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弘一法师:极致,是我毕生的追求

 悠然yLx 2019-05-13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歌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就是李叔同填词。歌词意境幽远,绝妙非常。

朴树在唱这首歌时数次哽咽,不知是歌词里的哪一句让他触景生情。

李叔同是民国年间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他最早将西方音乐、美术和戏剧介绍到中国。

著名国学家林语堂曾这样评价李叔同:“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他把每件事都做到了极致。”

但在他38岁盛年时期,这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艺家,却出家为僧。

弘一法师一生传奇,他又是怎样把每件事做到极致的?

弘一法师:极致,是我毕生的追求

01

世俗人生的极致

1880年,李叔同出生在天津,是父亲李世珍和他的五姨太所生。

他出身名门,父亲是清同治四年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但不久后,他辞官经商,成了天津巨富。

李叔同家和晚清名臣李鸿章关系非同一般,李叔同叫李鸿章“兄长”,还曾为李鸿章刻过两枚印章。

李叔同父亲去世时,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还参加并主持葬礼。

李叔同出生时,父亲已经68岁了。父亲去世时,他才5岁,所以他没享受过几年父爱。

7岁时,他跟随哥哥李文熙接受启蒙教育。少年时代,他又跟随赵幼梅、严修等天津名士学习文章和书法。

18岁那年,李叔同遵从母亲意愿,和一个茶商女儿结了婚。

李叔同早年在天津的生活,富贵殷实,风平浪静,这也给他打下了良好的教育基础。

1898年,李叔同带着母亲和妻子定居上海。

当时的上海滩可谓名流汇聚、卧虎藏龙,李叔同到了那儿更是如鱼得水,很快便崭露头角。

由于旧体诗写得极好,他加入了“城南文社”,跟各地才子切磋文章,他和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义结金兰,号称“天涯五友”。

那首《送别》,就是李叔同写给挚友许幻园的。

李叔同不仅诗写得妙趣横生,他还爱听戏、唱戏。只要台上的锣鼓点一响,他便粉墨登场,在一招一式间,品味别样人生,纵情享乐。

当时在上海的文人中,流行带歌伎游玩,那时的名伎人文素养极高,诗词音律样样精通。

李叔同风流倜傥,也难免流连风月场,他和晚清名妓杨翠喜过从甚密,经常往来唱和。

这时期的李叔同风华正茂,年少英俊,打扮时髦,才气纵横,出生名门,堪称上海滩第一等的翩翩公子。

用李叔同自己的话说,20岁到26岁这几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那时的李叔同享尽了荣华富贵,也阅遍了声色犬马,把世俗生活过到了极致。

弘一法师:极致,是我毕生的追求

02

文艺人生的极致

26岁那年,李叔同母亲病逝。

他因为去街上选棺材,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这也成了他终生的遗憾。

办完丧事不久,李叔同告别妻儿,奔赴日本留学。

在日本,他考取了东京美术学校,还在音乐学校学习乐器和编曲,在系统学习下,李叔同一身的艺术细胞,被全面激活了。

除了绘画和音乐,他还和同学曾延年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春柳社”。

他们破天荒的公演了欧美名作《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李叔同反串扮演《茶花女》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他容貌清秀,男扮女装一点也不违和。

而且他对角色的性格和情绪把握的恰到好处。

当时日本戏剧界的权威藤泽浅二郎和松居松翁,对李叔同的表演惊叹不已,专门跑到后台同李叔同握手致敬,这是难能可贵的。

此外,李叔同在日本还独立创办了《音乐小杂志》,这是中国人创办最早的音乐刊物。

6年后,李叔同学成回国。

几经辗转,他又回到上海,担任《太平洋报》的编辑,并在报纸上开设西洋画法的专栏。

他是民国以来,第一位把西洋绘画思想介绍到中国的美术家。后来的刘海粟、徐悲鸿等人,都是受他影响,才开启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改良运动。

《太平洋报》停刊后,李叔同到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当老师,主要教音乐和美术。

他一干就是6年,创下了多项中国之最。

比如,最早撰写欧洲文学史,最早倡导木刻艺术,最早开设裸体模特写生课,最早创作分声部合唱歌曲等

这段时期,李叔同的音乐创作热情高涨、佳作频出。比如《送别》、《春游》、《早秋》、《西湖》等,就是代表作。

李叔同的书法更是精湛。李叔同7岁开始练字,书法生涯长达50多年。

但他书法艺术的巅峰,是他临终写下的“悲欣交集”四个字。

“悲”,写出了对众生的慈悲和同情。

“欣”,写出了往生极乐的快慰。

“交集”二字,更是不可名状。一悲一喜,写出了大师的佛心和佛性,每个字不过核桃大小,写在一张用过的纸张背面,但力透纸背,在中国书法上堪称一件臻品。

李叔同达到艺术人生的极致,他在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领域,创作了很多个第一

追求极致,是他骨子里的气质,这种气质,在他出家后,也没有改变。

弘一法师:极致,是我毕生的追求

03

僧侣人生的极致

1918年8月,38岁的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落发出家,法号“弘一”,从此世上再无李叔同,却添了一位“弘一法师”。

文人皈依佛门,一般人选择“禅宗”,讲究“顿悟”,修行起来相对自由,不那么辛苦。

而弘一法师却选择了最难修行的“律宗”,“律宗”戒律严苛,近似苦修。它的开创者是唐代的道宣法师,因他常住终南山,“律宗”也叫“南山律宗”或“南山宗”。

宋代以后,就很少有人继承“律宗”了,而弘一法师却发愿要振兴律宗,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

弘一法师从三点把修佛做到极致。

一,整理编纂律宗经典;

二,严格持戒;

三,普及佛教。

他闭关四年,查遍了律宗典籍,用列表说明的方法,把古来所有律宗戒规条目整理成册,编纂出版了《四分律戒相表记》。

为了严格持戒,弘一法师每天只吃两端饭,并且过午不食。一边持戒,一边写书。

弘一法师在早上6点,和中午11点吃两顿,过了中午12点,无论多饿,绝不进食。

他饮食简单,从不浪费。比如,喝粥时,到最后,他在碗里倒入清水,晃一晃,然后一饮而尽。

他出家的25年里,一件僧衣从头穿到尾,上面足足打了224个补丁,对比他出家前的锦衣玉食,能做到这点,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弘一法师还把弟子丰子恺多寄的邮票、宣纸寄还给他。

丰子恺邀请弘一法师去他家做客,每次坐藤椅前,他都会摇动藤椅,好让小虫子跑走,避免杀戒。

这些细小的事情是最难做到的,也是最见修行的功夫。

弘一法师身体力行,普及佛教。

为了弘扬佛法,弘一法师不辞辛劳,走遍全国80多座庙宇。在闽南,他相继创办了“南山律学院”和“佛教养正院”,培养了不少佛教人才。

此外,他还和诗友弟子组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知识分子群体,其中就有丰子恺。

在他30岁那年,丰子恺皈依法师,取名“婴行”,成了一名在家弟子。

师徒二人共同编著了《护生画集》,劝勉世人和平兼爱、慈悲为怀。

抗战爆发后,弘一法师更是奋起疾呼,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鼓舞广大僧众,以身许国。

1942年,弘一法师圆寂,终年63岁。

他被后人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世祖师”,自此,他的僧侣人生也达到了极致。

对于弘一法师的极致人生,张爱玲曾这样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谦卑。”

朱光潜说:

弘一法师是我国当代我所最景仰的一位高士,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极致,做人的极致是慈悲与简。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悲看涵养,致敬慈悲旅人—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极致,是我毕生的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