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苟”,假若、如果的意思。 对于本章的理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其关键点就是一个“恶”字上。 第一种,认为“恶”在这里的读音应该是“e”,也就是善恶的恶。朱熹的在《论语集注》中的注释就是这种解释,“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意思就是说立志于仁的人,内心必定有坚定的目标——仁,既然立志要成为一名有仁德的人,则必定不会去做恶事的。本章的译文就是这样的,孔子说:“如果立志要成为一名有仁德的人,则不会去做恶事的。” 第二种看法认为“恶”在这里的读音应该是“wu”,也就是好恶的恶。因为前面“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是好恶的意思。后面的“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也是讲好恶。所以就有人认为在这里应该是当做好恶的恶字来解释。本章的译文就应该是,孔子说:“如 果一个人立志成为一名有仁德的人,对于任何人都不应该有厌恶之心“。其主要的意思是说,立志于仁的人,必须以仁厚待人,对于良善之人,自然喜欢、爱护,对于恶人,不应该去厌恶,而应该想办法去教化他,让他能去恶从善。这才是仁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有人反驳说这种解释与前面”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相抵触,应该不对。坚持这种解释的人则认为,能厌恶人,而不去厌恶人,不正是仁者吗?从孔子的生平,可以看出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教育事业。不论是删诗书、定礼乐,还是广收弟子、教化百姓,都是在努力改变现实社会礼崩乐坏的现状。改变人们不守礼的行为不就是在去恶吗?这样看第二种解释也不是没有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