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来管理的重心是重构人的心灵秩序

 ht87 2019-05-11

只知管理,不知心灵。——题记

人的心灵结构呈现这样的特点:哪怕是再小的事情,如果不是出于发自内心的热爱、不是出于甘心乐意,都将成为人的心灵重担。

目前管理学界已经充分意识到,如果不深入人的心灵世界,重构人的心灵秩序,如果不是从更高的层面来界定管理,只是在管理学的水平面上强调管理,似乎是没有出路的。管理需要更高维度的介入,完成自我提升、自我救赎。

个体只有在组织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组织的生命力又来源于无数个体;在最大限度确保每个个体独立人格的同时,如何又能始终保持群体的合一、和谐和整体性,这是始终是管理学思考的起点、也是管理学思考的终点。

因着个体的灵性,每个个体都具备独特的“心灵秩序”,共同汇聚成组织共有的“心灵秩序”;因着个体的自由意志,每个个体都具备独特的“道德秩序(经济伦理)”,共同汇成组织共有的“道德秩序(经济伦理)”;因着个体的社会性,每个个体也都具备独特的“组织秩序(社会秩序)”,共同汇成组织共有的“道德秩序(社会秩序)”。

一个组织要获得成功、要获得可持续发展,需要持续改进三个方面:第一是人的心灵的改变,第二是经济伦理的改变,第三是组织的体制改变。这三个改变必须按照顺序,先心灵,再经济伦理,最后组织体制。这个顺序不能颠倒,最起码,心灵秩序,经济伦理,组织体制要同步、交错推进。真正的伦理不是道德性的,而是经济性的。

对于大多数组织管理而言,对于“组织体制”关注最多,也有相当的一部分涉及到了“经济伦理”的层面,但是,很少有组织意识到重建“心灵秩序”的重要性,而最后一点恰恰是最重要的。

人是关系的存在,人也是整全的存在,人更是荣耀的存在。

人是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人和自己、人和他人,人和万物的关系的构建和提升,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组织价值的关键所在。如果说“管理的使命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善意(彼得·德鲁克)”,那么这种善意的实现只能存在于“关系”的里面。

心灵秩序隐藏在所有社会秩序的后面,但它却是决定性的。心灵是我们思想的发源地、也是我们意志的推射器,一个幸福的人的标志就是他的内在心灵秩序和外在的社会秩序相一致,一个成功的组织的标志也是他共有的内在心灵秩序和外在组织秩序相一致。

我们往往最注重“经济器物”层面,其次是“结构制度”层面,但是却忽略、甚至几乎完全对“心灵结构”视而不见。

举例而言,家庭不但是社会的基石,也是组织的基石,更是事业的基石。表面上看,家庭和工作似乎没有太大关系,实际上,家庭和工作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因为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与他的“心灵秩序”联系最为紧密的是“家庭秩序”,凡是已经组建家庭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家庭和睦、和谐,会让我们更好的投入工作;如果家庭关系出了问题,人是没有心思投入工作的。

任何人,在工作上的失败,都不是从组织开始的,而是从家庭开始的,当然,最为本质的因素,是从自己“心灵世界”的溃败开始的。

所以,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是第一个提出将家庭纳入组织管理体系的人,开创了管理学新的篇章。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创造性提升(也就是“家庭秩序”的重建),其实是“组织管理秩序”构建中非常核心的部分,因为“家庭秩序”和每个人的“心灵秩序”的距离是最近的。我们往往能比较容易和同事搞好关系,但却很难和自己最亲近的家里人搞好关系,这实在是一个不幸的定律。

职业的本质,不是赚钱养家的手段,而是神圣的使命,目的是彰显人的创造性和荣耀的存在,是人和人展开合作的最佳方式。职业就是信仰,所以职业没有尊贵卑贱之分,所有正当的职业都是高尚、神圣的。工作者有呼召,职业就有意义。认识到职业的意义,从事职业者自然会忠心做工,力求完美而呼召或者天职的观念,不但可以鼓励我们的敬业与乐业,也可以带领我们找到职业永恒意义。

2019/5/10

非尔悦人,乃人悦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