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孙衍做过秦国大良造,为什么后来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海曲上人 2019-05-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

春秋战国是什么一个世道呢?孔子说“礼崩乐坏”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春秋一开头,郑庄公就与周天子交恶了,射王中肩(郑国跟周天子打仗,射了周天子一箭)、周郑交质(两国互换人质)。

自从周天子中了一箭,他的地位越来越没落了,各个大国诸侯开始瞧不起他,但是几百年留下的名气还在,于是那时候诸侯们都打着拥护周天子的名号称霸,叫做“尊王攘夷”。

随着时间的发展,在诸侯壮大的过程中,诸侯国的卿大夫也壮大了,于是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三桓分鲁,都出来了,而且周天子还被别人逼着承认田氏和韩赵魏的诸侯地位,周天子更不行了。

那时候是实行分封制的,天子封诸侯,诸侯封大夫,大夫下面就是士。原本是层层效忠,天下大乱了有实力者得天下,没人再去管所谓的效忠了。

而且这些国家的当政者也发现,这样分封下去,搞不好有一天自己也会被别人给代了,于是各国开始搞变法,其中重要的就是废除分封制。

血缘贵族开始没落了,最先受到打击的就是这些士人,铁杆庄稼没有了,上层的人因为当初权力太大,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士人直接瘦死了!

既然现在诸侯不鸟天子,大夫不鸟诸侯,凭什么这些士人要鸟他们呢?他们就出来搞游说,谁能认可自己,自己就跟着谁干!看看那时候有名人物的身份:孔子宋国贵族后裔,张仪魏国贵族后裔,孙武齐国贵族后裔,白起楚国贵族后裔!他们都是好几个国家来回走的!为的就是选择一个好的平台

公孙衍与张仪在秦国的争斗

公孙衍当然也不例外,你看他这名字里有“公孙”就知祖上不一般!当然了公孙衍更不一般,他是别称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人!

秦惠文王继位杀了商鞅,秦国失去了一个大人才,就要有新的人才补充,公孙衍就是这个人他在秦国做了大良造,天天儿带着秦兵攻打当时魏国的河西,最后夺了河西,魏国把公孙衍的老家阴晋割给了秦,之后公孙衍又大败魏国在河西的主力部队,使魏国再也无力经营河西!

公孙衍挑平台,其他人当然也挑,于是公孙衍遇见了自己的老乡张仪。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为啥要哭呢?因为他要捅你刀子,不捅你他怎么能在这个平台上立足呢?

张仪原先是待在楚国的,但是因为一次偷盗事件,被别人冤枉打了个半死,于是选择跳槽来到了秦国。

张仪来到秦国带来的是连横的计策,当时秦惠文王手下还有一个人叫做陈轸,这人跟楚国关系比较好,张仪说他:

“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於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

最终将陈轸排挤出秦国。

那么张仪是怎么排挤公孙衍的呢?

我们不得而知,后人根据《史记》如下记载,得出公孙衍收魏惠王的贿赂,派兵去打义渠,然后被张仪抓住把柄,说公孙衍延误了秦国灭魏国。

五年,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六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七年,公孙衍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八年,魏纳河西地。九年,渡河,取汾阴、皮氏。与魏王会应,围焦,降之。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十一年,县义渠。归魏焦、曲沃。义渠君为臣。更名少梁曰夏阳。

事实上,这只是张仪和公孙衍在政见上的不同。当时义渠国已经是秦国的内臣了并且内部发生动乱,秦国应该去平定。

两者的主要矛应该集中在功劳上!

秦惠文王七年,公孙衍打败了魏国在河西地区的主力部队,八年魏纳河西地,这都是公孙衍的功劳。

但是秦惠文王九年张仪提出助魏攻楚的计划,这就是为什《史记》记载有“九年,渡河,取汾阴、皮氏,与魏王会应,围焦,降之”。十年,张仪攻下魏国蒲阳,向秦惠文王提了这样一条建议:让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然后他跟魏王说“秦王对你们这么好公子都送来当人质,你们得表示表示”,于是魏国把少梁给了秦国,而张仪做了相邦。

这应该是大良造公孙衍和相邦张仪矛盾达到顶峰的时候!之后在张仪排挤下公孙衍去了魏国!

合纵连横第一次交锋

跟张仪的斗法,公孙衍失败了,于是他来到了魏国,做了将军!

公孙衍来到魏国,张仪也紧跟着来到了魏国,但是张仪做的是魏相。

当时魏相惠施,联合齐楚的策略正处于低谷,张仪来到魏国提出了联合秦国的主张,顺利成了魏相,被他排挤下台的惠施差一点就死于张仪之手,《吕氏春秋》说惠施乔装打扮,还差一点没有逃出魏国。

张仪在魏国还是高公孙衍一头。

在张仪的鼓动下,秦国借道韩魏出兵去打齐国,齐国的大将军匡章第一次做大将,击败了秦军(赵括你看看)

张仪的连横受阻!公孙衍的合纵开始崭露头角!

五国相王,第一次五国伐秦失败

公孙衍顺利的坐上了魏相,于是他搞了韩、赵、魏、燕、楚,五国相王。

五国开始合纵,推举楚怀王为合纵长,然而实际上和秦国交战的只有韩、赵、魏三国。

攻打函谷关的三国,遭到了秦国猛烈反击,三国大败,魏国损失惨重。

第二年秦国趁势出击,攻打韩国,斩首八万两千!

为了阻挡秦国的攻势,公孙衍秘密联合义渠,让他出兵扰秦。

身为韩相,再次合纵失败

合纵失败后,魏国开始考虑拉拢齐国,找来齐国人田需,这人和公孙衍有矛盾。

于是公孙衍联合齐国田婴,要求田文作魏相,自己做韩相,再次合纵攻秦。

然而这次合纵没有任何的反响就消失了!

秦韩大战,公孙衍临阵脱逃

秦本纪:败韩岸门,斩首万,其将犀首走!

这一战之后,张仪的连横策略彻底的打败了公孙衍的合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