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气汤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加减] 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 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 1 5克或猪苓皮9 12克易茯苓。 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30克易茯苓,建泽污9克易时草。 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m压偏高),以炒白术9 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敲易之)。 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小开者,以生i-vji—15- 20克易甘草。 胆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下,头痛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芩炭9 12克易杭芍,平日H以清上热。 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愎冷痛下坠,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本6 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发。 血虚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m),以炒赤芍9 1 2克易杭芍,润燥以补血虚。 心动悸,脉虚数或结代者(如心脏病),以生地炭9 1 2克易丹皮,俜J以复脉。 血瘀头痛,经络瘀阻.肢体串痛t或半身不遂,月经涩少者,以老川芎6 9克易丹皮,通经活络以祛瘀。 月经量多,色泼神疲者,以全当归9- 12克易首乌,温经补血以调经。 脾肾虚寒,纳差腰痛,关寸脉大,舌淡苔滑者(如胃病、慢性肾炎),以E肉桂3 5克易首鸟,温中疆-Fl以祛寒。 陈年咳嗽.水源乏竭,舌红少苔,夜热烦躁者,以大熟地9--12克易首乌,滋燥以生水。 肺逆咳嗽者,以广陈皮9 15克易橘红,顺气以止咳。胆 胃气滞,胸胁痛疼者(如胆囊炎、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破滞宽胸以止痛。 胸胁气滞益重者,以炒枳实9克易橘红,破气开滞以止痛,兼利大肠。更重更痛者,以炒青皮6-9克或鹅枳实6克易橘红。 肝郁胁痛者(如急慢性肝炎),以佛手片6 9克易橘红,疏肝理气以止痛。 胃脘痛疼,胃酸缺乏,食步疲困者,以香橼片6 9克易橘红,舒肝以开胃。 气滞胸闷,痰多不利者,以全瓜萎9-12克易杏仁,化痰利气以宽胸。 胸脯胀闷,俯仰俱难者,以瓜萎皮9-12克易杏仁,利气以除壅。 咳唾痰挺,胶粘难出,胸闷气短者,以炒蒌仁9-12克易杏仁,利痰遂饮以宽胸。气滞胸闷, 大便干而不利者,以郁李仁9 12克易杏仁,清肺润肠以利便。月经涩少,色黑有块, 胸闷心烦者,以炒桃仁9-15克易杏仁,活血理气,化瘀以通经。妊娠呕恶, 食纳不开者-以姜半夏6 9克易法半夏(法半夏有堕胎之弊),和胃降冲,顺气以开胃。 如心悖者,以生地炭易丹皮,加广郁金9-12克、延胡索9 12克、柏子仁9 12克、北沙参15 30克、白蔻仁6 9克、赤丹参15-20克、白茅根9 12克。 肾寒腰痛者,以上肉桂3克易首乌,加炒杜仲12克、川续断15克、骨碎补9-12克、炒千姜3-5克、草蔻仁4 6克。 咳而痰少者,以广陈皮12克易橘红,加前胡12克、川贝母9克、炙冬花12克、北沙参20克、白蔻f邛范、炙血味4 6范。 胆胃病(如胆胃气痛、胆囊炎及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以全瓜蒌9克易杏仁,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f6克、广木香t克、白蔻仁6克。 肝胃病(如慢性肝炎),加广郁金l2克、延胡索12克、半枝莲12克、白花蛇舌草i2克、缩砂仁9克、赤丹参1 5克、软柴胡9克、焦山栀3 5克。 胃脘痛(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炒白术9克易甘草,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12克、炒干姜3克、白蔻仁6克、三七粉3克(分冲)……。 如心悸.寒较重者,另当以上内桂3克易首乌,以补骨脂9克易白茅根。 肾寒而膀胱热涩者,另当以建泽泻9克易甘草,仍用首乌,以北沙参30克易于姜,加焦山栀3克……。 2.伤风咳嗽
[方药]紫苏叶9克 广陈皮9克 炒杏仁9克 生甘草6克 水煎温服 [方解]紫苏叶,解表顺气;广陈皮、炒杏仁,清肺理 气止咳;生甘草,和中。 [加减]脉虚而汗出者,加炒杭芍9克,酸敛和营以止 汗;加鲜生姜6克,辛温解表而降冲逆。肺寒,脉浮而紧, 咳剧者,加北细辛1.5克,辛散肺寒,以宣肺气;加炙五味 子9克、法半夏9克,敛肺顺气化痰以止咳逆。表解而咳不 止者,为郁久化热伤肺之候,以“咳嗽”论治。 [忌宜]避风寒,适量饮温开水。 3.肺热喘咳
[方药]生薏仁12克 生甘草6克 生杭芍12克 粉丹皮9克干生地12克 广桔红9克 杏仁泥9克 法半夏9克北沙参12克 浙贝母9克 柏子仁9克 鲜芦根25克水煎服 [方解]生薏仁、生甘草,理脾和中,以保气血之化 源,生杭芍、粉丹皮、生地炭,平胆疏肝,凉营退热;广桔 红、杏仁泥、北沙参、浙贝母、法半夏,清肺化痰,理气降 逆;柏子仁养心;鲜芦根清肺生津,润燥止渴。 [加减]吐血重者,改鲜芦根为白茅根15克,以清肺止血。舌苔黄厚腻者,改法半夏为全瓜蒌12克,加天门冬10克,以利膈降逆,清肺润燥。吐黄脓痰者,加鱼腥草9克、解毒以祛痰。高热,舌苔黄厚者,酌加黄芩炭6至9克,以清相火。初起表邪郁闭,肺热壅盛者,可酌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宣肺解表,降逆平喘。重危者(如休克型肺炎),当用西药救治。危急缓解后,仍用前方随证加减化裁治疗。 [忌宜]忌辛辣腥荤大热食品,以清淡饮食为宜。
4.咳嗽 [方药] 云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9克 粉丹皮9克广桔红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前胡9克 炙紫菀9克 炙冬花12克 北沙参12克 煨草果5克生地炭9克 水煎温服
[加减] 咳嗽重,吐粘痰者,加川贝母9克,清肺利气,化痰止咳; 吐黄粘痰者,加浙贝母9克,润肺化痰,理气止咳。 咳而胸膈闷胀不适者,改炒杏仁为瓜萎仁9至12克,宽胸利膈,化痰止咳。 咳而心慌悸者,加柏子仁9克,养心以缓急。 咳嗽,痰多色黄,胶粘难出者,加炒葶苈子6至9克,豁痰利窍,清肺止咳。 咳嗽,痰多色白,胶粘难出者,加白芥子3至6克,摧痰利窍,温肺止咳。 咳嗽,痰多色白,胸膈滞闷者,加韭菜子6至9克,宽胸理气以止咳。 大便干结者,加炒麻仁9克,滑肠以通便。 阵发性咳嗽,汗出者,加炒莱菔子9克,利气滑肠,祛痰止咳。 大便稀溏,阵发性咳嗽者,加罂粟壳5克,敛肠止泄,固肺止咳。 久咳津竭,赢瘦心慌,夜热盗汗者,去生地炭,加大熟地9克,补血以润燥。 当脐硬痛,脐左悸动者,加石菖蒲9克,消痞以止悸。脉见关尺大, 胸闷憋胀者,去生地炭,加旋复花9克,宽胸利气,降逆止咳。禁用桂枝。 肾不纳气,虚咳伤魄者,加南沉香l至3克<研粉,分二次冲服>,炒小香9克, 温肾纳气以止咳。中下虚寒,咳嗽痰稀,咳吐不利者,加炒干姜3至6克,以温暖中下。 口苦,耳鸣者,改生地炭为黄芩炭6至9克,以清胆火。适可而止,不可过服,以免寒凉败胃。 咽喉不利,干涩发痒,痰白胶粘者,改紫苑为苦桔梗9克,化痰以利咽喉。 遗精者,加生龙骨12克、怀山药20克,镇静止遗,补肾以纳气。 急性气管炎,或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 气喘咳嗽者,加麻黄绒3至6克,宣肺平喘以止咳。 痰多,气闷不重者,加紫苏子6至9克,利气化痰以止咳。 [忌宜]忌食烟、酒、辣椒,少食盐卤,以清淡饮食为宜。
5.痰饮咳嗽
[方药] 云茯苓9克 焦白术9克 炒杭芍9克 粉丹皮9克何首乌12克 广桔红9克 法半夏9克 前胡9克 川贝母9克 北沙参12克 柏子仁9克 缩砂仁6克炒杏仁9克 水煎温服 [加减] 湿气重,面目浮肿者,改焦白术为建泽泻9克,淡渗以利湿。 喘满抬肩者,加麻黄绒6克,宣肺止喘。 痰涎多面不易咳出者,加炒苍术9克,健脾燥湿,以杜绝生痰之源。 中下虚寒,大便稀溏者,加罂粟壳3克,健脾暖肾,敛肠以止泄。 口唇青紫者,加青浮萍9克,以通经活络。咳痰带血丝者,加白茅根15克,清肺以止血。 痰色黄而粘稠,难以咳出者,加炒葶苈子6至9克,以利气摧痰。 胸膈胀满,莫名其状者,加鹅枳实6至9克,行气以开郁。 大便初干者,加肉苁蓉15克,润肠以通便。 大便干结,状若羊矢难下者,加肉苁蓉15克、炒麻仁9克,滑肠润燥以通便。 [忌宜]忌食辛燕刺激之品,以清淡饮食为宜.
6.咳嗽吐血 [方药] 云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15克 生地炭9克粉丹皮9克 广陈皮12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前胡9克 川贝母9克 北沙参12克 柏叶炭12克棕榈炭12克 藕节60克 白茅根15克 炙五味子12克 水煎温服 [加减] 吐血不重,不思食者,加白蔻仁6克,开胃健脾,以增食纳。(或以煨草果5克代之。) 大便干结,舌苔黄赋或黑腻者,加炒大黄3至6克,以泄大肠燥热。 小便不利者,加滑石粉9至12克,清肺以利尿。 咳剧吐血,气虚欲脱者,改炙五味子为山芋肉15至30克,敛肺以固脱。 痰中带血,零星不断者,改藕节为荷叶炭12至20克,清肺以止血。用白茅花更佳。 吐血久久不止者,加三七粉2至3克(分二次冲服)、血竭粉1克(分二次冲服),化瘀以止血。 用血竭末塞鼻亦佳。 [忌宜]忌烟,酒,辣椒,忌食大荤、大腥之品,以免助其内热。以清淡饮食为宜。
7.肺结核 [方药] 云茯苓9克 粉甘草9克 炒杭芍12克 粉丹皮9克广陈皮9克 生地炭9克 炒杏仁9克 前胡9克 川贝母9克 北沙参12克 柏子仁9克 白茅根15克煨草果5克 法半夏9克 水煎温服 [加减] 燥咳过重,舌苔涩腻者,加麦门冬12克,或加天门冬9克,润肺以止嗽。 吐血者,加三七粉3克(分二次冲服),棕榈炭12克,藕节6O克,敛肺扶伤以止血。 痰涎多,胸闷者,改广陈皮为广桔红9至12克,清肺以祛痰, 劳热盗汗者,加地骨皮9克、山芋肉15克,泄火退热,敛肺止汗。身体瘦削,动则气喘, 痰中带血者,加炙五味子9克、荷叶炭9至15克、白芨9克,敛肺扶伤以止血。 口气腥臭,舌苔厚腻,脉见寸关虚大者,加天门冬9至12克、麦门冬12至15克,清润肺胃,以助其肃降。 劳嗽,吐痰不利,气短者,加红人参6至9克,扶助元气,益气生津,以摧痰涎。 遗精,气短者,可酌加生龙骨9至12克、牡蛎粉12克, 敛精藏神,促其钙化。浸润性肺结核,加炙百部6至9克,以杀灭痨虫。 病久年深,脾湿阳不潜藏者,改粉甘草,为炒苡仁12克,或加焦白术9克,和胃健脾,以助阳之潜降。 滋阴之药可酌情加用。禁用姜、桂及一切辛辣之品,以免助其燥热。 [忌宜]忌辛辣、酒、大寒大热之品,鸡肉、猪肉等均不 8.胃脘痛 [方药] 云茯苓9克 焦白术9克 炒杭芍9克 粉丹皮9克筒肉桂4克 广桔红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川郁金9克 乌贼骨9克 炒干姜6克 白蔻仁8克延胡索9克 水煎温服 [加减] 上热,口苦、舌质红者,去筒肉桂,加川黄连3克,以清心火。 大便干结,状若羊矢者,改筒肉桂为何首乌20克,加炒麻仁9克、肉苁蓉15克,润肠以通便。 湿寒偏重,脉弦、关尺大,舌苔白滑者,改筒肉桂为桂枝木6克、改白蔻仁为缩砂仁6克,加天台乌9克,舒肝升陷,暖中行瘀以止痛。 腹胀者,改白蔻仁为缩砂仁6克,加苏泽兰15至30克,暖脾行瘀以消胀。脾湿过盛,脉见关寸大、尺涩者,加炒车前子12克,利尿以祛湿。 胃逆呕恶,胸膈满闷者,改炒杏仁为瓜蒌仁9克,加煨生姜6至9克、广木香6克,和胃顺气,以降冲逆。 服药后疼痛反加重者、加怀山药15至30克,健脾养胃以止痛。 胃寒,呃逆者,加荜拨1.5克;重者加公丁香3至5克、柿蒂10枚、罂粟壳5克,暖胃顺气,以止呃逆。 大便隐血阳性,或见柏油样便者,加三七粉1.5至3克(分二次冲服),扶伤止痛,化瘀止血。 若无砂仁,以草蔻仁6克代之,若无白蔻,以煨草果4至5克代之。
9.胃溃疡 [组成] 田三七30克 乌贼骨30克 延胡索30克 炒罂粟壳15克 [制法] 共研为极细粉,每包三克。 [用法]每日服1.5—3克,分两次冲服. [功能]暖中除酸,化瘀止痛。 10.胆胃病 [方药] 云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黄芩炭9克 炒杭芍15克粉丹皮9克 鹅枳实12克 全瓜蒌9克 法半夏9克 川郁金9-12克 川楝子6-9克 白蔻仁4-8克 北沙参12克 延胡索9克 水煎温服 [加减] 口苦,咽干,舌苔黄厚腻者,去云茯苓、粉甘草,加软柴胡9克,以平胆疏肝。 口干渴饮,舌苔白厚腻者,去全瓜萎,加天花粉12克,清肺生津以止渴。 郁热不退,发热者,加龙胆草6至9克,清相火而除郁热。 病久反复发作,上热较轻而肝阴虚象较显者,多系胆结石。 症见胁痛重滞,痛连右肩胸背,重则绞痛骤作,头汗淋漓,头昏头晕,心慌气短,口舌干燥,胸胁闷满,纳差。 脉见细濡、滞涩、稍缓、关寸大.舌苔白腻,或见舌边尖暗红。 [治则]健脾疏肝,理气宽胸,化瘀止痛,润燥熄风, [方药] 云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9克 粉丹皮9克制首乌18克 陈枳壳9-12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川郁金9克 延胡索6克 川楝子6克 天台乌9克白蔻仁4-8克 水煎温服 [加减] 上热者,加黄芩炭6至9克,以清相火。 腹胀者,加苏泽兰15克、川厚朴12克、行气化瘀以消胀。 脾湿肝郁,大便初干者,加肉苁蓉15克,润肠以通便、 胁痛重者,加罂粟壳5克,以止痛。下寒明显者,加炒干姜3克,以暖下。若无白蔻仁,以草果3至5克代之。
11.黄疸 [方药] 猪苓片9克 建泽泻9克 炒杭芍9克 何首乌30克佛手片9克 粉丹皮9克 全瓜萎9克 川郁金9克 绵茵陈30克 净连翘8克 山栀子9克 赤小豆12-15克 水煎温服 [加减] 胸胁满闷,呕吐重者,加法半夏9克,降浊以止呕。 身热不退者.加炒黄柏6至9克,清利湿热以退烧。 发烧汗出,二便不利者,加生大黄9至12克,荡涤脏腑之郁热。 大便稀溏者,加滑石粉15克,利小便以实大便。 胆道阻塞(梗阻性黄疸),脉见虚大而涩,舌苔厚腻,大便色白, 身黄重者,以《茵陈蒿汤》主之,通利退黄。绝对禁用姜、枣,以免助湿热而滞中气。 [忌宜]忌食腥荤及辛辣刺激食品,以清淡饮食,鲜菜、高糖、高蛋白食品为宜。注意休息,勿劳累。并须予以隔离。 12.急性传染性无黄疸型肝炎 [方药] 云茯苓9克 建泽泻9克 何首乌20克 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 佛手片12克 全瓜蒌9克 法半夏9克 川郁金9克 川楝子9克 延胡索9克 苏泽兰30克草蔻仁6克 水煎温服 [加减] 上热重者,去何首乌,加黄芩炭6至9克,平胆以清上热。 气滞胸闷明显者,改佛手片为陈枳壳9克,开滞以宽胸。 肝郁胁病明显者,加制香附6至9克、赤丹参15克。】 疏肝化瘀以止痛。气滞胁痛明显,热象不重者,加天台乌9克,行气以止痛。腹胀尿少者,加滑石粉12至15克,以清利湿热。 转氨酶高者,加半枝莲15克,或加炒五味子15克,或加大青叶6克,化瘀解毒,以降转氨酶气滞不降,呕恶,不思食者,加煨生姜6克,降冲而止呕逆。 脾脏肿大者,加炙鳖甲15克,化瘀以消痞块。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及腥荤食品,切忌酒类,以清淡食品,高糖、高蛋白饮食为宜。
13.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方药] 云茯苓9克 建泽泻9克 炒杭芍12克 粉丹皮9克制首乌30克 佛手片12克 全瓜萎9克 法半夏9克 川郁金9克 川楝子9克 延胡索9克 北沙参12克半枝莲9-12克水煎温服 [加减] 纳差者,加白蔻仁6克,或加煨草果5克,和胃健脾,以增进纳食。 腹胀运迟者,加鸡内金9克、缩砂仁6克,或加草蔻仁6克, 健胂和胃,化瘀消胀。胸膈闷满者,改佛手片为陈枳壳9克, 利气降逆以宽胸。胁痛重者,加赤丹参1 2克、嫩桑枝15克,疏肝行瘀以止痛。 肝脾肿大,肝脏早期硬化者,加苏泽兰30克、炙鳖甲15克、化瘀消胀,散结止痛。 个别患者可以出现轻度黄疸,在10至20个单位之间者,加茵陈蒿15至20克,改制首乌为何首乌30克,清利湿热,疏肝退黄。 舌苔厚腻,口臭难闻者,加天花粉12克,或加粉葛根9克,以清降胃浊。 转氨酶高者,加板兰根9克、增半枝莲为15克,清热解毒,以清血液中之瘀浊。脉左弦、关尺大,偏于肝脾郁陷者,去建泽泻,加粉甘草6克、软柴胡9克、赤丹参15克、苏泽兰15克、活血化瘀,以升肝脾之郁陷。脉沉细,关尺略显,无热象者,加桂枝木6至9克,以升肝气之下陷。生姜辛辣,若非气逆作呕,饮食即吐者,酌加煨生姜6克,降冲逆以止呕吐外。一般不用。 征之临床,此症可分早、中、晚三期。早期者,初转为慢性肝炎,湿热尚较明显,故治疗仍需偏于清利湿热,以轻 清不伤正气之品为宜。中期者,系慢性肝炎迁延不愈,气滞血瘀明显,治疗以疏调气血为宜。晚期者,肝脾均已肿大, 肝脏硬变,既见脾肾寒湿之象,又见肝胆燥热之征,故治疗既要健脾渗湿,柔肝止痛,还需化瘀软坚。能攻则攻,不能 攻则守,攻守适宜,步步为营,俾使正气渐复,邪气渐退,病情也随之逐渐好转以至全愈。 14. 治慢性肝炎丸药方: [功能]健脾舒肝,和胃平胆,化瘀止痛,滋养精血。 [组成] 云茯苓75克 建泽泻60克 银柴胡45克 炒杭芍60克 全当归45克 法半夏60克 赤丹参75克 川厚朴45克 大野党75克 桑白皮60克 草蔻仁45克 粉丹皮45克 广桔红60克 川郁金60克 苏泽兰150克 鹅枳实30克 焦内金45克 怀山药150克 制首乌75克 炒杏仁60克 延胡索45克 降真香60克 生白术45克 缩砂仁45克 广木香30克 [制法]共为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 [用法]每早晚各服2~3丸,温开水送服。头痛、胸闷不适者,用柴胡煎汤送服;腹痛腹胀者,用生姜煎汤送服。 15.臌胀 [方药] 猪苓9-12克 泽泻9-12克 制首乌15-30克 桔红9-12克粉丹皮9克 炒杭芍9克 炒杏仁9克 川郁金9-12克 苏泽兰30克 木防己9克 车前子9克 赤丹参15克草蔻仁6克 法半夏9克水煎温服 [加减] 肺家燥热,舌苔厚腻,小便少者,加北沙参12至15克,或加淡竹茹9至12克,清肺润燥,以启生水之源。 腹胀、尿少,精神不振者,加炒苍术12至15克,或加地肤子12至15克,以健脾利湿,行瘀消胀。 消化不良者,改草蔻仁为缩砂仁9克,加鸡内金9克,健脾以消食。湿热重,膀胱热涩,小便不利者,加焦山栀6克,以清利膀胱湿热。 肝气下陷,湿寒之像明显者,加桂枝木6至9克,以升提肝气之下陷。
16.噎食 [方药] 云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9-15克 粉丹皮9克全当归9克 陈枳壳9-12克 瓜萎仁9克 法半夏9克川郁金9克 北沙参12克 煨生姜6克 水煎温服 [加减] 大便干或不利者,加郁李仁9至12克,润肠以通便,或加川厚朴9克,破滞以通便。 湿盛腹胀者,去粉甘草,加建泽泻9克,或加苏泽兰15至30克,利湿以消胀。 中下湿寒者,改煨生姜为炒干姜6克,以温暖中下。 咽喉不利者,加山豆根6克,或加川射干9克,或加苦桔梗9克,以清利咽喉。 胸闷胀者,去粉甘草,加昆布9至12克,化瘀软坚以散结。
17.呃逆 [方药] 云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9克 粉丹皮9克筒肉桂5-6克 广桔红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川郁金9克 天台乌9克 草蔻仁6克 煨生姜9-12克水煎温服 [加减] 胃寒而泛酸者,去粉甘草,加焦白术9克,乌贼骨9克,以暖胃除酸。 胃寒苔薄者,加淡吴芋3至5克、荜拨1.5至3克、或加公丁香3克,暖胃以降冲逆。 呃逆不止者,加罂粟壳5壳,暖中以镇呃, 气滞胸闷过重者,去广桔红、炒杏仁,加陈枳壳9克,瓜萎仁9克,破滞降逆以宽胸。 肺热苔厚,咽喉不利者,去煨生姜,加北沙参12克、柿蒂10枚,清肺理气,降逆以止呃。 呃逆声重,连续不止者,加代赭石9至15克、旋复花9克、罂粟壳5克,镇逆顺气,暖胃以止呃。 大便干结者,加炒麻仁9克、肉苁蓉15克,润肠以通便。 脾湿重,运迟腹胀者,去粉甘草,加建泽泻9克,利湿以消胀。不宜用大黄、厚朴,二冬慎用或不用,以免败脾伤胃。 [忌宜]忌食生冷寒凉及不易消化之食物,避免情志刺激,解除思想顾虑,保持情志舒畅。
18.胃下垂 [方药] 云茯苓9克 焦白术9克 炒苍术9-12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陈枳壳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川郁金9克 延胡索9克 草蔻仁6克 炒干姜5-6克 水煎温服 [加减] 脾湿肝郁,下陷不升,脉见关尺大者,加桂枝木6至9克,舒肝以升陷。 大便约结者,加肉苁蓉15克,润肠以通便。 胃脘痛胀者,加天台乌6至9克,理气以止痛。 胸腼闷满不适者,加薤白9克,利气以宽胸。 小便黄赤,舌苔厚腻者,加淡竹茹9克、焦山栀6至9克,清肺润燥,清利湿热。
19.泻泄 [方药] 云茯苓9克 焦白术9克 粉甘草6克 桂枝木9克粉丹皮9克 潞党参15克 煨肉蔻3克 炒干姜6克 罂粟壳5克水煎温服 [加减] 腹痛重者,加炒杭芍9克,疏肝以止痛; 大便稀溏,滑泻不收者,加赤石脂12克,敛肠以止泻。 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9克、广木香6克、鲜生姜9克,和胃顺气,降逆止呕。 久利不止,脘腹胀满,腹内奔气冲激鸣响,脉见细濡、稍弦、关寸大, 舌质红如辣椒,无苔者,为火旺血热之诊,原方去桂枝木,加川黄连3至5克,清君火以凉血。 夜热者,去桂枝木,加炒黄柏6至9克、川黄连3至5克、乌梅肉6至9克,清君相之火以退热,酸敛以止泻。 发热,下利轻呕吐重,脉见细濡、稍弦数,关寸较大,舌苔黄腻者,径用《黄芩半下生姜汤》加味(炒黄芩9克法半夏9克鲜生姜9克炒杭芍9克粉甘草6克粳米9克)以治之,平胆和胃,降逆止呕。 20.急性胃肠炎, [方药] 云茯苓9克 建泽泻9克 粉甘草6克 嫩桑枝15克黄芩炭9克 炒杭芍12克 粉丹皮9克 广陈皮9克 肉苁蓉15克 水煎温服 [加减] 红白兼杂,腹痛重者,加白头翁9克,疏肝泄火,化瘀止痛。 发热者,加秦皮9克,炒黄柏9克,以清泄 厥阴之湿热。下坠重者,改广陈皮为陈枳壳9克,行滞气以除下坠。 挟热下痢,来势急骤者,径用《白头翁汤》(白头 翁9克川黄连3至6克炒黄柏9克秦皮9克水煎服),润肝熄风,清热止痢。 白痢,因肾寒脾湿,肝木郁陷,大肠湿寒,故脉见细濡、较沉、关尺较大,舌苔白薄腻。
21.痢疾 [方药] 云茯苓9克 建泽泻9克 粉甘草8克 桂枝木9克炒杭芍9克 粉丹皮9克 广陈皮9克 肉苁蓉15克 水煎温服 [加减 ]春夏之季,减桂枝木为6克,以防助肝家之燥。 下寒腹痛者,加炒干姜5克,温暖中下以止痛。 大便稀,下坠不明显者,去肉苁蓉,加罂粟壳5克,暖中以止泄。 春夏之季,兼见痢下色红者,加黄芩炭6至9克,以清相火。 痢下黑褐,状如果酱者,多系阿米巴痢,加白头翁6至9克,疏肝以祛大肠之瘀毒。 [忌宜]忌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以食易消化之食品为宜。
疫毒痢、挟热下痢、噤口痢,来势凶猛,变化迅速,应 配合西药,消炎止痢以治之,必要时径用西药抢救。休息 痢、久痢,视其病情,一般用治湿寒痢之方加减治疗,或用 巴豆两枚去油,取霜冲服,以治休息痢之阿米巴原虫。痢疾 初起,素秉体健者,可用花槟榔9克广木香9克炒大黄 9克川黄连6克广藿香6克一剂,水煎温服,以荡涤肠 腑之积滞,继服《加味香连丸》,疗效尚佳。素体虚弱者, 不可服,若服之,因其方中无健脾之品,可致腹泄不止,甚 则因脾败而纯下黑水,是为洞风,多不易挽救。 [附记] 《加味香连丸》: 广木香、川黄连、罂粟壳各等份,炼蜜为丸,每丸3 克。每服两丸,每日早晚各服一次。功能行气化瘀,止痛住 泻。用治腹泻腹痛,欲转为热痢者。 22.飧泄 [方药] 云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9克 粉丹皮9克筒肉桂4-8克 大党参15克 赤石脂12克 炒干姜6克 煨肉蔻3-6克 罂粟壳5克 水煎温服 [加减] 久泄不止者,加乌梅肉3至6克,敛肠以止泄。 脾家湿寒,运化迟滞者,加草蔻仁6克,健脾暖中,以助运化。 上热,舌质红赤者,酌加黄芩炭6至9克,或加川黄连3至5克,以清君相之火。 下寒重者,加补骨脂9克, 以温下寒。关尺脉大者,去筒肉桂,加桂枝木6克,舒肝以升陷。 [忌宜]忌食粘腻难化之物及大腥大荤、粗糙食品,以 质软、易消化食物为宜。
23.溃疡性结肠炎 [方药] 云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12克 粉丹皮9克何首乌12克 广桔红12克 炒杏仁9克 槐实炭9克 罂粟壳5克 水煎温服 [加减] 脉见关寸大者,加法半夏9克,以和胃降逆。 便脓血者,加阿胶珠9克,润肝熄风以止血。 下寒腹冷者,加炒干姜6克,以温暖中下。 中下湿寒,肝气郁陷,大便不利者,去槐实炭,加桂枝木6克,舒肝以升陷。 大便结涩难下者,去罂粟壳,加肉苁蓉15克,润燥以滑肠。大便如痢, 脉见细濡、稍弦、关尺大,舌苔白薄腻者,系肝脾郁陷,清阳不升, 治以柔肝升陷止泻。 方药如下: 云茯苓9克 建泽泻9克 桂枝木6-9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大党参12-15克 赤石脂12克 槐实炭9克 罂粟壳4-6克 水煎温服 注:中下虚寒者,去槐实炭,加草蔻仁6克,或加炒干姜5至6克,以温暖中下。 [忌宜]忌食生冷、油腻及辛辣刺激之品,以柔软、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食物为宜。 24.肠结核 [方药] 云茯苓12克 建泽泻9克 炒杭芍9克 粉丹皮9克桂枝木9克 鹅枳实12克 炒杏仁9克 川厚朴20克 炒麻仁9-15克 缩砂仁6-9克 苏泽兰30-60克水煎温服 [加减] 大便不畅者,加炒西吉9克,导滞以通便。瘥后中气未复, 脾湿盛而痰涎多,脉见关寸大者,加法半夏9克,以降浊化痰。 [忌宜]忌生冷、辣椒、酒、耢、鸡、鸭、牛羊肉,以 食营养丰富、容易消化食品及植物蛋白为宜。
25.结核性腹膜炎 [方药] 猪苓片15克 建泽泻12克 炒杭芍9克 何首乌25克广桔红12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川郁金12克 苏泽兰60克 车前子9-12克 冬葵子9-12克 木防己12克 草蔻仁9克 粉丹皮9克 水煎温服 [加减] 肝脾郁陷较重,脉见关尺大, 大便不干者,去何首乌,加桂枝木9克,舒肝以升陷。 腹痛重者,加延胡索9克,疏肝以止痛。 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15克,润肠以通便。 腹胀不消者,加滑石粉15克,利尿以消胀。 口鼻干燥者,去炒杏仁,加生蒌仁9至12克,清肺利气以宽胸。 腹水消退后,腹部症块不消,切痛者,加石菖蒲12克,行瘀消痞以止痛。 腹水消退后,中气未复,肠鸣者,加玉竹30克,润肠以固正气。 [忌宜]忌食鸡、鸭、鱼、肉及一切腥荤酒醪之品及宿根莱,以清淡食品为宜。宜多食植物蛋白。忌房事。勿劳累。
26.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方药] 云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9克 生地炭9克何首乌15克 广桔红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川郁金9克 延胡索6克 北沙参12克 柏子仁9克白蔻仁6克 水煎温服
[加减] 上热重者,加黄芩炭6至9克,以平胆火之上逆。 胸闷重者,去广桔红,炒杏仁,加鹅枳实6至9克、薤白9克、全瓜蒌9至12克,或加韭菜根9至12克,或加韭菜籽9至15克,开滞气以去胸闷。 胸痛剧者,增延胡索为9克,疏肝化瘀以止疼痛。 背痛,关节痛者,加赤丹参12克、广木香5克,顺气通经以止疼痛。 脉缓而虚者,加红人参6至9克,益气生津以复脉。 脉缓者,去何首乌,加粉丹皮9克,行瘀阻而止疼痛。 脉紧,舌白薄,四肢逆冷者,加川附片6至9克,温肾回阳以救厥逆。 胃逆作呕,汗出,大便稀者,加罂粟壳3至5克,暖中止泄,固表潜阳。 胃寒呕逆者,加煨生姜6克,和胃降冲以止呕。(干姜性温燥,慎用。) 咽中梗塞如草芥者,加苦桔梗9克,以清利咽喉。 血压高,头晕目眩者,去粉甘草,加建泽泻9克、夏枯草12克、决明子15克,利湿疏肝以降血压。 (茺蔚子功能降压,但其气味怪异,对本病不宜,不用或尽量少用。) 血压低,头目昏晕,恶心者,加藿香梗3至6克,以醒脑安神。 因供血不良。脑缺血,脉见关尺大者,加软柴胡6克、嫩桑枝9至12克,或酌加桂枝木4克,升肝气之下陷以继心阳。 (重症配服《苏合香丸》) 心肌梗塞,真心痛者,加赤丹参15克,化瘀通经以止心痛。 (丹皮疏利性强,如刮骨之钢刀,此症慎用!)冰片、樟脑性辛散,用之过量,则汗出立毙,慎之! 心下悸动者,加石菖蒲9克,消瘀以通心窍。 [忌宜]忌烟酒,忌食肥甘厚味,以清淡饮食为宜。避免情志刺激,保持情志舒畅。平素宜作轻微活动,勿劳累, 发病时必须卧床休息。
27.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方药] 云茯苓12克 建泽泻9克 炒杭芍9克 粉丹皮9克 何首乌12克 广桔红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川郁金9克 苏泽兰30克 北沙参12克 柏子仁9克 缩砂仁6克 水煎温服 [加减]实喘剧者,去炒杏仁,加全瓜萎9至12克,宽胸利痰以止喘。 胸闷剧者,去广桔红,加鹅枳实6至9克, 利气以宽胸,咳痰带血者,加白茅根15克、山芋肉12至15克,清肺敛肺以止血。 胸胁作痛者,加延胡索9克,行瘀止痛。 瘀血肝大者,加赤丹参15克、泽兰叶30克,以化瘀消胀利尿。 腹水臌胀者,加汉防已9克,利水以消胀。 实喘不得卧,大便不利者.酌加芒硝9克,通便以止喘。 大口吐血者,加藕节60克,敛肺以止血。 腹胀不消者,增苏泽兰为30克,加汉防己12克、冬葵子9克,滑窍利水以消胀。 咳嗽剧者,加川贝母9克,清肺理气以止咳。心下悸动者,加石菖蒲9克,以行瘀潜阳。 中下寒湿,腹水严重者,改缩砂仁为草蔻仁9克,温暖中下,行瘀以消胀。 [忌宜]忌烟、酒、辛辣之品;以香躁、营养价值高之食品为宜。
28.风湿性心脏病
[方药] 云茯苓12克 粉甘草9克 炒杭芍9克 生地炭9克粉丹皮9克 广陈皮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川郁金9克 北沙参12克 柏子仁9克 大党参9克白蔻仁6克 水煎服
[加减] 心慌重者,加石菖蒲9至12克,香窜以通心阳。 脉结代者,改大党参为红人参6至9克,补气强心,行血复脉。 咳嗽吐痰,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15克,以清肺止血。 关节疼痛者,加鸡血藤12克、路路通12克,通经活络以止痛。 头面四肢肿胀者,加汉防己6至9克,利尿以消肿。 心慌气短,形寒畏冷者,加炙黄芪15克,补气以祛寒。 夜热自汗者,加山芋肉15克、生黄芪12克,敛肺以退热,固卫以止汗。 舌苔黄厚腻者,加黄芩炭6至9克,以清相火。 大便初干者,加肉苁蓉15克,润肠以通便。 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15克、炒麻仁9克,滑肠以通便。 脉结代,身痛,口唇暗紫者,加赤丹参15克,活血通络,化瘀止痛。 心悸气短,潮热者,加补骨脂9克,补肾潜阳以退热。 [忌宜]忌食辛辣食物及烟酒,以食滋补营养性高之食品及饴糖为宜。居处宜温暖,空气宜新鲜。忌房劳。
29.心肌炎
[方药] 云茯神12克 粉甘草9克 黄芩炭9克 炒杭芍9克炒杏仁9克 大熟地9克 法半夏9克 广桔红9克 川郁金9克 桂元肉12克 柏子仁9克 北沙参12-15克白茅根15-20克 山芋肉15-30克 白蔻仁6克 水煎服
[加减] 脾湿重,脚腿肿者,改粉甘草为建泽泻9克,利湿以消肿。 上热不重,舌苔白腻者,改黄芩炭为粉丹皮9克,以疏肝平胆。 舌苔黄厚腻或白涩燥腻者,改桂元肉为麦门冬12克,以清心肺之郁热。 汗出不重,脉结代者,改山芋肉为赤丹参15克,活血化敛,通经活络。 失眠盗汗者,加牡蛎粉15克,镇静安眠,收敛止汗。 心悸动不安,吐血者,改大熟地为生地炭9至12克,润燥止血。 心包有积液者,去黄芩炭、山芋肉、桂元肉,加粉丹皮9克、汉防己6至9克、苏泽兰20至30克,化瘀利尿,以消积液。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及烟酒,以食易于消化、 含有大量维生素和蛋白质之食品为宜。勿劳累,需卧床休息。 30.眩晕 [方药] 云茯苓9克 焦白术9克 黄芩炭9克 炒杭芍9克制首乌12克 广桔红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炒杜仲12克 川郁金9克 夏枯草12克 茺蔚子12克白蔻仁6克 水煎服
[加减] 血压高,大便初干或干结者,加决明子15至20克,平胆滋肝,润肠通便。 舌质红,舌苔黄腻者,加麦门冬9至12克、川黄连3克,清心以降浊。 胃酸缺乏者,加炒五味子9克,以舒肝敛肺。 脾湿重者,加建泽泻9克,以利湿。血压不稳者,去茺蔚子,加补骨脂6至9克,温肾潜阳以稳压。血压不高, 大便干结者,去夏枯草、茺蔚子,加肉苁蓉15克、炒麻仁9克,滑肠以通便。 血压不高,头目昏闷不清,恶心呕吐者,去夏枯草、茺蔚子,加粉葛根9克、广藿香6克、煨生姜9克,和胃降冲,醒脑以止呕。 血压不高,失眠遗精者,去夏枯草、茺蔚子,加生龙骨12克、牡蛎粉15克,以敛精藏神。 血压不高,心慌悸不宁者,去夏枯草、茺蔚子,加柏子仁9克、北沙参12克,以养心润肺。 [忌宜]忌食辛辣燥烈及高脂饮食,以清淡饮食及植物油为宜。避免情志刺激及劳累,保持情志舒畅。
31.肝脾下陷 [方药] 云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9克 生地炭9克全当归9克 广陈皮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川郁金9克 牡蛎粉12克 柏子仁9克 北沙参12克缩砂仁6克 广藿香6克水煎温服
[加减] 脾湿重者,去甘草,加建泽泻9克,以利湿。 上热者,加黄芩炭6至9克,以清相火。 中气虚弱者,加红人参6至9克,以补中益气。 下寒者,加炒干姜3至6克, 以温下。痰涎粘稠, 咳吐不出者,加淡竹茹9克,或加白芥子3至6克,以利痰。 痰涎多者,加炒葶苈子6至9克,豁痰以利窍。 咳嗽剧者,加川贝母6至9克,清肺以止咳。 当脐硬,压痛,跳动者,加石菖蒲9至12克,以交通心肾。舌质红, 胃酸缺乏者,加乌梅肉6至9克、川黄连3至6克,以敛肺清心。 舌苔粘腻,小便黄者,加焦山栀6至9克,清心以降浊。 [忌宜]忌食生冷、大辛大热之品,以营养丰富,易于 消化之食物为宜。居处宜安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