妒」。湖南伢子再风风火火,遇到糖油粑粑也必须慢下来,享受完再急匆匆地上路。

粑粑,是西南三省和两湖地区对稻米制成的饼状食物的叫法。

湖南人是运用糯米粉做粑粑的个中高手,正月以后用漫山遍野艾蒿做的蒿子粑粑;还有制作繁琐、过节才能吃上的糍粑糕……嗜辣的湖南人在粑粑面前才能表现出柔情。

广西

每个广西人一半是粉做的,一半是糯米做的

▲ 广西艾叶粑粑。广西多山,当地人创造了稻田养鱼、鸭的循环模式,稻谷长好了,鱼鸭也肥了。

广西是少数民族总数最多的省份。群山相隔,众多的少数民族如侗族、瑶族、壮族自古却都以糯米为主食。

连绵的山区土地并不肥沃,开拓成梯田都已经是惊为天人的生存智慧。在这样的环境里,少数民族和糯米相互依存了数千年,至今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稻禾文化。

在广西人眼里,糯米不仅是安身立命的主食,更是一种自带节日气息的食物。

比如中元节的糍粑、过年时的粽子、炸糯米条还有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饭」。

▲ 五色糯米饭,俗称五色饭,又称乌饭、青精饭或花米饭,因糯米饭一般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

糯米饭用紫蕃藤、黄花、枫叶、红蓝草等植物捣烂上色,呈现黑红黄白紫五色。只需要上锅蒸熟,便能油脂丰富、结实耐饿,成为少数民族最值得依赖的食物。

《舌尖上的中国》说:「用植物给食物上色是古老的智慧,它满足了封闭而艰苦的民族对色彩的渴望。」

味道肯定是带着各种植物的清香,更重要的是糯米饭的养生功效,杜甫还曾为之写下「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 现在,已经很少人再有耐心找齐植物染色,广西人也多是到集市才能吃到制作繁琐的糯米饭。这种食物已经随着开放慢慢成为民族记忆了。

广东

糯米鸡!广东早茶代表

▲ 和武汉人用糯米块炸出类似鸡块的糯米鸡不同;广东人的糯米鸡是实打实的糯米、鸡肉和蔬菜的组合,传统糯米鸡一只就有三四两饭。

和虾饺、肠粉、凤爪并称早茶四大天王之一的糯米鸡,是里面最顶饱的一种。

糯米鸡最诱人的一刻发生在打开荷叶包时。荷叶的清香、糯米的谷香、鸡肉的荤香、香菇的鲜香同时窜出来,还有的会加入猪油渣、笋丁、虾米等,味型就更加复杂。

▲ 糯米鸡起源于市井,各家配料因人而异,满满当当不偷工减料才是最大原则。

尝试一只糯米鸡对广东人来说也是一次探险,借用《阿甘正传》里的名言:「人生就好似拆糯米鸡,你永远唔知入边系咩」。

✍️ 撰文/  小楼

图片/  网络

主编/  易小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