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明先生谈拳摘录——连鸡步之提崩弹甩与七星连珠 连鸡步之提崩弹甩与七星连珠,乃刘子明先生拳法之一得,刘子明先生讲:“我没有练出孙存周那种用手指一触对方即胜人的功夫,我的打法比较俗旧,其中连鸡步之提崩弹甩是我常使的打法之一。”以下是当年所记刘子明先生所谈之大概: 连鸡步需有鸡腿力,常用步法大致有九种:踩、踏、溜、插、旋、闪、滚、趟、颠等,无论那种步法,要领即提崩弹甩。 提有内外,在内是精神提起。若精神不能提起,不能交手。在外提起步的足尖,暗含窜出之意,所谓“遇敌好似火烧身”,含有疾步之意。 崩指全身要崩开,其中有三崩,一为窜步如崩。二为肩胯崩炸。三为起落崩煞,何为起落崩煞?起如掀地,落如天塌。 弹指弹簧回弹之力。不是身体乱弹,要弹在对手的力点上。一接触对方的身体,即要发出此力。其中有瞬间吞吐之意。 甩指把劲力甩出去,即放开之意,不能留存一丝在自己身上。 以上提崩弹甩本是一个劲,要用一个动作合成这四个要点。 除此之外,劲力发的好,还要有身法相助,谓之七星连珠: 1、身横意纵。身横,侧身对敌。意纵,攻守皆在中轴一线。 2、两腿虚实分清,何谓分清?实足如老树栽根,虚足如地上浮叶。 3、涵胸松肩。开肩自然涵胸,乃是肩背舒展之意。 4、抱肘坠肘。 5、轻步悬顶。 6、圆裆坐胯,即两胯一侧松塌,同时另一侧横向松开。 7、震步抖梢,以实足暗震涌泉穴,将足下之力送至手指,同时身躯微颤。其中还有讲究,身躯微颤是通过脊骨微摇将足根之力弹送手指,同时手腕松弹,力透指尖。 故散手中的一个连鸡步要有提崩弹甩与七星连珠合为一体才能成为一力。刘子明先生说,这个力发的充足,还需要有呼吸来配合。吸是提、是起,呼是放、是落,若起落如轮、鼓荡无间,需有内呼吸。如是,则进步连打,退步反打,或闪赚偷打,无不如志,因身疾而气稳。 刘子明先生说,习拳之初,首要要使全身关节松开,要节节放开,故初步习拳,行拳不要短促,不要发力,不要打桩,要专练走架子,要自然松顺,缓缓放开,也不是故意求慢,尤其两肩要松沉放开,两胯即塌即开,从中要先练发出长劲。 长劲出来后,要能演化出五种力,即冷弹脆快硬,五力一圈,探臂一划,五力俱备。 五力初步具备后,还要继续练习走架子,在练习走架子之外,可以添加打桩,先打死桩,后打活桩,以检验自己劲力之效。练到能一跃丈外、一击毙牛才算及格。刘子明先生说,只要肯下功夫,练成此步功夫,人人可为。 所以这也只是一般俗劲,非道艺之功夫。 过去习孙氏拳者多隐逸之士,刘子明先生即为其中之一例。他为人甚是谦和,其功夫境界,以我揣度,当在此境之上。 刘子明先生,杭州人,早年随父经商,于甘陕晋冀齐鲁豫川两湖等地往来最多,北上南下,于沪宁杭三地有商铺多家,在杭州与孙存周先生相识,后又跟从李景林先生多年,名为文书,实际上合作办理商务,对中国各派拳家颇有了解,唯对孙存周先生的武艺极为钦佩,常说:“自孙禄堂先生去世后,中国拳家以孙存周的技击功夫为第一。” 前文讲习拳进入初阶,一个起落当含有“冷弹脆快硬”五力。五力如何出来?须知求冷不得冷,求弹不得弹,求脆不得脆,求快不得快,求硬不得硬。决不能从外形姿态上去求,那是求不出来的。求五力需要过三关,第一步改变身体机能,从易骨易筋洗髓入手。最起码做到:全身筋骨开合一致自如,以丹田内呼吸为力源。第二步每一动作皆能提崩弹甩与七星连珠合一。第三步起落回环空而不空,内含意气运行变化,如冷力在出手那下,要出手无兆,冷在纵胯,此为起打之力。弹力在回环那下,疾速吞吐,此为落打之力。脆力在六合突发那下,身体转轴整齐,丹田吐气沉实。快力靠周身松顺,手快靠松肩,步快靠松胯。硬力在架式贯通,又在丹田气足。故求五力当从以上三关求之,不是靠外形模仿所能求得。 得五力有近打、有远打,运用时全在步法上,基本步法,如前述之九步,以及蹿蹦纵跃碎跨仆摇等。身上求得五力后,全在步子打人。步子跟不上对手,枉费五力。步子合上对手,需有身法相助,五力才派上用场。什么身法?身法十三式。前文所述之身法为基本身形,这里所述之身法乃技击时根据步法步式运用五力之身法。 何谓身法十三式? 白猿出洞及入洞、蛇形闪进、大蟒翻身、鹞子旋腾、神仙倒插、鹰捉四平、金鸡抖翎、虎扑、狼缩、猴纵、熊靠、五马奔槽、美人照镜。 当时我并未习拳,对这十三式身法只做笔记,未练习掌握。 另有手法(含肘法)十八,腿法(含膝法)十八。可惜当年所记不全。刘子明先生谈当年拳家逸事时,曾示范个别用法。 刘子明先生说:“某某有打法百余手,不及我九步十三式。我虽然能演九步十三式,却不及孙存周龙虎二式变化无穷。龙虎二式实为一气循环,广大精微,运用之妙,存乎其人。”这里刘子明先生所言某某者乃近代通背拳名家,为避免口舌之争,仅以某某代之。 我从刘子明先生那里开始对孙氏拳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也是我决定去拜访孙剑云老师的原由之一,至今已30余年。 孙氏拳乃极重视基本功的拳术,拳式极简极精,而意极深,仅孙氏三体式如今能知其意甚少。因此当代一些不明孙氏拳之拳意者,有人去站浑圆桩。当年刘子明先生和孙剑云老师都曾明确讲,练习孙氏拳是不站浑圆桩的,并指出站浑圆桩之弊。因此,只有对孙氏三体式不明其意者才去站浑圆桩。有人自称是当今唯一可以解释孙禄堂先生武学的人,但他却大肆鼓吹练孙氏拳站浑圆桩,在孙禄堂先生五部拳著中可有一处提到过浑圆桩吗?!没有,书中没有,文章中也没有。老一辈的孙氏拳研修者中更没有人站浑圆桩。当年我辈中的于季芳(曾从胡俭祯先生学拳术和国画)因受其邻居鼓惑,去站浑圆桩。后来孙剑云老师得知,让刘树春师兄与他搭手,使之体会浑圆桩之弊,并对他严肃警告。于季芳为此险些被开除师门。以我的体会,即使仅得孙氏三体式之皮毛,即知孙氏三体式优于浑圆桩多矣。怎么可能去站浑圆桩。 刘子明先生在谱系上非孙氏拳传人,他在技击上涉猎多家,比较各派,最终以孙氏拳归宗。他总说自己私淑孙存周先生久矣,乃孙存周先生的不记名弟子。 当年我在校田径队主项是百米,最好成绩11秒5,在我们学校是第三名的实力。我的长处是起跑,弱点是速度耐力,后程保持速度的能力不行,但是我中长跑的成绩也不错,尤其擅长800米,跑到2分01秒,长跑也行,跑一万米跟玩似的。我跟刘子明先生讲前30米我是绝对第一,本来是自嘲。刘子明先生却说,对打拳有用的一般就是10米内的速度。说着,刘子明先生兴致所至,由半蹲的姿势,展身旋动蹿出,真如旋风一般,瞬间蹿出三四步,已10米开外,忽的一下,向后一跃又回到半蹲的姿势。当时刘子明先生已经80多岁,身手敏捷非同等闲。刘子明先生讲这叫白猿出洞、入洞。我说:“您这一下真跟猴子一样灵敏。”刘子明先生说:“老了,不行了,当年人家叫我‘小白猿’,其实我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刘子明先生又说:“李景林先生那才快,动如电闪。孙存周先生更有过之,一个进退,前后三丈,合起来就是六丈,快的你看不见他动,已经完成了。与人比试,一快不破,一硬不破,孙存周即快又硬,所以他在技击上没有对手。” 我故意问:“只有速度,没有力量也打不倒人啊?”刘子明先生讲:“有速度就有力量,我们练拳都练四梢,要练到四梢如钢钩。我年轻的时候,用两个手指头就能挂住全身。”说着刘子明先生拿起一个铁锹,用手一掰铁锹把,就掰掉一块,就跟掰一根秫稼杆一样轻松。刘子明先生又说:“我这不算什么,孙存周用一个手指头点一下比这铁锹把硬得多的木楞子,木愣子就象豆腐一样掉下一块,他用一个小手指头就能挂住全身,还能把身体悠起来。”说着,刘子明先生用三个手指捏住我的小臂,我顿时感到半身发麻。 一个80多岁的老人有这样的身手和功力,一般人是进不了身的。如今回想刘子明先生演示的白猿出洞、入洞那下子,比当代世界UFC、K1的顶级选手的启动出拳的速度、爆发力毫不逊色,其攻击的整体性还在他们之上。其势如卷地旋风一般扫出。多年后看电视节目《动物世界》,看到黑猩猩的攻击对手时的劲势与刘子明先生那下子如出一撤。人称李玉琳先生动若灵猿,但我没有见过李玉琳先生,看刘子明先生确有这个气势。如今很多人,没有见过真正的传统武艺家的功夫,总拿吴公仪与陈克夫那次比武说事,否定传统武术的实战性。看过刘子明先生的功夫就知道,刘子明先生那样的速度、劲势是吴、陈等人远远不能及的,丝毫不在当代世界UFC、K1的顶级选手之下。按照刘子明先生的话说,他年轻的时候几乎每天都练对打,散手、摔跤、打剑、对扎大枪,浑身上下,旧伤未去,又添新伤,练了打,打了练,就喜欢干这个。每天早晚不少于两个时辰(4个小时)。但是这样人解放后一般都没有机会表现,他们也不想表现。 关于五柔的要点: 缩,在形体上是缩肩缩胯,抽住肩根、胯根,于是周身一家。在内意上,是把神缩归丹田,神不外露,于是我能意在彼先。 小,动作变化过程要小,特别是重心变化要隐蔽,动作幅度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如此才能出来冷弹之力。 软绵,腰及两胯要柔软,两臂要柔绵。如此出来的劲才疾脆。 巧,一是指用劲的时机要合上,二是指用法巧妙,合乎生克之道。 五柔孕五力: 缩小软绵巧,此为运劲,一动五柔皆备,一个不能少,五柔合一。 冷弹脆快硬,此为发劲,一动五力兼备,一劲含五力,五力合一。 刘子明先生说:“高手运劲,外形不动,不是呆住不动,是或行走或站着,或动或静,外面形态没有任何变化,而五柔皆备,临机出手,一个发劲五力俱到。我友黄凤池打人就是这个神韵。”(孙剑云老师说黄凤池先生是孙禄堂老先生在江南收的弟子,但其武艺主要得自肖格清、胡凤山二人) 刘子明先生又说:“柔打肉,硬打骨。柔打震荡,硬打楔入。” 什么是柔打肉?弹打,接触面积相对要大,多用手掌或掌背,弹打对方腹部、后腰、后心或胸肋等处,都是有肌肉保护的部位,所以叫柔打肉。以震荡力伤其内脏。其发劲要出冷弹之效。 什么是硬打骨?楔打,接触面积相对要小,多用肘尖、足尖、指关节、掌根,楔击对方锁骨根部、膝关节连接处、胯骨轴连接处、腕骨连接处、眼角、太阳穴等没有肌肉保护的部位,所以叫硬打骨。实际上是以楔入力打击打骨的边缘或骨缝。在没有点穴功夫的条件下,通过这种楔打产生奇效。其发劲要出冷硬之效。 此外还有以硬打柔及以柔破硬等打法,攻击的对象有气路(经络)、血路(动脉)、筋络、骨脉等。前面博文多有谈及,在此不赘述。 刘子明先生说:“开始我们练习,用铜皮和木架包成铜人,后来是铜皮和铁架做成靶子,打坏了,再敲回来,修复也快。以后互相对练,手上要掌握分寸,还是经常受伤,内服外敷的药是少不了的。从来武医一家,分不开的。” 自1937年到1949年战乱12年,民生涂炭,谈何习武练拳,尤其是此后1949年到1979年这30年,对传统武术尤其对传统技击术的打击极大,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政府对传统技击术只打压、不抢救,社会需求几近为零,使这一文化已经消毁殆尽。这时有人跳出来极力诋毁传统武术的技击效能,如同一个人把西施毁容之后,说西施不是美女一样,以此来标榜自己破除了所谓的“神话”,揭示出所谓的“真相”。 可悲啊,其实你们看到的只是那些已经被毁的不成样子的传统技击术,是已经走了样儿的传统技击术,对于传统技击术的上乘技艺,你们连边都没有触及到,连一点影子都没有看到。今天我们能够否定的只能是传统武术的现状,而不能否定传统武术的历史。而且中国传统武术本身就是一个内涵广泛、差异化极大的概念,其中的造诣与成就差距之大,形同天壤。我有幸认识孙剑云老师和刘子明、支一峰等先生,对于代表中国传统技击术最高成就的孙禄堂先生的武学,虽不能窥其全貌,但多少得以略窥其一点残影。故知中国传统技击术之高妙精深,非今人所能想象者。我们总不能拿一只猫站在一只死老虎身上当证据,声称老虎打不过猫。何况有的人连死老虎都没见过,谈何老虎战力不如猫?! 刘子明先生谈拳摘录(续四)——松柔与绵柔 刘子明先生说:“一旦我发出柔弹力,除了孙存周,一般人都接不住,那是能把人打吐了血的,任凭他有金钟罩铁布衫,没的用的。” 我问:“孙存周靠什么能接住?” 刘子明先生说:“孙存周身上有吸力,能把我发在他身上的劲吸进去,稍试了一下,我就不行了,心口的血向喉咙上涌。亏得他收住了。这是绵柔至极出来的功夫,我那柔弹力只是松柔出来的功夫。” 我问:“松柔,绵柔不同吗?” 刘子明先生说: “两者造诣相差甚大,至少相差两个层次。练到绵柔至极就更不得了了。我交流过的人中,除了孙存周,没见有谁练出来。” 关于孙存周先生身上有吸力,除了刘子明先生讲过外,还听孙剑云老师、周剑南先生和支一峰先生讲过,孙存周先生曾面对光滑笔直的大墙,离地丈余,将身体吸附在大墙上片刻,随之落下。孙存周先生与孙禄堂先生不同的是,孙禄堂先生能够在墙上原位凌空转身,面朝外,将自己吸在大墙上。而孙存周先生不能面朝外,只能面朝里,将自己吸在大墙上。 刘子明先生讲,练到绵柔至极才有可能练出来吸力。 关于松柔,一般练拳的,只要肯下功夫都能练到,但是目前也难得一见。绵柔非内修练到洗髓一步功夫不可,早成绝响。 刘子明先生讲:“松柔,明劲功夫。绵柔,化劲功夫,洗髓一步完成才成。要想练出吸力,除此之外,还要了解、掌握方法要领,天赋足够,才有可能练出来。那是极其精妙的劲。” 由此可知,松柔与绵柔不同也。 刘子明先生讲:“功夫练到绵柔,平日里或坐、或站、或走,身体挺拔笔直,有一鹤冲天之势,而触其手臂,绵软柔和,如团棉絮一般,又内中有物流动。他意微吐,若是缓缓的,我如被钢针穿住,不能动。若急出,我如遭电击。他若里吞我的意气,我顿时血乱魂散。这是我从孙存周那里体验到的。” 刘子明先生又讲:“绵柔不是软塌,绵柔如同一流的女高音,在极高的高音处,能够发出如小提琴一般流动自如的哨音,音量不大,但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象施瓦尔茨科普芙、苔巴尔迪等。松柔出来的柔弹力只能算是在次高音音区让人听上去是整体共鸣罢了。你现在连次高音的音区都没有,在拳中就属于拙劲。” 关于美声的发声与拳术造诣之间的关联性,我是在很久以后才有所体会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能够把柔弹力发好的人都难得一见,近来唯郑启明(沈宝发的弟子)和小李(蔡文俊的学生)在劈崩二式上能发出整脆之力,距离柔弹力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而其他人,所谓有名的那些“名家们”,或整而不脆,或脆而不整,这还算好一点的。更多的是一身拙力、僵里、散力而已。 刘子明先生说:“柔弹力虽非高境,但在我见过的人中包括很多名家,真正练出来的也不多,很多练太极拳的人,包括陈式、杨氏、吴式那些太极拳名家都没有真正练出这个劲,他们有的练出来一点小柔弹力,不够充实整透,威力不大。练八极拳、心意六合拳和南拳系列的,更没有见到有这个劲。练出大柔弹力的更少,李景林、李玉琳、郝月如有这个劲,杨澄甫、陈发科、张策有那么一点儿意思,介于大小柔弹力之间,吴鉴泉没有这个劲。我差不多算是练到了这一步。由松到柔有个过程,这中间还有两步——沉和整。由松到松沉,再到松整,然后才进入松柔,到了松柔这步,还要掌握其窍门,才能出来柔弹力。要练出大柔弹力,就必须把筋力、骨力都练到家,并要把这二种力合成一体,才能练出来。没有精妙的架子做引子,没有明师手把手的引领,自己就是练上一辈子也是枉费心机。” 我问:“把全身的韧带拉长了,全身都练柔了,再练柔弹力是不是就容易出来呢?” 刘子明先生说:“也不容易,杜心五先生全身甚柔,但他也没有柔弹力。柔弹力必须筋力与骨力合一,运之纯熟方可。” 杨少侯先生说:“打人一点柔弹力,看似轻描有玄机,若未访到真把势,空费心机枉费力。” 故此杨少侯先生当得柔弹力者乎? 刘子明先生谈拳摘录 (续五)——猛虎离穴与白猿出入洞刘子明先生是武术界的隐逸之士,所来往的人中少有与武术相关的人,把我介绍给刘子明先生的我的室友鲁国召都不知道刘子明先生会武术。我与刘子明先生交往数年,重点是武术人物、相关事迹及武林见闻,对武术理论也有收集,但因我当时并不练拳,故对具体练法所记甚少,偶有所记也很零散,不成系统。 有一次,忘记何事引出刘子明先生谈起猛虎离穴与白猿出入洞的区别,我大致记了几条,好象还是刘子明先生要求我记的,说以后有用。大意如下: 猛虎离穴是双脚一齐蹿出,两腿一起离地向前纵身,落地时就势走划劲,双手下划一个小圈翻起撞击。身体在空中瞬间伸展到极致,单足落地,由腰劲带着手臂下划,重心在两足间急变,双手出撞劲。这个动作刘子明先生随意演示了一下,动作迅疾协调,非常漂亮。但是我模仿不了。 刘子明先生说:“猛虎离穴有一蹿,二跃,三扑。基础是一蹿那下。” 因为空间不够,刘子明先生只示范的一蹿那下。 因猛虎离穴形式极为简单,但实际上协调性要求很高,尤其是落地时的发力与劲力变化对于初学者很难掌握,即使时至今日,我想象着刘子明先生的形态,也完不成这个动作。 刘子明先生说:“猛虎离穴若脚未沾地就与对手身手相接,能因势而出多种变化,如狸猫上树、老鹰扑兔、喜鹊蹬枝等都是要命的招式。” 关于白猿出入洞,刘子明先生讲:“其精妙在起跳那下子,那下子要前后脚跳起时接力接得好,先是后脚蹬起身子,紧接着前脚接力跳起,这个力要接得好,即要各自发力充分,又要把前后两力合成一力,合得充分。” 关于猛虎离穴与白猿出洞、入洞的主要区别,刘子明先生说:“猛虎离穴是蹿出扑打,白猿出洞是纵跳披挂,以后打法的变化路数各有不同。我把这两个打法的变化掺合在一起用。” 刘子明先生演示白猿出洞与入洞,形态颇为生动,气势夺人。刘子明先生讲,白猿出洞和白猿入洞基本要求有五法,即身法、步法、手法、走劲和打法。身法,不离七星连珠,具体就这一式来讲有:松、弹、拔、柔、活、照、回旋、贯穿、手随身、身随腿、腰随胯、力发夹脊。松,无论出洞还是入洞,全身关节要松开,不能有一处发紧,刘子明先生讲:“白猿出洞和白猿入洞看上去就是一进一退那么两下子,其实练好了很不容易,里面的各种讲究说起来真不少,用的时候看上去简单,就是一下子,没得第二下。”将全身重量松到两足踝骨处。弹,腿要曲,或单腿或双腿皆要含有弹射之力。拔,将自己弹射出时,全身骨节要拔开,整个架子要舒展开。活,两胯大节要活,两胯要随全身纵向的拔弹之力松开。柔,腰要柔,蹿出之时,胯腰旋磨,一步一回环。照,百会意合丹田,两处对照,这时身体虽然伸展、旋动,身上架子完整一气,丝毫不乱。回旋,跃出时身体以腰胯旋动带动周身,气贴脊背,起也打。落地瞬间身体反向回旋,落也打,气归丹田。贯穿,起跳时,足下之力要节节贯穿直达指尖。中间不能有丝毫曲折处。这个平时要练按扳子。手随身、身随腿、腰随胯,这个我前面的博文介绍过。力发夹脊,手向前探时肩胛骨打开,前胸贴后背,吐气发力。以上十二个身法要点要同时做到,才能出劲。劲是多种力的复合。刘子明先生还大致介绍了白猿出洞、白猿入洞的步法、手法、走劲和打法,我所记不详,待以后整理后,再做介绍。刘子明先生谈拳摘录 (续六)——黄凤池、陈敬承两先生 刘子明先生与我谈及往事时,曾数次提到黄凤池先生,认为黄凤池先生是在拳术上颇有悟性者。黄凤池先生学拳很晚,大约1929年才拜在孙禄堂先生门下,真正指导他的先后是胡凤山和肖格清。 黄凤池先生仿效当年的齐公博先生,在三体式上狠下功夫,每天除了练习五行拳和孙氏太极拳外,站三体式没有停过。1935年刘子明先生途径镇江,与黄凤池先生见面,两人切磋,一过手,感觉黄凤池先生的手臂激荡震颤如有电流,刘子明先生不敢进手,遂微敷其臂,听其动静。随之两人相互一笑。 我问刘子明先生为什么不敢进手? 刘子明先生说,他感觉黄凤池先生的功力在自己之上,所以只能轻敷其臂,静待其变。随后刘子明先生问黄凤池先生是如何达到这般进境的,黄凤池先生说他六年来每天站三体式不赘,近来站出这个效果。 刘子明先生讲:“黄凤池站了六年三体式,所以虽然练拳比我年头少,但他的内功造诣在我之上。” 我问刘子明先生:“如果你硬进如何?” 刘子明先生反问我:“你用过电钻吗?” 我说:“用过。” 刘先生说:“电钻开动的时候,你敢用手臂硬抗那根钻杆吗?”我说:“不敢。” 刘子明先生说:“黄凤池的手臂就象根电钻开动时的钻杆。” 当时我对传统武术还不是很信服,因此我露出一丝怀疑甚至不屑的讪笑。刘子明先生见状,让我攥住他的手臂,果然微颤激荡,使我完全无法攥紧。 刘子明先生说:“我在内功上没有怎么下功夫,黄凤池的内功比我强十倍以上。但是他的这种造诣还没有赶上孙存周,孙存周的一个手指头触到你,哪怕相互只是轻敷,也如有钢针一般穿到你身体里,你别想脱身。孙存周的手臂并不震颤,看上去平平淡淡没有任何表徵,若他想发出意气,你就如遭电击,根本无法抵抗。练功夫这种事总是一山又比一山高,黄凤池六年就达到手臂如有电流的境地,也是很难得了。” 我本人正是通过与刘子明先生的接触,才首次体会到中国传统武术尤其是孙氏拳的宏深绝妙非其他拳术可及,在此之前虽然我已接触过多家传统武术,见识过一些名家,但他们的技击实效总不能令我信服。 刘子明先生对孙存周先生的功夫极为钦服,每每赞不绝口。开始时我怀疑他有张大其词之嫌,所以,我最初介绍孙存周先生的功夫时是打了很大折扣的。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亲历者的回忆以及史料的发现,我才发现自己的失误,我打这种折扣没有任何依据,完全是由于自己对孙存周先生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所致。 关于黄凤池先生的事迹,刘子明先生还讲过一些,因涉及到其他一些武术名家,这里暂且不谈吧。 我问刘子明先生:“黄凤池先生还在镇江吗?”刘子明先生说:“文革前就失去联系了。他现在要是还在就好了,那样好的功夫现在没有人了。”说这话的时候大概是1980年。 因我表哥家在镇江,我曾托我表哥打听黄凤池先生,结果没有打听到线索。 刘子明先生对民初时期各派武术家大多熟知,那些名家暂且不说了,这里再介绍一个名气不大的,这就是陈敬承先生。 陈敬承先生是孙禄堂先生的弟子,但他的功夫主要是由二位师兄李玉琳先生和肖格清先生代师传授。陈敬承先生以形意拳为主,曾参加浙江国术游艺大会的擂台比赛,胜了一场后就没有再比,因为眼镜坏了,他又是高度近视,所以放弃了后面的比赛。 刘子明先生讲,陈敬承先生因为是严重的近视眼,所以他就在三体式上狠下功夫,他不仅两臂,周身都能发出震荡力,在杭州擂台上他打败了少林拳高手纪炎昌。纪炎昌先生不是一般的泛泛之辈,而是青岛国术馆的著名拳师。刘子明先生曾随李景林先生去山东,他说纪炎昌先生在山东国术界颇有声望。 刘子明先生说:“抗战前两年陈敬承来杭州看望我,想请我帮他在浙江国术馆谋个教拳的差事,来的那天正好某也在(特隐其名),某是有名的形意拳家,先后在中央国术馆和浙江国术馆教授形意拳,见陈敬承打的形意拳象太极拳一样,就提出跟陈敬承过下手,想试下陈敬承的劲,因为大家都是师兄弟,试手就不需要谦让,结果一搭手某就打了个趔趄,险些跌倒,随即不再试了。因他在杭州很有名气,那时浙江学形意拳的大多数都是他教的,这次当着我们几个人的面,险些栽了个跟头,不久就辞职离开了杭州。其实大家都是师兄弟,犯不着这样。” 刘子明先生说:“陈敬承很讲究江湖道义,此事发生后,某因与陈敬承过手失利离开了杭州,所以陈敬承也就不去浙江国术馆任职,而且也不在杭州落脚教拳。不久就回去了。”陈敬承先生不仅功夫好,而且为人谦和、低调,这样的人往往不为今人所知,更没有人去宣传他。现在时兴谁能胡吹,人们就认为谁有本事。从官方到民间没有几个人愿意去弄清事实的。 刘子明先生谈拳摘录(续七)——大柔弹和小柔弹 有一年暑假前我去看望刘子明先生,南京天气很闷热,简直象蒸笼一样,那时候一般人家里顶多有台电扇,很少有安装空调的,刘子明先生的家里自然没有空调,而且连电风扇也没开,但我看到刘子明先生站在屋子里一边漫不经心的行拳一边打激灵,就象突然打个冷颤一样,一串一串地颤个不停,颤幅不大。这种练法我以前在北京也见过有人这么练,只是刘子明先生震颤的幅度更小而频率更高,所以我并没有表现出有多大的兴趣。因为我跟刘先生已经熟了,说话也很直接,我说:“您这拳打出去,整个人看上去就象个钢筋网做成的架子,一打一震颤,可是真打起来,容不得打出一拳时全身震颤吧?” 刘子明先生说:“你说的对。这是在走柔弹力,把筋力骨力合在一起自然就是这个样子,我不是故意震颤,发力时筋力骨力合上了,打出拳来自然就出现高频率震颤,这时发力如打激灵,当把这个外形的震颤练没了,大柔弹力就出来了,用起来更随心所欲,威力也更大。李景林先生说‘筋骨力,筋骨力,一串激灵,柔弹力。’他的柔弹力发的好也用的好。” 我开玩笑说:“原来柔弹力就是练打冷颤啊。” 刘子明先生说:“是有那么点儿意思,但是你得先把筋骨力练出来,然后把筋骨力合到打冷颤的激灵串里,这样差不多小柔弹力能出来了。” 刘子明先生谈拳时从不自我吹嘘,他说他的柔弹力介于大小柔弹力之间。 这么多年,我见过不少类似或貌似柔弹力的发力,其中很多是当今的所谓“名家”,然而能够发出小柔弹力的都不多,更多的是假柔弹、伪柔弹——自己打出一拳后,手臂故意颤悠颤悠。其实就是当年,能够发出小柔弹力的人也不是很多。 刘子明先生说,当年姜容樵在中央国术馆负责收集武术资料,请他提供一些资料,他去南京时就把李景林先生的一些资料送给姜容樵,并观看了当时中央国术馆男女学员们表演的武艺,只有黄柏年的儿子的拳给他留下了印象。大多数人都不懂在行拳时如何走劲。最好的几个就是行拳时外表还算整齐、流畅,但其走劲或有筋少骨,或有骨少筋,女学员们的拳就更不行了,几乎都不懂如何走出拳中各式的劲力。 根据我多年来的观察,刘子明先生所言甚是客观。 关于筋骨力,支一峰先生对我说:“练骨力要使全身骨架在拳式中对榫无差,练筋力要使全身的骨节筋脉在行拳时充分撑开,练筋骨力就是行拳时把两者结合一体同时做到。” “激灵串”是刘子明先生的说法。 那么如何打“激灵串”呢? 首先每个动作都要合乎筋骨力的要求,同时要调动精神力的激发作用。刘子明先生说:“内功修养够的人,不需要主动调动精神力,气足神完,无时不有。我的内功修养不够,┉┉,所以需要主动调动精神力。真正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能养、打一家。” 关于如何练习调动精神力,刘子明先生零零散散地讲过一些心法和练法,也是东一句西一句的,待整理后再做介绍。 关于筋骨力的练习,现在很多人是绕远,他们不把伸筋拔骨放到拳架子里练,也不放到散手的单操中练,而是专搞一套伸筋拔骨的体操,这样练,与练西洋体操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到了实际运用时,还是走不出筋骨力来,因为没有与拳劲和拳意合为一体。 有人把拳架子理解为具体格斗的技击招式,至少孙氏拳的拳架子都不是具体的技击招式,而是以修为内劲为核心的技击母式,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就是完全不懂孙氏拳。 有一年暑假前我去看望刘子明先生,南京天气很闷热,简直象蒸笼一样,那时候一般人家里顶多有台电扇,很少有安装空调的,刘子明先生的家里自然没有空调,而且连电风扇也没开,但我看到刘子明先生站在屋子里一边漫不经心的行拳一边打激灵,就象突然打个冷颤一样,一串一串地颤个不停,颤幅不大。这种练法我以前在北京也见过有人这么练,只是刘子明先生震颤的幅度更小而频率更高,所以我并没有表现出有多大的兴趣。因为我跟刘先生已经熟了,说话也很直接,我说:“您这拳打出去,整个人看上去就象个钢筋网做成的架子,一打一震颤,可是真打起来,容不得打出一拳时全身震颤吧?” 刘子明先生说:“你说的对。这是在走柔弹力,把筋力骨力合在一起自然就是这个样子,我不是故意震颤,发力时筋力骨力合上了,打出拳来自然就出现高频率震颤,这时发力如打激灵,当把这个外形的震颤练没了,大柔弹力就出来了,用起来更随心所欲,威力也更大。李景林先生说‘筋骨力,筋骨力,一串激灵,柔弹力。’他的柔弹力发的好也用的好。” 我开玩笑说:“原来柔弹力就是练打冷颤啊。” 刘子明先生说:“是有那么点儿意思,但是你得先把筋骨力练出来,然后把筋骨力合到打冷颤的激灵串里,这样差不多小柔弹力能出来了。” 刘子明先生谈拳时从不自我吹嘘,他说他的柔弹力介于大小柔弹力之间。 这么多年,我见过不少类似或貌似柔弹力的发力,其中很多是当今的所谓“名家”,然而能够发出小柔弹力的都不多,更多的是假柔弹、伪柔弹——自己打出一拳后,手臂故意颤悠颤悠。其实就是当年,能够发出小柔弹力的人也不是很多。 刘子明先生说,当年姜容樵在中央国术馆负责收集武术资料,请他提供一些资料,他去南京时就把李景林先生的一些资料送给姜容樵,并观看了当时中央国术馆男女学员们表演的武艺,只有黄柏年的儿子的拳给他留下了印象。大多数人都不懂在行拳时如何走劲。最好的几个就是行拳时外表还算整齐、流畅,但其走劲或有筋少骨,或有骨少筋,女学员们的拳就更不行了,几乎都不懂如何走出拳中各式的劲力。 根据我多年来的观察,刘子明先生所言甚是客观。 关于筋骨力,支一峰先生对我说:“练骨力要使全身骨架在拳式中对榫无差,练筋力要使全身的骨节筋脉在行拳时充分撑开,练筋骨力就是行拳时把两者结合一体同时做到。” “激灵串”是刘子明先生的说法。 那么如何打“激灵串”呢? 首先每个动作都要合乎筋骨力的要求,同时要调动精神力的激发作用。刘子明先生说:“内功修养够的人,不需要主动调动精神力,气足神完,无时不有。我的内功修养不够,┉┉,所以需要主动调动精神力。真正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能养、打一家。” 关于如何练习调动精神力,刘子明先生零零散散地讲过一些心法和练法,也是东一句西一句的,待整理后再做介绍。 关于筋骨力的练习,现在很多人是绕远,他们不把伸筋拔骨放到拳架子里练,也不放到散手的单操中练,而是专搞一套伸筋拔骨的体操,这样练,与练西洋体操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到了实际运用时,还是走不出筋骨力来,因为没有与拳劲和拳意合为一体。 有人把拳架子理解为具体格斗的技击招式,至少孙氏拳的拳架子都不是具体的技击招式,而是以修为内劲为核心的技击母式,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就是完全不懂孙氏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