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鲁庵与鲁庵印泥

 聽雨軒sjh 2019-05-12

张鲁庵与鲁庵印泥

文/杨继光

上海市静安区文史馆原馆长

国宝鲁庵印泥制作传习所原执行所长

2008年6月,国家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上海静安区“鲁庵印泥制作技艺”项目荣登其列。张鲁庵先生被正式界定为鲁庵印泥的创始人,由他研制的鲁庵印泥因为制作精良,深受书画篆刻名家的喜爱,传承有序,具有明显的海派文化艺术的特征,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自此,淡出人间四十余年的张鲁庵三字和他创始的印泥,再度被今天的人们了解,重新展现了他的魅力。

 ◎ 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所需要使用的工具和材料

祖籍浙江慈溪马径,1901年6月16日出生于杭州的张鲁庵,原名锡诚,号鲁庵,又号四明山人。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张家开设在杭州市中心的张同泰国药号,经过家族几代人的经营,为当时杭州六大国药铺之一。优越的生活环境为张鲁庵涉足古玺印、历代名家印章以及印谱收藏领域,创造了条件。但20世纪20年代的杭州与上海相比,经济、文化、商业等都要逊色得多。当时,上海无论工业、商业还是金融、文化,都是国际性大城市,物流汇聚,人才云集,就收藏来讲,四马路的古董店和书店鳞次栉比,相当繁荣,来自全国各地的古董商携带着自己的“宝贝”到上海来跑“码头”,期望卖个好价钱,而更多物质和机会,让全国各地的书画名家、篆刻家、收藏家、文化名人也纷纷来到上海。杭州的好几个朋友相继迁居上海,也触动了张鲁庵到上海发展的念头,另外,他的宁波同乡——已在上海书画、篆刻、收藏界颇具影响力的赵叔孺,也是他想来沪拜师学艺的一个原因。1926年,风华正茂的张鲁庵带着家人迁居上海。商业上,在地产大王哈同位于繁华的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上的产业慈淑大厦内开设了张同泰药号益元参店分号,专门经营名贵的滋补药材,开张不久,就在上海打响品牌。生活上,他带着家眷居住在位于新加坡路(今余姚路)的一幢小楼里,底层会客、用餐,二楼作书房和工作室用,三楼为收藏室和卧室,这样的分布正是老上海富裕人家的生活格局。夫人叶宝琴很会打理家务,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张鲁庵先生除穿中式服装外,更多的是穿西装,皮鞋也擦得锃亮,打扮得整整齐齐,往往手执“斯的克”,可谓风度翩翩。他的英语非常流利,当时很风行“派克”笔,鲁庵先生也时常佩戴钢笔,在记事写信时使用。今观复旦大学图书馆珍藏善本《鲁庵诗稿》,在主体使用毛笔书写的稿本中,多有钢笔修改、增补的字迹,无论毛笔、钢笔,用笔皆十分娴熟,可见鲁庵先生行事中西合璧的风格。

来到上海,张鲁庵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各类艺术品丰富多彩,为他的收藏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也为他艺术的拓展开启了一条康庄大道。尤其是来沪的当年,他带着自己所刻的印章拜访篆刻大师赵叔孺。赵叔孺精通金石书画和鉴赏,当时在上海艺坛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当他看到年轻有为的张鲁庵,很是欣赏,指导他一边深入学习历朝篆刻名家的篆刻作品,一边继续收集收藏名家印谱。第二年,赵叔孺收张鲁庵为及门弟子,指授研习秦、汉、宋、元印,在老师的影响之下,鲁庵逐渐钟情于皖派邓石如的篆刻艺术。在摹刻散见于各种印谱中邓印的同时,也殚精竭虑收藏邓氏篆刻作品,有些作品是以重金购得。有了这些精品,张鲁庵很想经过钤拓,辑为印谱,广泛弘扬。由于他印章的收集十分投入,时有“印痴”之誉。

张鲁庵是钤拓高手,但在拓邓石如的印时,感到没有精致的印泥不行,因为邓石如的篆刻线条婀娜刚健,法度高超,非上佳的印泥不能传达其篆刻作品的精气神。于是,他四处收集各种品牌的印泥,但都不理想。由于长期来经营药号,张鲁庵对药材的原料十分熟悉,而印泥的组成材料,大多是药材,收集起来比较方便,因此,张鲁庵自己决定制作印泥。

◎张鲁庵生前使用的朱砂

◎张鲁庵生前使用过的实物

◎国宝鲁庵印泥 沈鹏 题

他在市场里找到了曾作为贡品的“漳州魏丽华斋八宝印泥”,高价买下。“八宝印泥”名扬天下,从制作成功到成为进贡皇宫,还有极其神秘的色彩。据说“八宝”由非常珍贵的材料组成,为了探个究竟,他把买来的24两“八宝印泥”分8两出来自用,其余的16两印泥分成4份,一份分析油分,一份分析颜料,一份分析艾绒成分,一份分析加工成分。张鲁庵斥巨资添置进口的化学、物理研究设备的同时,还特地邀请留洋归来的复旦大学化学和物理专家陈灵生、余雪扬教授,对漳州“八宝印泥”的成分进行分析,并通过数据对照的方法,逐一与史籍中印泥制作的方法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科学的数据,纠正了长期来对“八宝印泥”配方的误传。在当时,“八宝印泥”是珍贵的品牌,其配方也一直不为人知,具有神秘性。以致人们望文生义,误认为“八宝印泥”是由珍珠、玛瑙、琥珀、珊瑚、红宝石、金箔、银箔、朱砂制成的。经过科学分析和反复验证,得出的结论是“八宝印泥”中根本没有传说中的“八宝”成分,而对“八宝印泥”的宣传和传说,是一种商业操作,其真实成分就是朱砂、调和油和艾绒等。

有了这个验证结果,张鲁庵先生对朱砂的研制,调和油的选择,艾绒的选定,做了原料质量标准、最佳搭配比例、制作技艺和有关辅料合理添加的反复实验与研究。自1930年到1948年期间,张鲁庵做了不下100次试验,据说耗资高达两万银圆。

张鲁庵对比较成功的53个印泥制作配方及制作工艺做了详细记录,并创制成三个品种:朱砂印泥、朱磦印泥、和合印泥。在制作这些印泥时,都有严格规范的操作流程和参数,这在中国印泥制作史上是前所未闻的。鲁庵印泥的制作特点是手工操作和自然氧化的工艺流程,制作的技术性和工艺性极高。鲁庵先生在总结鲁庵印泥制作工艺时指出:“油须加工熬煮;颜料以朱磲为主,朱砂约为二三成,故能捆而薄,且有鲜丽光泽,药料仅冰片已足;艾绒则非漳州不可,其纤维之长,非他处所能及。”可见鲁庵先生制作印泥对用材和工艺是极其严谨的。朱砂是制作鲁庵印泥主要配料之一,是中药的常用药材,化学名为硫化汞。朱砂的粉末,呈红色,色泽最为艳丽,而且有经久不褪、不溶于水、遮盖力强等优点。鲁庵先生选用的朱砂,一种是产于四川、云南的镜面砂,另一种是产于湖南辰州的箭镞砂,这在鲁庵先生的药号里能找到,从而保证了原料质量。朱砂浸在水中,浮在上面一层的红色,就是朱膘。朱膘色浅而细腻,色泽艳丽,不易褪色,同样是制作鲁庵印泥的重要材料。研究使用蓖麻油是创制鲁庵印泥的重要环节。张鲁庵先生选择蓖麻油,主要是因为蓖麻油精制后能达到无色透明的状态,有利于印泥纯净,盖的印文即使渗油也不会泛色。在制作蓖麻油时,鲁庵先生利用自己楼上小晒台的空间,用一个个搪瓷盘盛放蓖麻油,然后盖上玻璃,在太阳下晒,蓖麻油内的水分通过水蒸气结在玻璃板上,经常要擦掉,这样的一盘蓖麻油要晒三年的大伏天,水分挥发,杂质沉淀,油变得稠厚、清纯,倒入玻璃瓶中待用,密封得好,放上百年也不会变质。在研制蓖麻油的过程中,鲁庵先生也尝试运用了物理制油法和化学制油法,但通常还是使用这种自然制油的办法。

艾绒是制作鲁庵印泥的重要材料之一。艾绒是用菊科植物艾草的干叶制作的,使用艾绒,可以使油朱附吸在上面,柔如面团,不易板结。鲁庵印泥使用的通常是漳州艾,纤维长度要求在一寸左右。艾绒的精制有很规范的操作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把艾草的纤维轻轻撕开揉搓、晒干,使柔软如棉的纤维呈线条形淡黄色,放置在密封的玻璃器皿中待用。

以上三种制作鲁庵印泥关键材料的产地、制作方法、分量等工艺都有明确的要求。有了三种关键的材料,鲁庵先生设计了印泥调制的程序,这个工艺过程中,朱砂、蓖麻油和艾绒的比例、先后、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印泥的质量。在调制阶段,张鲁庵先生二楼会变成很安静的工作室,他会有条不紊地开展调制的一道道工序,并随手记下工作的心得,如室温要求:鲁庵先生经过长期观察后定在25℃左右。首先,把朱料、蓖麻油称准分均,朱料、蓖麻油和艾绒的比例是朱料100、蓖麻油30、艾绒40。先把朱料倒入瓷钵中,鲁庵先生选用的瓷钵是德国进口的,他经对比后认为,这种瓷钵质地细,硬度高,不会在研磨中产生杂质(实物由张鲁庵夫人赠予符骥良,现陈列于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加油约四分之一,用竹箸将朱料和蓖麻油调和,然后用瓷杵缓缓研磨,朱料和油渐渐混合,如干的面团状;接着把四分之三的蓖麻油全部倒入,继续研磨,使朱油完全融合,变成奶油状。此时可以把称量好的艾绒,用小弓轻轻弹松后,一丝丝地加入油朱之中,并用瓷杵轻轻上下捣打,让艾绒充分吸收油朱。捣打印泥需要耐心,捣打的次数越多越好,泥质会渐渐细腻柔糯,色泽艳丽。调制好的印泥仍然放在钵中,用盖子密封静置一周以上,让朱、油、艾三者更好地混融,要使用时,再移至印泥缸中。这种由张鲁庵创制成功的“鲁庵印泥”具有色泽鲜艳、历久不变、印色遮盖力强的优点,一印连钤数十纸,依然字字清晰,更不会出现油浮朱沉的现象,印泥富有弹性,艾绒绵长细密不腐烂,不会硬化,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张鲁庵创制成功自己的印泥之后,就分送给同道好友,大家使用后都赞不绝口。篆刻家陈巨来最喜爱鲁庵先生做的印泥,将其作为自己的专用印泥,为此,特地篆刻了一方“鲁庵印泥”印章送给张鲁庵先生,以表达对张鲁庵创制印泥的敬佩。自此,“鲁庵印泥”成了一个品牌,不仅让篆刻家爱不释手,书画大家吴湖帆、张大千、丰子恺等对鲁庵印泥亦情有独钟,愿意用自己的作品与张鲁庵交换印泥。一时间,艺林同好以能获得一缸“鲁庵印泥”为平生乐事。“鲁庵印泥”创制于上海,成为海派文化的一个特色,并且在印泥界独树一帜。当时全国制作印泥的高手有“南张北徐”的雅称,北是北京的徐正庵先生,南就是上海的张鲁庵。

“鲁庵印泥”研制成功,张鲁庵先生开始钤拓收藏名家的印章,辑成印谱,并于1942年和1945年先后辑拓了《鲁庵仿完白山人印谱》二册本,还辑拓《鲁庵藏秦汉古铜印》《秦汉小私印》等十余种印谱,实现了制作最好的印泥、辑拓印谱、弘扬篆刻艺术的愿望。鲁庵先生是一个信守诺言、充满爱心的艺术家,他生前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一生收集珍藏的印章、印谱悉数捐给国家,同样,他把研究40余年的印泥配方和制作技艺传授给了高式熊、符骥良二位先生。如今,在众多专家与印泥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鲁庵印泥”这一国家级的制作技艺,再度展现出它特有的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