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尊儒术,全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在政权和国家上层建筑中完全使用儒家思想。该名词源于1916年,是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的《孔子评议》,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为傀儡,垄断天下之思想,使失其自由。」 在春秋战国时各国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策略方针,影响了各自国家的政策。到秦朝时,政府推行法家思想建立国家基本政策,秦始皇时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说法。 汉朝建立后,废除了原秦朝的禁书政策,原战国各学派思想逐渐恢复,尤以儒家、道家两派为盛。汉朝初期各君主主要奉行「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但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朝中央政府权威空前强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急需大一统的思想标准。但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到汉武帝时,日益需要完整、深厚的哲学思想来维护政权的权威。 由于当时的学者还是各尊各道,没有统一的思想。汉武帝即位后,权臣卫绾、田蚡、窦婴等主张尊崇儒术,贬抑法家,同主张道家思想的窦太后展开政治斗争,建元二年(前139年),窦太后一度得胜。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支持儒家的官员重新得势。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征召天下著名儒生入长安策问。其中著名儒生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应「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得到汉武帝的赞同,在全国的思想、仕进上只采用儒家思想的观点。 此后,汉武帝大量任用儒生为官,同时张汤、杜周等人主张以《春秋》决狱, 逐渐使通晓儒家经典成为为官为吏的必要条件之一,儒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 但是,汉武帝尊崇的儒术同孔子的思想,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区别,这时的儒术,已经成为以原儒家思想为主体,大量吸纳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一种新的思想体系。后来的史学家称为独尊儒术。 汉后历代一直将儒家思想作为政权的核心思想,统治了中国历史的大多数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